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师的作文课
3101200000028

第28章 运思篇(24)

语言里也有些行使范围很小的方言、土语、俚语之类,它们的句法往往有些很特殊的地方。无选择地运用这种语言来写作,是不符合口语化的要求的。因为用这种语言写出来的文章不能使大多数的读者明白、接受。

任何民族的口语里头都有些芜杂不纯的东西。把这些东西无限制地运用在写作中也是不合口语化的要求的。因为这些东西会影响了语言的纯洁性,降低了它的力量。

面对面说话的时候,常常是没有准备的,也来不及仔细思索的,因而语法不健全的句子,组织不严密的句子,以至零乱、重复、颠三倒四的地方,都可能有的。口语化要求用口头说的话作材料,经过加工整理来写成文章;口语化绝对不能作为粗糙和混乱的借口。

附带要说到,记录口语要用符号——文字。对于这套符号,我们必须好好地掌握,因为它是代替我们的口舌来表现我们的语言的工具。汉字这套符号不是很容易掌握的,它要求我们下点功夫去学习。此外,现在用的汉字虽然有它的优点,但缺点也很多。主要的缺点之一是口语里头有些常用的字眼儿,它表现不出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曾经提出过好些意见,建议过好几种办法,比如:用同音字去代替,造新字,考证那些字眼儿的本字,用汉语拼音字母来拼写。在一定的条件之下,这些办法都用得,可是也都过分强调不得。这里不容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说得太多,不过有一个原则是需要提出来的,那就是:不论采用哪种办法,都不能单纯地从主观出发。写文章不是写给自己看的,而是写给读者看的,并且是要用我们的文章作武器来宣传真理、批判错误的。那么就连表现我们文章内容的符号——文字,也必须是于读者有便利的,于语言的表达和运用有便利的。文字虽然只是工具,可是我们确实要用这么严肃的态度去对待。汉字须要改革,须要逐步走上拼音化的道路,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今天我们还在用它,还要让它为我们服务,那就必须充分地掌握它,爱护它。打个比方:我们能够因为以后在农业上要逐渐采用机器,今天就不重视我们的锄头、犁耙和耕畜了吗!

简单地总结一句:写文章要用加工提炼过的生动活泼的口语,不用不必要的文言句法,不用做作的文章腔调,不用不适当的欧化句法。

(二)所谓“欧化句法”

适当地吸收外国语语法中能够容纳于本国语,而且于本国语的发展有益的部分,是可以的,必然的,也是应该的。事实上今天的汉语里,来源于外国语的影响而我们逐渐不大觉察的东西,已经相当多了。比较长的句子,比较多的修饰语,比较多的联合成分,特别是运用虚词连接的联合成分,比较多的被动句,这一切都或多或少是受了西洋语言的影响才广泛应用起来的。这类欧化句法,一般是先由翻译作品介绍进来,逐渐影响了一部分人的写作,写作再影响了口语。唯其要经历这么些过程,这中间也就有了选择的余地。凡是能够融合在祖国语言里被大家广泛应用起来的外国句法,一定合乎两个条件:第一,不抵触祖国语言的基本规律,因而尽管开始用的时候觉得不大习惯,但逐渐就会习惯了的;第二,有一定的用处,足以加强祖国语言的语法,而不会削弱了它。

基于头一个条件,欧化句法不能是生吞活剥地采用的,必须是灵活地融合在祖国语言的原有规律里的;基于第二个条件,采用欧化句法必须能充分掌握它的规律,充分发挥它的长处,绝不能单单采用了它的形式,而舍弃了它的精神。比如,现在许多人喜欢造些老长老长的句子,这无疑是外国句法的影响。句子为什么会长起来的呢?主要是由于多用了描写性或限制性的修饰语,或是按注性的插语补语,或是表明各种关系的联合成分。用许多这种成分做什么呢?为了把话说得细致些、严密些。要是我们不能掌握长句的结构,丢掉了细致严密这基本精神不管,只管把句子弄得老长,那就毫无意义,不仅不足取,而且是要坚决反对的。

1953年1月号的《中国语文》月刊上曾经用下面这个不妥当的长句子为例,说明不适当的欧化句法的害处:

……并由此推向以提高技术,树立制度,改善方法,改善劳动组织,学习推广先进经验,展开群众性的创造发明和合理化建议,“找窍门”等为主的正常、合理、持久、全面的道路发展。

这个例子只是谓语的一部分,已经有60多个字,不算不长,可是一则组织并不见得严密,再则跟汉语语法有些抵触。“并由此”承上文连出一个动词“推向”,这类动词一般总是用方位词或处所名词作宾语的(或者解释成“向”加方位词或处所名词作宾语,共同作“推”的补语)。这个例子里却在处所名词“道路”后头又来了个动词“发展”。这样一来,句子的意思也就不明白了。

所以我们不能单说欢迎欧化句法,得说欢迎哪种欧化句法,欢迎怎样用的欧化句法;也不能单说反对欧化句法,得说反对哪种欧化句法,反对怎样用的欧化句法。以下几章我们要谈一些实际的问题,里边举的有些长句子,被动式的句子等等,不能不说是相当欧化的,可是那样的欧化句子绝不能跟上边举的这种欧化句子相提并论。

造句主要是属于语法范围的,所以关于造句的基本问题,只简略地说到这里为止。

二句子的效果(一)——短句和长句

从修辞的角度上看,短句和长句各有优点,各有一定的效用。因此,我们不能机械地说,到底哪种句子好些。然而,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短句有什么好处,长句有什么好处,哪种情形下宜于用短句,哪种情形下可以用长句,各有什么应该注意的地方。

(一)短句

一般说来,汉语是比较适宜于用短句的。这可以说是汉语的一个特点,因为在汉语里,不用实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一个句子的语法关系往往靠词的排列次序和虚词来表示。如果一个句子里用了过多的词,它们的次序往往难于安排得好,因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势必不很容易表明。关系既不易表明,说起来就有麻烦,理解起来也就有困难。所以,我们说话的时候,往往是用只包含几个词的短句,很少用到长句子。

所谓口语化,就是要求文章跟说话一样(至少跟说话差不多)。那么,我们的语言既有那么个特点,于是一般口语化的文章,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1)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1950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20,周岁19。庄上有个青年叫“小晚”。正和艾艾搞恋爱。故事就出在他们两个人身上。

(赵树理:《登记》)

(2)我出去找事了。不找妈妈,不依赖任何人,我要自己挣饭吃。走了整整两天,抱着希望出去,带着尘土与眼泪回来。没有事情给我做,我这才算明白了妈妈,真原谅了妈妈。妈妈还洗过臭袜子,我连这个都做不上。妈妈所走的路是唯一的。学校里教给我的本事与道德都是笑话,都是吃饱了没事时的玩艺。同学们不准我有那样的妈妈,他们笑话暗门子;是的,他们得这样看,他们有饭吃。我差不多要决定了:只要有人给我饭吃,什么我也肯干;妈妈是可佩服的。我才不去死,虽然想到过;不,我要活着。我年轻,我好看,我要活着。羞耻不是我造出来的。

(老舍:《月牙儿》)

第(1)例全段6句,共94字,平均每句15字。第(2)例全段13句,共214字,平均每句16字。这是拿字作单位算的,如果拿词作单位,短句子一般不过包含几个词,顶多十来个词。

从修辞的效果上看,短句子的好处是明确,敏捷,有力。因此,不仅轻轻松松地叙述事实,如以上二例,适宜于用短句,就是表现紧张激动的情绪,或是需要说几句简洁有力的话来肯定点什么或否定点什么的时候,也适宜于用短句。鲁迅的短论里就常常用短小精悍的句子。

(3)写什么是一个问题,怎么写又是一个问题。

今年不大写东两,而写给“莽原”的尤其少。我自己明白这原因。说起来是极可笑的,就因为它纸张好。有时有一点杂感,仔细一看,觉得没有什么大意思,不要去填黑了那么洁白的纸张,便废然而止了。好的又没有。我的头里是如此地荒芜,浅陋,空虚。

(鲁迅:《怎么写》)

