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互联网时代
3116800000004

第4章 时代(3)

“我们确实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阶段,”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教授卢恰诺·弗洛里迪感叹说,“我们从以物质为基础的社会,以黄金为基础的社会进入了以能源为基础的社会,然后进入以信息为基础的社会。”

万维网出场的1991年,接入互联网的全球计算机只有20万台,23年后的今天,全球70亿人口中将近30亿成为网络人口。

人类因此变得空前富有,一家微博网站一天内发布的信息就超越了《纽约时报》辛勤工作的60年;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一天上传的影像可以连续播放98年;如今两天积累的信息总和,就相当于人类历史留下的全部记忆。

伴随着海量信息几乎无成本的全球流淌,伴随着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囊括一切的连接,人们有理由预见,财富、生活、交往、创造、观念,立体的又一轮激烈变革就在眼前。

身处一个时代开启的黎明时刻,人类未知的远远大于已知。无论如何,新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

“小精灵”批处理机

1967年,由来自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群年轻科学家组成的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型高科技公司BNN,用一份长达200页的标书,成为阿帕网批处理机建设的承包商。在获得了美国政府100万美元的投资之后,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们将一个个造价高达10万美元、重量超过400公斤,用于网络连接的、被称为“小精灵”的批处理机,装进灰色的军用钢制箱里,然后利用大型吊车和直升机,将其陆续运往四所知名大学精心建造的计算机中心。最先迎来“小精灵”的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之后的一年里,属于一个时代的科技圣物,纷纷入驻斯坦福、麻省理工、哈佛等全美十五所知名大学,构建了后来阿帕网的核心。

NSFNET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有条件的美国大学校园就纷纷出现了个人电脑教室,这些教室都免费向校内所有学生开放,学生们可以利用电脑和网络做他们想要做的任何事情。

渐渐地,本属于军方管理的阿帕网已经被大量的爱好者占据。最终美国军方撤退了,采取将军事网络与科研网络分开的方法,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来管理这个改称为NSFNET的网络,脱胎于阿帕网的NSFNET由此成为一个面向社会的公共网络。从1986到1995年之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支持该网络的建设与发展,先后支付了2亿美元。事实上,在互联网商业化之前,NSFNET成为了美国大学里年轻人高贵而时髦的精神享受。

日后繁荣的互联网与其说是科学家们集体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倒不如说是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玩”出来的成果。翻开当年的电脑杂志或者报纸,我们很少看到那些衣冠楚楚、具有学者风度的知识分子,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些穿着前卫、充满激情的年轻人。《经济学人》杂志的撰稿人克里斯·安德森在关于互联网的文章中写道:“在过去的20年里,是一批十几岁的小黑客、梳着马尾型头发的嬉皮士在美国大学的电脑室里建起了互联网。”

蒂姆·伯纳斯-李与万维网

1990年圣诞节,蒂姆·伯纳斯-李将他的发明正式定名为World Wide Web,这个以全球为疆域的网络,这个被我们译为“万维网”的WWW,是伯纳斯-李送给全世界的圣诞大礼。

伦纳德·克兰罗克说:“其中的用户是计算机科学家,他们研发出技术,但被限制在研究员这个圈子里面。”

伯纳斯-李说:“在万维网得以创造之前,人们并不知道我们还可以这样工作。那时,人们一般都会使用电脑,但是每台电脑上的系统都各不相同。因此如果你在这台电脑上用这个系统,换一台电脑你就得再登录另外一个系统,因此在不同的电脑和系统之间交换信息变得异常困难。”

万维网降低了互联网的门槛,普通人可以共享共用的互联网降临人间。

然而,伯纳斯-李之所以成为全世界敬仰的伯纳斯-李,不仅仅因为他发明了万维网。在完成了万维网的发明之后,伯纳斯-李和他的研究伙伴曾向欧洲权威的律师咨询,考虑销售网络浏览器软件。

在是否为万维网申请专利并进行商业化运作的问题上,这些年轻的伙伴们之间产生了分歧。

“当时只要出现一项新的项目,一个新的程序,就一定会收取专利费。”蒂姆·伯纳斯-李说,“我们当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将万维网商业化,但是另外一些人认为不应该这样做,因为我们根本不清楚应该如何操作。而有一部分人认为,我们应该收取专利费。”

直到1993年,伯纳斯-李终于说服大家放弃了申请专利。“如果当时我申请了专利,现在的万维网也只是众多封闭系统中的一个而已。我还要与其他的封闭系统竞争,它们永远也无法合作,不同的系统永远也无法相容。而我的愿望是每个人都能在万维网上彼此分享信息。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活动。因此我不能向人们要钱。”蒂姆·伯纳斯-李说。

