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沉思录·青少版
311200000027

第27章 卷十一 健全的灵魂会停止争斗和吵闹(2)

愿望应该明白地表现为你的举止(停)

那说他决心公正地对待你的人是多么不正常和不真诚阿!人啊,你在做什么?没有必要发出这一通知,它马上就要通过行动来显示。愿望应当明白地表现为你的举止。

《沉思录》中的沉思

只是嘴上说要公正得对待你可却不实际行动的人是多么不正常和不真诚啊,虽然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必要提前宣布,但我们必须要在行动中表现出我们的愿望。古代斯巴达人在举行公共庆典时常常为陌生人在遮阳棚里安排座位,而他们自己则在无论什么地方坐下。

一个人的品格也是这样,如果你想让别人知道你的善良,那就一定要明确无误地在眼睛里展示。正像是恋人能从对方的眼睛里读出一切。诚实和善良应该像一朵香味浓郁的鲜花,以致其他人一旦接近他时就知道他的意愿。

成长故事苑

有一位老教授,一生爱好收藏,早年收藏了许多价值连城的古董。他的老伴很早就死了,留下三个孩子,长大出国后很少回来看他。

孩子不在身边,老人一直很寂寞,所幸还有一个昔日的学生经常来陪着他

许多人都说:“这年轻人放着自己的正事不干,成天陪着老头子,好像很孝顺的样子,他这样做都是为了老头子的钱!”

老人的孩子们,也常从国外打电话回来,叮咛老教授务必小心,千万不要被骗。

“我当然知道,”老人总是这么说,“我又不是傻瓜。”

老人死了。律师宣读遗嘱时,三个孩子都从国外赶回来,老教授的那一位学生也到了。

遗嘱宣读之后,三个孩子的脸都绿了,因为听到老人居然把大半的收藏都留给了那个学生。

同时老人在遗嘱上向孩子们解释着:“我知道他可能看上我的古董收藏。但是,在我寂寞的晚年,只有他才是真正照顾我的人!孩子们尽管爱我,但是说在嘴里、挂在心上,却从不伸出手来照顾我。就算我这位学生的热心都是假的,但是,能够这样陪我、照顾我十几年,连句怨言都没有,这是你们都没有做到的。”

哲理背囊

办任何事情都一样,没有行动是办不成的。如果爱不用行动表达,那又怎么称得上爱?对于你爱的人,你要用行动去表达。

虚伪的友谊是最可耻的,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用行动避免它。

时常憎恨别人会让你的生命远离整个社会

从邻枝上切下的一根枝条必定也是从整个树上切下的,所以,一个人若同另一个人分离,他也是同整个社会分离。对于枝条来说,还是另外的东西切下了它,而一个人却是通过自己的行为使他和他的邻人分离——当他憎恨别人和不睬别人的时候。

《沉思录》中的沉思

苏格拉底常常说,你想要什么?是有理性的人的灵魂还是无理性的人的灵魂?——有理性的人的灵魂。——有理性的人中的什么灵魂呢?健全的还是畸形的你?——健全的。——那么你为什么不寻求它们呢?——因为我们有了它们。——那你们为什么还争斗吵闹呢?

如果树枝和树分离,那是因为外界的作用,要么是人为,要么是自然所为。但如果一个人同整个社会分离,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通过憎恨别人和不理睬别人的行为造成这种结果。

一个枝条同邻枝分离,其实也就是同整个大树分离。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若是同身边的人分离,实际上他也就使自己与整个社会体系分开了。

但即使是这样,他仍然拥有宇宙给他的特权,只要他能够逐渐开始接近宇宙的普遍本性,完全可以重新变成社会体系的一部分。

但如果这种分离时常发生,那么回到先前的状态就很困难了。因为就像树枝一样,最初与树一起生长的枝条和先切下来再嫁接上去的枝条是不一样的。后者就像园丁所说的:“当它与树的其余部分一起生长时,它并不拥有和树同样的心灵。”

成长故事苑

有一个姑娘,她面容非常憔悴,看了让人不禁一丝心酸,她无穷无尽地向身边的人抱怨着生活的不公:“无论怎么努力,妈妈都觉得我做的不够好,同学们不喜欢我,因为我的成绩比他们好,我不漂亮,走在路上总有人拿异样的眼光看我。其实从刚开始,我就知道自己这辈子不会有好运气的。”“你如何得知的呢?”

