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师的作文课
3101200000059

第59章 文体篇(17)

我国旧式文字中,往往以作者自己的态度,强迫读者起同感。如叙述一悲事,结尾必用:“呜呼,岂不悲哉!”叙述一乐事,必要带“可谓乐事也已”之类。其实这是强迫读者的无理的态度。悲不悲,乐不乐,读者自会感受,何必谆谆然教诲人家呢?

描写!描写!部分的精细的分写,胜于全体的叙述和说明!再进一步说,要印象的描写!

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暗示的

前节的所谓部分的描写,并非一定主张绝对地描写一部分,目的是要从部分使人仿佛全体。既然能印象地描写,把部分的印象传给别人,全体的影子,必然在其中含着,所以必能将全体的光景,暗示读者。说明的文字易陷于轮廓的,范围常有一定,文字就往往无余情可得;描写的文字,部分虽小,范围却无限制,可以暗示种种复杂的情景于读者。所以数千字的说明、叙述的文字,有时效力反不及百字内外的描写的文字。小品文的价值,大半在此。如果部分的描写,只能收得部分的效果,那就不是好文字。在这个意义上,小品文远比别的长文来得难作。据说,法国雕刻家罗丹雕刻一胸像的时候,先做一全像,完成了再截去手足,而只留下胸部以上的部分。作小品文也非用这样的态度不可。

不要说明的和叙述的,要描写的,要印象的,暗示的;其实这许多话的根本完全相同。说明和叙述必无余情,能描写,自然会成印象的,同时也自然是暗示的了。试看下例:

邻家的柿树,今年又结了许多的实了。这家有一个很可爱的小孩。去年这时候,他爬上树去摘那柿子,不小心翻下来了。他哭得不得了,他的父母赶快将他送到医院里去,结果左手带了残疾了。他垂下了左手走过这树旁的时候,总恨恨地对着树看的。真可怜呢!

(《柿树》)

这例彻头彻尾是叙述的说明的。并无趣味,也没有余情,使人读了,不过得着一个大概的轮廓,除了说一句“原来如此”以外,并不会起何等的心情。试再看下例:

近地的孩子们笑着喊着,忘了一切捉着迷藏,从折手以后,就失了大将地位的芳哥儿,悄然地在他自己门口徘徊,恨恨地对着那柿树的弯曲的枝杈。他是因从这树上翻下,成了一生不可回复的残疾的。

圆圆的月亮,从柿树的弯曲的枝杈旁上来了,“月亮弯弯……”芳哥儿用眼角瞟视着在狂耍的俦伴,一面大声地唱了起来。眼泪忽然含不住了。

这例和前例,面目就大异,芳哥儿的悲哀,以及好胜的性格,将来的运命等等,都可在此表露,是有余情有个性的文字。前例是事情的全体,后例却只是一瞬间的光景,而效力上,后者反胜于前者,可知部分的印象的描写,可以暗示全体了。前例是地图式的文字,后例却是绘画式的文字。

用了部分去暗示全体,才会有余情,在这里,可以觉悟小品文并不是容易作的;所得部分,要有全体作背景才可以。并且,部分与背景的中间,最好要有有机的不可分的关系存在。譬如水上浮着的菱,虽只现一小部分的花叶,但水中却有很繁复的部分潜藏着;而水中潜藏着的繁复的部分,和水上所现出的简单的部分,还有着不可分的有机的关系。

暗示是小品文的生命,但所谓暗示,却可分两部分来看:一是笔法的暗示,一是材料的暗示。前者比较容易,后者实在很难。如能用暗示的笔法去描写暗示的材料,那就是最理想的了。前面所举的崔护的诗,其好处全在他能用暗示的笔法去描写暗示的材料。

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中心

前面曾说:小品文好像以寡兵抵大敌,非集中兵力,直冲要害不可。又说:如果取整个的、多数的材料,不如细密写少数的部分的材料。这里所谓中心,也就是这种态度的别一方面。

所谓中心,就是统一的意思。小品文字数不多,如果再散漫无统一,必致减少效用,没有可以逼人的能力。试看下例:

仍不到六时就起来了。因循惯了的我,这几天居然把贪睡的恶癖矫正,足见世间没有什么难事,最要紧的就是克己。克己!克己!校中先生所带讲的“克己”二字的价值,到今方才了解。

