书城教材教辅大师的作文课
3101200000010

第10章 运思篇(6)

很多同学不会选择典型的材料,例如:

(6)中国人民真正翻身了

刚解放的时候,听不惯“人民”这个字眼。无论做什么,都说是“为人民服务”。历史上的统治阶级不也是拿老百姓做幌子吗?但是不是真正为人民呢?虽然解放以后也听说了许多农民翻身,工人积极生产的故事,但都不是亲眼看见的,不见得可靠(大意如此)。

最后作者举一件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来证明人民政府确是为人民服务的,他说:

我有一次坐校车进城,到西直门时,一个解放军上来检查。起先我觉得这种作风和国民党完全一样,但是出乎我意料之外,这位解放军的态度非常和气。他问车上有没有外国人,卖票的说有一个,他就上来向那位外国人要身份证看,看完了就走了。

于是作者说:

这真是闻所未闻的事,外国人不敢再欺负中国人,中国人民不再做奴隶了。

人民政府和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对待外国人的态度显然是不同的,但是要表现或证明“今天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样一个主题,这位同学所举的例子并不是典型的。

(7)解放军进城

……他们的军服很脏,枪械也不整齐。经过了好几天辛苦的战斗,身上沾满了污泥。 弓着腰,一步一步向前走。有的还负了伤,包着纱布。

最后一段说:

当我看见这样一支队伍时,怎么能不相信他们就是将要打到台湾去,解放全中国的军队呢?

本文的主题是要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但是,很明显的,作者所选择的材料非但不能说明这个主题,反而损害了主题。

必须要说明,这位同学关于解放军的描写大体上是真实的。经过艰苦的战斗,刚刚开进城市的军队是不会很漂亮的。我们并不是要让这位同学遮掩这些事实,一味称赞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把解放军写成兵强马壮,旗帜鲜明;而是说,在表现解放军的英勇,这样描写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因为这件事虽然是真实的,却不是典型的。

苏联名作家西蒙诺夫谈他写《日日夜夜》的经过,有一段讲到选择材料的问题,很可以供我们参考。

在这本小说中,起初有许多多余的,不需要的东西。当时,在这小说中沙布洛夫的生平写得很多,这生平占了一百五十页。

我起初以为:沙布洛夫是一个主角,既然他是主角,读者应该知道他的一切,既然读者应该知道他的一切,就是说我应当叙述他的生平,从童年时代起的生平。

但是当我继续写小说的时候,我突然明了这一点并不是读者那么感兴趣的,读者所感兴趣的事,是沙布洛夫在斯大林格勒所做的事。并不是因为沙布洛夫来到这里保卫斯大林格勒,所以读者对斯大林格勒感到兴趣,而是因为沙布洛夫在斯大林格勒作战,所以读者对沙布洛夫感到兴趣。

并且我明白了,假如我将沙布洛夫在斯大林格勒怎样作战的情形描写得很好,那么,读者容易想象到他以前是怎样生活和他以后将怎样生活。我就将那一大段(关于生平的一百五十页)统统删掉了。

后来,在我的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沙布洛夫的一个兵士是间谍,并且,我觉得,我描写得很有趣,起初我们觉得他是一个好人,后来开始怀疑他是坏人,后来他打伤了沙布洛夫,而最后发觉了他。我觉得这对于主题是很重要的,甚至我在小说的初稿中写下了这一段。但是后来我想了一想,这个间谍对于主题任何意义都没有。我想难道有什么东西比主题——斯大林格勒本身更有意义吗?我明白了,关于斯大林格勒的小说中只能有一种题材,最有意义的题材:希特勒夸口明天占领斯大林格勒,沙布洛夫及千万像他这样的人,明天都不肯交出斯大林格勒。第二天希特勒又夸口占领斯大林格勒,而沙布洛夫又不肯交出它。就这样继续了六十个白天和六十个夜晚。在斯大林格勒曾经有过间谍,也像往常在战争中有过间谍一样,然而把一个间谍的故事和这并列是毫无意义的,而且我明白这和主题在一起是没有意义的。于是我将这一点也删掉了。

(选自《作文指导》,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年)

怎样组织材料(朱德熙)