第(3)例全段7句,共114字,平均每句16字。试试看,如果把这段文章的句子改一改,改得每句话包含三五十个字,会不会减损了文章的力量。

(二)长句

然而,前面的一些说明并不等于说汉语里不能用长句子,也不等于说长句子没有好处。

首先,我们可以想一想,句子怎么会长起来的。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修饰语用得多,句子就长;第二,联合成分多了,句子也会长。修饰语用得多有什么效果呢?话可以说得细致严密。因为修饰语是用来修饰主语、谓语、宾语等句子成分的;修饰得好,描写就会细致,各种关系(如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等)就表现得严密。联合成分多又有什么效果呢?可以把互相关联的事物连缀起来,一气说出,不使语气中断;也就是说,联合得好可以使文章的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这样看起来,长句子的用处也就非常明显了。

(4)这是我们交际了半年,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其时是我已经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很少隐瞒,她也完全了解的了。这几句话很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鲁迅:《伤逝》)

(5)其实每当他看见别人在田地里辛劳着的时候,他就要想着自己那几块等着他去耕种的土地,而且意识到在最近无论怎样都还不能离开的工作,总是说不出的一种痛楚。假如有什么人关切地问着他,他便把话拉开去,他在人面前说笑,谈问题,做报告,而且在村民选举大会的时候,还被人拉出来跳秧歌舞,唱迷胡,他有被全乡的人所最熟稔的和欢迎的嗓子,然而他不愿同人说到他的荒着的田地,他只盼望着这选举工作一结束,他便好上山去,那土地,那泥土的气息,那强烈的阳光,那伴他的牛在呼唤着他,同他的生命都不能分离开来的。

(丁玲:《夜静》)

第(4)例,全段3句,第一句49字,第二句33字,第三句68字,都算是比较长的句子。拿第一句来看,主语是“这”,“是”是判断动词,后边判断宾语部分的中心词是“话”。除去这三个字以外,中间的46个字都是修饰“话”的。第(5)例,全段217字,一共只两句,第一句69字,第二句148字。也拿第一句来看。开头从“其实”起到“的时候”只是修饰后边的主体部分的。这里边,“在田地里”修饰“辛劳着”,“在田地里辛劳着”修饰“时候”。主体部分是说“他”每当这种时候就“想着”什么,“意识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其中,“自己那几块等着他去耕种的”修饰“土地”,“在最近无论怎样都还不能离开的”修饰“工作”,“说不出的一种”修饰“痛楚”。每个修饰语里头又包含着修饰成分。复杂的修饰语使句子长了,也使句子表达的意思细致严密了。从这两个例子里,我们可以多少体会得到这层道理。

(6)大姑娘想起娘家的果木园,想起满树红丹丹的果子,想起了在果园里燃着的蒿草堆,想起了往年在果树园里下果子,把果子堆成小山,又装入篓子驮去卖的情形,这都是多么有趣的事呵!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7)原野是静的,远处有一声两声的狗吠,星星在头上闪着忧愁的眼,月亮也时时躲在飞走的薄云里,风仍旧是一阵紧一阵的寒风,枝头夜宿的小鸟,不安地转侧着,溪水汩汩汩地流去,火车的铁轨像无穷尽地延展着,跨过了一条小溪,又一条小溪,转过一个小冈,又一个小冈的。

(丁玲:《奔》)

(8)那经验十足而没什么力气的却另有一种方法:胸向内含,度数很深;腿抬得很高;一走一探头;这样,他们就带出跑得很用力的样子,而在事实上一点也不比别人快;他们仗着“作派”去维持自己的尊严。

(老舍:《骆驼祥子》)

第(6)例是75个字的长句子,主语是“大姑娘”,下面一连串四个联合的谓语,动词都是“想起(了)”。第(7)例也是一句话,共110字,里面包含着8个联合的分句,最后一个分句里又包含了3个联合的谓语。第(8)例全句79字,包含6个联合的分句。联合的分句有的用逗号隔开,如第(7)例,有的用分号,如第(8)例。用逗号比用分号显得分句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些。如果改用句号,就把一个长句子分割成几个短句子了。那样也可以,可是读起来情调和气势都大不相同。像这种情形,究竟长句好还是短句好,得看文章的性质和我们所希望达到的效果来决定。要简洁明快,最好分成短句;要气势贯通、一气呵成、委婉细腻,就不妨作成长句。

(三)长短句并用

长句有长句的用处,短句有短句的用处,在写作中,必须按照思想情感的要求来造句。一般说来,在一篇甚至一段文章之中,完全用短句或长句的时候虽然有,但是不太多。较多的是长短句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