盥洗以后,散步校园,昨夜新晴的天,又下起雨来。满想趁今日星期,出外游耍,现在看去,只好闷居在校里了。“不如意事常八九”,世间大概如此吧。

(《朝晨》)

上例前后二段间,并无何等的联络,所说的全是截然不同的事,就是无中心、无统一的文字。令人读了以后,不能得着整个的情味。这样的时候,倒不如把两种材料分作成两篇小品文。

没有中心,文字就要散漫无统一,散漫无统一的文字,断不能动人。但所谓中心,不是一定限于事项的统一,事项虽不前后联络,只要情调心情上能统一时,仍不失为有中心的文字。例如:专写西湖的早景,是统一的。但于一短文中如果兼写西湖的早景、夜景、雨景而确能表出西湖风景的情调(地方色)时,仍不失为有统一有中心的文字。试再看下例:

狗叫过好几次了,父亲还没有回来。在洋灯旁缝着衣服的母亲,渐渐把针的运动宽松;手中的布也次第流到桌上去了。

邻家很远,大哥昨日到上海做学徒去了。窗外的风声、犬声,壁上的时钟声,以及母亲的轻微的鼻息声,都觉得使我感着说不出的寂寥。

狗又叫近来了。母亲很无力地张开眼来,好像吃了一惊了似的,仍旧提起了皱罗罗布来一针一针地缝着。

夜不觉深了!

(《夜》)

上例材料上并不统一,尽有前后无关系的事项,但情调却并不散漫,读了可以使人得着一个整个的寂寞无聊的感情。这就是以情调心情为中心的文字。

从此,可知文字不可无中心,这中心用事项来做,或是用情调来做,是不必限定的。只要不是杂凑的文字大概自然都有中心可说,因为我们要忠实地写一事实或一情调时,绝不至于说东扯西,弄成无统一的文字的。

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机智

小品文如奇兵,平板的笔法,断难制胜,非有机智不可。我们观察事物,有正面观察和侧面观察二种。正面观察每多平板,常不及侧面观察的来得容易动人。因为正面的部分,是大家都知道的,侧面的部分,往往为人所不顾及的。能将人所忽略的部分,从事观察,文字就容易奇警,而表现也容易成功。

相传:有一画师,出了一个“花衬马蹄香”的画题,叫许多学生各画一幅。大多数的学生,都从题目的正面着想,画了许多落花,上面再画一个骑马扬鞭的人。这是何等地杀风景呢!有一个聪明学生,却不画一片的花瓣,只画一匹马,另外加上许多只随马蹄飞的蝴蝶,画师非常赞许。这是侧面观察成功的一例。

侧面观察,就是于事物的普通光景以外,再去找出常人心中所无而实际却有的光景来;这虽有赖于观察力的周到,但基本却在机智的活动。凡是事物,无论如何细小,要想用文字把它表现净尽,究是不可能的事。用文字表现,要能使人读了如目见身历,收得印象,全在一二关于某事物的特色。只要是特色,虽很小很微,也足暗示某事物的全体。

例如:霉雨时候,要描写这霉时的光景,如果用平板正面的观察的方法来写,不知要用多少字才能写出(其实,无论多少字,也写不完全的)。在这时候,假使有人把“蛛网”详细观察,发现“雾样的细雨,把蛛网糁成白色”的一种特别的光景,把这不大经人意的材料和别的事情景况写入文字中,仅这小小的材料,已足暗示霉天了。试再看下列各句:

(1)正午的太阳,照得山边的路闪闪地发白光。山脚大松树的树身上流着黄白色的脂浆。

(《暑昼》)

(2)日光在窗纸上微微地摇动,落叶掠下来在窗影上画了很粗的黑线。

(《初冬晴日》)

上二例都是侧面描写,并不琐碎地把暑日或初冬的光景来说,而暑日或初冬的光景却已活现了。

以上是从机智的一方面的说明。机智还可从别一方面说:就是文字有精彩的部分,和平常的部分可区别。文字坏的,或者是句句都坏;文字好的,却不是句句都好。一篇文中,有几句甚或只有一句好的,有几句平常的。在好的文字中,这好的几句的位置,常配得很适当。

在平常的文字中,加入几句,使成好文字。这种能力,是作文者大概必须的。特别地在作小品文时,这能力格外重要。在小品文中,要有用一句使全体振起的能力才好。试看下例:

