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
3113500000044

第44章 唐纪:智退突厥(3)

【译文】

高祖当时正在海池划船,李世民让尉迟敬德进入皇宫担任警卫,尉迟敬德身披盔甲,手持长予,径直来到高祖所在的地方。高祖大为震惊,问他道:“今天是谁在作乱?你来这里又有什么事?”尉迟敬德回答道:“因为太子和齐王密谋作乱,所以秦王才起兵将他们诛杀。秦王唯恐陛下受惊,便派我前来担任警卫。”高祖听后对裴寂等人说:“想不到今天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你们认为应当怎么办呢?”萧瑀和陈叔达回答道:“李建成与李元吉原本就对举义反隋的谋议没有过任何贡献,对夺取天下没有立下什么功劳。他们嫉妒秦王功劳显著、声望极高,所以就一同策划邪恶的阴谋。如今既然秦王已经讨伐并诛杀了他们,秦王的功绩威震寰宇,天下的仁人志士都一向臣服于他。假如陛下能够当机立断,立他为太子,将国家政事委托给他,那么就不会再有什么事端发生了。”高祖说:“好!这也正是我一向的心愿啊!”当时,宿卫军和秦王府的兵马与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交战尚未停止,尉迟敬德请求高祖亲自颁布敕令,令各军一律听从秦王的安排,高祖听从了他的主张。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由东上阁门出来宣布敕令,大家顿时安定下来。高祖又让黄门侍郎裴矩前往东宫开导诸位将士,将士们于是都弃职散开。接着,高祖又传召李世民前来,抚慰他说:“近来,我差点出现了曾母误听曾参杀人而丢开织具逃走的疑惑。”李世民听罢立即跪下,伏在高祖的胸前,号啕大哭了好一阵子。

六月八日,李世民被拥立为皇太子。

【评析】

在太原起兵的时候,唐高祖李渊本来迟疑不决,多亏了二儿子李世民态度坚决,想办法把他逼上了反隋的道路。此后的几年内,李世民东征西讨,屡建功勋。可以说,大唐的天下,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但是,李渊却把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即使李世民甘心,他的手下大将们也不愿意。况且,李建成也害怕李世民的势力强大,就想方设法要杀掉李世民。于是,两人之间的矛盾一天天激化了,终于有了玄武门之变,一代名君踏着兄弟的血迹走上历史舞台。

魏征直谏

【原文】

唐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贞观二年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唐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贞观六年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承恩礼,每言必先候颜色,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魏征虽然貌不惊人,但是很有胆识和谋略,善于劝谏皇帝收回不合理的主意,因此常常犯颜直谏。有时正赶上唐太宗生气恼怒的时候,他依然神态自若,唐太宗的神威也因此有所收敛。他曾经告假回去祭扫祖墓,回来后,对唐太宗说:“人人都说陛下打算临幸南山,外面都已经严阵以待、整装待发,可是您最后竟然没去,不知是为何?”唐太宗笑道:“当初的确有此打算,但害怕爱卿再来责怪,所以就中途停止了。”唐太宗曾经得到一只上好的鹞鹰,将它放置在臂膀上把玩,远远望见魏征前来,赶紧把它藏在怀里;魏征站在那里上奏朝政大事,过了很久也没有奏完,鹞鹰最后竟然被捂死在唐太宗的怀里。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长乐公主将要嫁给长孙仲为妻,因为她是皇后所亲生,所以唐太宗对她疼爱有加,下令有关部门准备陪嫁的物品远比皇姑永嘉长公主的多一倍。魏征劝谏道:“先前汉明帝打算分封皇子采邑,说:‘我的儿子怎能和先帝的儿子相比呢?’说罢便下令均分给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现在长乐公主的陪嫁,比长公主的多一倍,这不是与汉明帝的意思相去甚远吗?”唐太宗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便到后宫告知皇后,皇后感慨道:“我常常听陛下称赞魏征,不知其中缘故,今天见其引征古代礼义来抑制君王的私情,才知道他真是辅佐陛下的国家栋梁呀!我与陛下是多年的结发夫妻,备受陛下的恩宠礼遇,每每讲话还要察言观色,不敢轻易冒犯您的威严。更何况是大臣,与陛下较为疏远,可魏征却能如此直言强谏,陛下不能不听从他的意见。”于是皇后请求唐太宗派人到魏征家去,赏赐他四百缗钱、四百匹绢。并对他说:“听闻您正直无私,今日终得以亲见,所以赏赐这些。但愿您能时刻秉持此忠心,不要有所转变。”有一次,唐太宗罢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我以后一定找机会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是谁惹恼他,唐太宗说:“魏征经常在朝堂上羞辱我。”长孙皇后退去,随即穿着朝服站立在庭院内,唐太宗大为吃惊地问她为什么这样做。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君主开明则大臣正直,现在魏征直言进谏,不正是因为陛下的开明吗,所以我怎能不向您表示祝贺呢?”唐太宗听后随即转怒为喜。

【原文】

上宴近臣于丹霄殿,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昔为仇雠,不谓今日得同此宴。”上曰:“征、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征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魏征对曰:“臣以事为不可,故谏;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则事遂施行,故不敢应。”上曰:“且应而复谏,庸何伤!”对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上大笑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征起,拜谢曰:“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

贞观十年,魏王泰有宠于上,或言三品以上多轻魏王。上怒,引三品以上,作色让之曰:“隋文帝时,一品以下皆为诸王所顿踬,彼岂非天子儿邪!朕但不听诸子纵横耳,闻三品以上皆轻之,我若纵之,岂不能折辱公辈乎!”