美国《时代》周刊将蒂姆·伯纳斯-李评为20世纪最杰出的100位科学家之一,并用极为推崇的文字向大家介绍他的个人成就:“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他的发明在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中有多么重大的意义,这就像古印刷术一样,谁又能说得清楚它为全世界带来了多么深刻的影响。”

谦逊的“互联网之父”们

罗伯特·泰勒、拉里·罗伯茨、伦纳德·克兰罗克、罗伯特·卡恩、温顿·瑟夫、蒂姆·伯纳斯-李,这些曾经以天才般的发明创造改变了世界的人,纷纷被写入了“互联网名人堂”,这些如今两鬓斑白、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父”的人们,已经在人类历史中留下辉煌之名。

1999年,美国“国家创新奖章”颁奖典礼在白宫举行。因为在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创建过程中的贡献,罗伯特·泰勒获得了这项国家最高荣誉,然而,美国总统克林顿要亲自向他颁奖时,泰勒本人却没有到场。

罗伯特·泰勒解释道:“我的确获得了白宫举行的庆典上克林顿总统亲自颁发的‘国家创新奖章’,但我没亲自去领奖。对于大老远跑到华盛顿去就为了领个奖,我不是很感兴趣。于是我打了个电话给我的老板——他就住在华盛顿郊区。我问他能不能帮我领这个奖,他一口答应了。几年后,美国国家工程院给我颁发了德雷珀奖——他们的最高荣誉奖,我还是没去。颁奖典礼也是在华盛顿举行,我让我的大儿子代替我领了奖。”

而与温顿·瑟夫共同发明了TCP/IP协议的罗伯特·卡恩也多次表示,并不喜欢“互联网之父”之类的称号。罗伯特·卡恩说:“对于我所做的一切,我想我应该更谦虚点。我认为,如果我当时没有参与到互联网的建设中来的话,肯定也会有别人参与进来,尽管理念可能会稍有不同。”

最早提出互联网基础理论并成功进行了第一次网络连接的克兰罗克说,热爱跆拳道运动、享受家庭生活与互联网事业同等重要。他的咖啡杯上印着心爱的孙女的照片,而他们这代人创建的互联网,则像空气和水一般融入了儿孙辈们的生活。

数据量

据有关资料显示,从人类文明出现到2003年,人类所留下所有信息的总和可以装满100万个1000G的硬盘。但是,这个庞大的数据量仅仅相当于如今人类两天创造出的数据量。

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一些专家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使用量预计暴增44倍,也就是说全球信息大概需要376亿个1000G硬盘才能存储。如今,众多工业时代留下的废弃厂房中堆满了互联网公司用于信息储存的服务器,每一个大公司都拥有庞大的数据机房。当前全球数据中心每年的电能消耗为300亿瓦,相当于30个核电站的电能输出。

声音:

把人类历史总结为简单的一两句话的话,当人们开始有语言,比家庭更大的社会单位随即出现,比如说村庄。当人们开始会写字,王朝随即出现,比如中国的历代王朝和叙利亚王朝,王朝的权力中心可以通过书写命令控制管辖。如果我们的时代有一场新的文艺复兴运动,它与16世纪时一定截然不同。

——彼特·柏克

(英国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荣誉教授)

现在正是有了互联网,我们才逐渐成为“多细胞体”。互联网把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连接起来,我们人类也慢慢地演变成了一种新的全球有机体。这个全球有机体允许存在各种不同思想和想法的多样性,就像多细胞体带来的生命大爆炸一样。正是因为互联网把我们变成了一个多细胞有机体,我们才会有发明大爆炸和创意大爆炸这些东西,这也是互联网成为最重要发明的原因。

——凯文·凯利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失控》作者)

我们正处于新兴的、被放大的个体时代,你不再需要一个国家来实施全球行动,不再需要一家公司来实施全球行动,现在作为一个个体,你也可以实施全球行动。

——托马斯·弗里德曼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世界是平的》作者)

发生在虚拟世界中的事物被认为是好的标准。但与此相反,真正的世界则是缓慢的、充满摩擦的,需要组织,感觉非常乱。此外,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人们需要重新审视现实世界中能得到什么。

——雪莉·特克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群体性孤独》作者)

我认为互联网所成就的,与其说是开创一个新时代,不如说它所做的相当于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创建了一个空间,在其中我们可以审视和反思自己与社会。或许这么说来,它会指引人们进入一个新时代。

——阿莱克斯·克罗托斯基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