弱小的菊科花开出来使人全不经意,却颤颤地冷冷地铺满了庭阶。无力的晚阳,照在那些花的上面,着实有些儿寒意。原来秋已来了。

(叶绍钧:《母》)

这文末句,是使全体统一收束的,在文中很有力量。如果没有末一句,文字就要没有统一,没有余情了。又如:

正坐在椅子上诵读英文,忽然一个蚊子来到脚膝下;被他一刺,我身一惊,觉得很难忍;急去拍时,已经飞去了。没有多少时候,仍旧飞近我身边,作嗡嗡的叫声。我静静地等他来,果真他回到原处,他伸直了脚,用口管刺入我的皮肤,两翼向上而平,好像在那里用着他的全副精神似的。我拍死了他,那掌上粘湿了的血水,使我感得复仇的愉快和对于生命的怜悯。

(某君:《蚊》)

这篇所以还算好的,关系全在末一句。如没有末一句,全体就没了意义。以上二例都是以末一句使全文振起的;其实有力的句子,并不一定限于放在末了。

以上虽就描写文而说,其实,所谓侧面观察,所谓一句使全文振起,不单限于描写文,在议论感想等类的文字中,也很必要。在议论感想文中,所谓“警句”者,大都是侧面观察成功的,有振起全文的能力的。例如:

戏子们何等幸福啊!他们自己随意选择了扮作喜剧或扮作悲剧,要苦就苦,要乐就乐,要笑就笑,要哭就哭。但是在实生活上,却不能这样。大抵的男女,都被强迫了做着自己所不愿做的角色。这个世界是舞台,却没有好戏。

——王尔德

日日地过去,无论哪一日,差不多都是空虚,厌倦,无聊,在后也不留什么的痕迹!一日一日地过去,这些时间,原实是无意味无智的东西,然而人总希望共同生存。他们赞美人生。他们将希望摆在人生上面,自己上面,及将来上面。啊!他们在将来上面期待着怎样的幸福啊!

那么,为什么,他们认作来日不像正在过着的今日一样呢?

不,他们并未想过这样的事,他们全不喜想,他们只是一日一日地过去。

“啊!明日,明日!”他们只是这样自慰,直到“明日”将他们投入坟墓中去为止。

可是,一等入了坟墓,他们也就早已不想了。

——屠格涅夫

上二例都是名文,寥寥数言中,实已喝破真理的一面。其末句都很有力,使人读了怒也不是,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不知如何才好,又本章所举的《鸡》,差不多全体是警句,可以参照。

实际作例和添削

(一)第一步 文有用了想象做的,如冒险小说之类,其中所描写的都非作者目见亲历之境,只是想象的产物。就是普通文字中,也不无想象的分子夹杂。但初学的人用,想象作文,实不如从观察作文稳当。观察第一要件在真实,观察力若尚未养成,所想象的也难免不合实际。如画家然,必先从摹写实物人体入手,熟悉各种形态、骨骼、筋肉的变化,然后可从事创作。

但是眼前的材料很多,从哪里观察起呢?这本不成问题,所以发生这疑问,实由于着手就想创作名文。老实说,名文并不是一蹴可就的。在初时,最好就部分的、平凡事物中搜集材料,逐渐制作,渐渐地自会熟达,成近于名文的文字。文字的好坏,本不在材料的性质,而在表现的技能。善烹调的,无论用了怎样平常的原料,也能做出可口的肴馔来。世上森罗万象,一入能文者的笔端就都成了好文章了。

(二)由材料到成文字 无论什么材料都可用,只要仔细观察了,把它写出来,就成文字;这样说法,作文不是很容易的吗?其实,这是大大的难事。写出原是容易,但要将自己所观察得的,依样传给别人,使别人也起同样的心情,这却很难;并且不如此,文字就没了意义了。

现在试示一二作例吧:

假定我们观察春日的田野,在笔记本上,得到下列的材料:

(1)草青青地长着,草上有两个蝴蝶在那里翩翩飞舞,一个是黄蝴蝶,一个是白蝴蝶。

(2)小川潺潺流着,水面被日光反射成银白色。

(3)远远的树林,晕成紫色,其上飘着蓬蓬的白云。

(4)两个老鹰在空中回旋,不时落近到地面来。

(5)温风吹在身上,日光照在头上,藉草坐了,竟想睡去,我不禁立了唱起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