组织材料的第一个原则是要有重点。材料的分量并不是相等的,必须要衡量一下轻重,分别出哪些是首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要把首要的材料当作重点来刻画,次要的材料只有陪衬、辅助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 ,轻重倒置。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来看:

(8)记一个会

星期天早上,我还没有起床,老王就敲门进来了,对我说:“老钟,今天开团支部大会,你去参加吗?”我心想今天是新年第二天,应该玩玩,就说:“我有事,不想去了。”老王说:“你总说有事,一开会就有事,真是……”

我没有话说,就去洗脸。小张已经起床了,坐在那里抽烟,我问他借了脸盆(我的脸盆破了),去洗脸。洗脸回来,老王已经走了。早点时间已过,肚子很饿,可是也没有办法。

下午,我正想睡午觉,老王进来一把拉住我,叫我去开会,没有办法,只好跟他去。进了会场,因为太疲倦,一坐下就睡着了。他们说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见。

“我的缺点很多……”老赵的声音把我从梦中惊醒了。我觉得他是有意说给我听的,不得不打起精神听一下。唉!实在太惭愧了,他说的缺点我都有,好像针一样的刺在我心里。他说完之后,又有许多同学起来检讨自己的缺点,我听了很难过。他们有勇气做自我批评,我为什么没有呢?我深深地觉悟了,我决定纠正过去的错误态度。这次会给我的教育太深了。

很明显的,这篇文章的重点在第三段。老赵的自我批评是作者思想转变的关键,正应该着重描写,但是作者只引了半句话——“我的缺点很多……”,下面便用些点子点过去了。相反地,第一段却写得极仔细,连借脸盆,没赶上吃早点这些与主题无关的琐事也不厌其详地交代出来。这正犯了喧宾夺主、轻重倒置的毛病。

组织材料的第二个原则是要有秩序。没有经过整理的材料是零碎的、庞杂的。我们要把性质相同、关系密切的组织在一起,然后按照类别,安排次序。哪些先说,哪些后说都要有周密的计划。

(9)今天的报纸

自从北京解放以后,报纸也变了。我们从报纸上呼吸到一股新的气息。从前报纸上那种无聊的东西如“杨妹不食”“国大花絮”等都没有了。今天的报纸登的都是新中国生产建设的消息。在《人民日报》的第二版上,经常可以看到“某工厂生产超过预定计划”“某工厂出了某种偏向,现已纠正”等新闻。这是因为过去的报纸是反动派用以欺骗人民的工具,而今天的报纸却已成为人民自己的报纸了。

回想以前的报纸,简直太荒谬了。除了中央社的造谣新闻以外,就是一些低级趣味的社会新闻。记者每天都要到处奔跑来搜集一些刺激性的消息来麻醉读者。再不就是要人行踪,今天蒋介石飞庐山,明天孔祥熙飞美国。许多人看惯了这种报纸,再来看今天的报纸,反而不习惯了。有一位同学说:“今天的报纸太枯燥了,尽是生产,一点趣味也没有。”其实报纸的目的是教育群众,并不是单纯地报导消息,更不是供人消遣。

两种报纸的不同,反映了两个时代的不同。以前的报纸是反动派的报纸,是他们用以欺骗人民的法宝。经常刊载反苏反共的消息,向美帝讨好,与美帝一个鼻孔出气,这表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点。反过来看,今天的报纸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部门。今天的报纸是向人民负责的,主要报导工农的情况与生产建设的消息。抢案、情杀案之类的消息都没有了,因为今天我们要通过报纸来教育人民。

有人说今天的报纸消息太少了,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从前报纸上的消息不管怎么多,都是不真实的。而且今天的报纸上的消息并不少,只是性质和以前的不同。看惯了过去的报纸,觉得今天报纸上的消息不是消息,这是一种错觉。

这篇文章内容和文字上的毛病都很多,但主要的毛病是结构紊乱。我们最好先替它列一个纲要:

第一段

①_过去的报纸多刊载无聊的新闻,今天的报纸多刊载生产建设的消息。

②_过去的报纸是反动派欺骗人民的工具,今天的报纸是人民自己的。

第二段

③_过去的报纸除了登造谣的新闻之外,就是一些低级趣味的社会新闻或是要人行踪。

④_有人受了过去报纸的影响,看不惯今天的报纸。

⑤_报纸的任务是教育人民,不只是报导消息,更不是供人消遣。

第三段

⑥_过去的报纸是反动派欺骗人民的法宝,与美帝一个鼻孔出气。

⑦_今天的报纸是向人民负责的,是有教育意义的。

第四段

⑧_有人说今天的报纸消息太少,这是不对的,因为:

a.过去的报纸上的消息都是不真实的。

b.今天报纸的消息并不少,只是性质和以前不同。

这篇文章企图说明三层意思,第一,过去的报纸与今天的报纸的不同;第二,说明报纸的任务;第三,有人说今天的报纸太单调,消息太少,作者指出这种看法的错误。作者在执笔以前,没有经过仔细地计划,因而把这三层意思糅杂在一处,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毫无层次。我们若把这些材料重新排一下,就清楚了。

第一段比较过去的报纸与今天的报纸的不同(包括①,②,③,⑥,⑦诸条)。

①过去的报纸是反动派欺骗人民的工具,今天的报纸是教育人民的工具。

②过去的报纸刊载反动、荒谬的消息,或是麻醉性的,低级趣味的社会新闻,今天的报纸报导得最多的是生产建设的消息。

第二段说明报纸的任务(包括⑤)。

③报纸的任务是教育人民,不是单纯地报导消息,更不是供人消遣。

第三段有人说今天的报纸太单调,消息太少,这是不对的(包括④,⑧两条)。

④过去的报纸上的消息都是不真实的。

⑤今天报纸的消息并不少,只是性质和以前不同。

要克服杂乱没有条理的毛病,写提纲是很有效的方法,因为提纲是思想组织的具体表现。先列好提纲,等于建筑时先打好图样,轻重倒置,条理不清等等毛病都可以因此避免。而且列了提纲,你对于你将写的文章就有一个明晰而确实的鸟瞰。假使你发现有不合适的地方,可以随时修改你的提纲,等到你觉得这个提纲已经尽善尽美了,再下笔写。这样,在结构上就不会有什么大毛病了。

(选自《作文指导》,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年)

选择与安排(朱光潜)

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材料只是生糙的铜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就生糙的材料说,世间可想到可说出的话在大体上都已经从前人想过说过;然而后来人却不能因此就不去想不去说,因为每个人有他的特殊的生活情境与经验,所想所说的虽大体上仍是那样的话,而想与说的方式却各不相同。变迁了形式,就变迁了内容。所以他所想所说尽管在表面上是老生常谈,而实际上却可以是一种新鲜的作品,如果选择与安排给了它一个新的形式、新的生命。“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大体上和“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表现同样的情致,而各有各的佳妙处,所以我们不能说后者对于前者是重复或是抄袭。莎士比亚写过夏洛克以后,许多作家接着写过同样典型的守财奴(莫里哀的阿巴贡和巴尔扎克的葛朗台是著例),也还是一样入情入理。材料尽管大致相同,每个作家有他的不同的选择与安排,这就是说,有他的独到的艺术手腕,所以仍可以有他的特殊的艺术成就。

最好的文章,像英国小说家斯威夫特所说的,须用“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层次”。找最好的字句要靠选择,找最好的层次要靠安排。其实这两桩工作在人生各方面都很重要,立身处世到处都用得着,一切成功和失败的枢纽都在此。在战争中我常注意用兵,觉得它和作文的诀窍完全相同。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精兵一人可以抵得许多人用,疲癃残疾的和没有训练没有纪律的兵愈多愈不易调动,反而成为累赘或障碍。一篇文章中每一个意思或字句就是一个兵,你在调用之前,须加一番检阅,不能作战的,须一律淘汰,只留下精锐,让他们各站各的岗位,各发挥各的效能。排定岗位就是摆阵势,在文章上叫作“布局”。在调兵布阵时,步、骑、炮、工、辎须有联络照顾,将、校、尉、士、卒须按部就班,全战线的中坚与侧翼,前锋与后备,尤须有条不紊。虽是精锐,如果摆布不周密,纪律不严明,那也就成为乌合之众,打不来胜仗。文章的布局也就是一种阵势,每一段就是一个队伍,摆在最得力的地位才可以发生最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