【译文】

唐太宗在丹霄殿大宴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两人,以前都曾是太子李建成的幕僚,与陛下为敌,怎能料到今天却能在此一同饮宴。”唐太宗说:“魏征与王珪因为尽心竭力地侍奉原来的主人,所以我才重用他们。然而魏征每次进谏,只要我不听从,那么我与他讲话,他也总是不做应答,这是为什么呢?”魏征回答道:“我认为事情不可为,所以才加以谏阻;如果陛下不听从我的谏阻而我再要对陛下的话做应答,那么事情就会被施行,所以我不敢应答。”唐太宗说:“暂且应答随后再谏阻,又有何妨呢?”魏征答道:“昔日舜帝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顺从,而却在背后说另一套。’如果我明知不对而嘴上却还要答应陛下的意见,那么就是当面顺从。这难道符合稷、契侍奉舜帝的本意吗!”唐太宗大笑道:“人人都说魏征行为举止粗鲁傲慢,而我却越看越觉得他妩媚可爱,正是这个原因啊!”魏征听罢赶紧起身离席,向唐太宗拜谢道:“这都是因为陛下的引导才让我能够畅所欲言,让我得以尽效愚诚;假如陛下拒不接受忠言,那么我又怎敢屡次直言强谏呢!”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魏王李泰一向颇受唐太宗的宠爱,有人禀报奏称三品以上的臣子大都轻视魏王。唐太宗听后勃然大怒,随即召见三品以上大臣,对他们严厉责备道:“隋文帝的时候,一品以下的大臣悉数被亲王们操纵羞辱,难道魏王不是帝王的儿子吗?朕不过是不想听任皇子们纵横跋扈罢了,听说三品以上的大臣大都轻视他们,假如我也放纵他们胡来,难道就不能对你们进行羞辱吗?”

【原文】

房玄龄等皆惶惧流汗拜谢。魏征独正色曰:“臣窃计当今群臣,必无敢轻魏王者。在礼,臣、子一也。《春秋》: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三品以上皆公卿,陛下所尊礼,若纪纲大坏,固所不论;圣明在上,魏王必无顿辱群臣之理。隋文帝骄其诸子,使多行无礼,卒皆夷灭,又足法乎?”上悦,曰:“理到之语,不得不服。朕以私爱忘公义,向者之忿,自谓不疑,及闻征言,方知理屈。人主发言何得容易乎!”

贞观十七年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译文】

房玄龄等人都惶恐惊惧得汗流浃背,不住地向唐太宗磕头谢罪。唯独魏征正色道:“我私下里认为当今的大臣们,肯定不敢轻视魏王。按照礼仪,大臣与皇子都是一样的。《春秋》中说:周王的人纵然卑微低贱,也都位列诸侯之上。三品以上都是公卿大臣,陛下向来对其尊崇礼待。如果纲纪败坏,固然不必说它;假如圣明在上,那么魏王必定没有羞辱大臣的道理。隋文帝骄溺放纵他的儿子们,使得他们举止无礼,最终全部被杀,难道这值得后人效法吗?”唐太宗高兴地说:“说得处处在理,朕不得不佩服。朕因私情溺爱而忘却公义,刚刚恼怒的时候,感觉自己很有道理;可是听了魏征的这一席话,才知道是自己理屈。身为君主怎能说出如此轻率不负责的话呢?”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郑文贞公魏征卧病在床,唐太宗派使者前去探病,赐给他药饵,送药的人络绎不绝。唐太宗又派中郎将李安俨留宿在魏征的府第,一有什么动静立即向他报告。唐太宗还和太子一同到魏征家里,指着衡山公主,准备将她嫁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为妻。正月十七日,魏征去世,唐太宗命令九品以上的文武百官全部到魏征家里吊丧,并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征的妻子裴氏说道:“魏征平生勤俭朴素,现在用鸟羽装饰旌旗,按照一品官的礼仪标准对其安葬,这并非死者的心愿。”所以全都推辞不受,仅仅用布罩着车子载着灵柩安葬。唐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征的灵车痛哭不已,悲哀至极。唐太宗亲自为魏征撰写碑文,并且书写墓碑。唐太宗对魏征的思念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时常对身边的近臣说:“将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理衣帽尊容;将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用来考察历朝的兴衰交替;将人当作一面镜子,可以明白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征死了,朕的一面镜子就这样失去了啊!”

【评析】

魏征是初唐的政治家,他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旧臣,曾经劝说李建成杀害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后,不计前嫌,重用他。魏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敢言直谏的名臣,他和唐太宗李世民一个敢于直谏,一个从善如流,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逆了龙麟,捋了虎须,惹恼了皇上,就有可能掉脑袋。魏征却常常在朝廷上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对的事情,总是当着李世民的面直说。李世民也很尊重他的意见。正是有了像魏征这样一批敢言直谏的大臣,唐初才出现了政治清明的局面。李世民的年号是贞观,历史上就把这一时期叫作“贞观之治”。

长孙皇后

【原文】

唐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贞观十年

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后亦阳怒,请自推鞫,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由是宫壶之中,刑无枉滥。豫章公主早丧其母,后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尝白后,以东宫器用少,请奏益之。后不许,曰:“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邪!”

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太子言于后曰:“医药备尽而疾不瘳,请奏赦罪人及度人入道,庶获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