“我小时候,一个道士说过:‘这小姑娘面相不好,一辈子没好运的。’我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我知道每次我要交好运的时候,总有人设法阻止我。我憎恨这个社会,憎恨所有的人。几乎每天都会有人和我吵架。”

“你为什么不相信自己会有好运气呢?为什么要憎恨所有的人呢?为什么不试着心平气和地和别人交朋友呢?”她固执地说:“那个道士说过的……”

“或许,不是厄运在追逐你,是你在制造它。当幸福向你伸出双手的时候,你把自己的手藏在背后了,你不敢和幸福击掌。但是,厄运向你一眨眼,你就迫不及待地迎了上去。一个道士又怎么能左右你的生活呢?你不妨从现在开始试着不再和别人吵架,哪怕你已经怒不可遏。”

这位姑娘照着做了,几个月之后,两个人再度相遇,姑娘首先开口说:“谢谢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融入这个社会,让自己变得快乐,就不要憎恨任何人。”

理性的行动

无论如何要好好对待你的同伴,因为他们天生就是你的朋友。

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被他人侵犯、伤害或妨碍,有的人可能是无意中冒犯了你,有的人可能是为了某种原因冲撞了你,有的人可能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让你反感。这些算不上大奸大恶的小事,多是道德领域中的事,未必能达到法律的高度。咽下去,心有不甘;针锋相对,实在不值。当你因什么人的这种错误生气时,立刻转向自己,想想你自己是否犯过类似的错误,通过注意这些,你将迅速地忘记你的愤怒。

当另一个人谴责你或仇恨你时,或者当人们谈论伤害你的事情时,千万不要憎恨或者不理睬他们,而是要接近他们的灵魂,找到原谅他们的理由。并心平气和地告诉对方,你哪里错了,侵犯了我什么地方。

那这样是不是说我们就一定要非原则的以德抱怨呢?我们来听一段对话:

弟子:“老师,如果有个人得罪了我,而我不但不记仇反而对他非常好,期望能感化他,怎么样?”

孔子:“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如果那个人德行很好,他对你也很好,那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倘若一个人的德行很糟糕,而且他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你用坦荡的胸怀对待他就可以了。

做恶者是在对自己行恶

那作恶者也是对自己行恶。那做不义之事的人也是对自己行不义,因为他使自己变坏。

《沉思录》中的沉思

“点燃别人的房子,煮熟自己的鸡蛋。”英国的这句俗话,形象地揭示了那些做恶的行为。而这样的人,等待他们的只有自酿的苦果。做恶的人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嘶嘶作响的灼煤。它像一条蛆虫,蛀蚀和毁害着他自己。

《三国演义》中,有位英才盖世、文武双全的大英雄叫周瑜。周瑜一生度量太窄,人人皆知。比如,在取得火烧赤壁大战成功后,竟容不下与他共同抗曹的诸葛亮的存在,并密令部将丁奉、徐盛击杀诸葛亮。不料孔明早有准备,密杀不成。为此,周瑜万分气愤。如此不能容人的周瑜,密除同盟,过河拆桥,实在让人心寒并为之感动可悲。

周瑜为什么容不下诸葛亮?原来,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周瑜一筹,尤其在关键时刻,事事想在周瑜之前,且能将周瑜内心活动看得入骨三分。唯其如此,才使得量窄、嫉才的周瑜嫉妒得寝食难安,并随时想除掉才智高于自己的诸葛亮。而孔明总是先于周瑜谋害前就有了防备,这更使得周瑜一次比一次气憋于心。嫉才,欲加害孔明的结果,反把周瑜自己给活活“气死”。一代英雄就这样自掘坟墓,害人而终害己。

成长故事苑

有一天,一个人在街上指着智者骂了很多难听的话,行人都替智者打抱不平,而智者则在一旁默默地听他的无理辱骂。行人都不明白智者为什么要忍受这些,就问他原因。

智者说:“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

行人回答:“当然有了,你为什么问这些?”

智者不答,继续问道:“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款待客人吧?”

行人说:“那是当然了。”

智者继续问:“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行人回答:“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归于我了。”

智者以慈祥的目光盯着他看了一回,然后说:“那个人在我面前说很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胡骂,那是归于他自己啊!如果我被谩骂,而再以恶语相向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

然后,智者说:“对愤怒的人,以愤怒还牙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对愤怒的人,不以愤怒还牙的人,将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愤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胜于自己,而且胜于他人。”

哲理背囊

让别人的恶劣行为留在原地而不影响你是你的义务。如果你能够,通过劝告去纠正那些做错事的人,但如果你不能够,记住你要因此之故采取任其自然的态度。神灵对这种人也是任其自然的,出于某些原因他们甚至帮助这些人得到财富、健康、名声,他们是如此和善。这也是在你的力量范围之内,或者说,谁阻碍你这样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