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留学美国:我们的故事
3123300000027

第27章 我的创业情结/苏东波(3)

在美国,餐馆客人只要有一次对餐馆不满意,比如菜不好吃、上菜速度慢等,就永远和你再见了。美国客人的逻辑很简单,只要有一次不快发生——尤其是新客人,他们都是抱着一种尝试态度——他就认为你的餐馆不行,再也不会成为回头客。这也是美国人认识事物普遍的一种思维模式:美国人接触一个新的人和事时,如果第一次认为不行,他就认为你从本质上不行,永远不会给你机会,再也不和你打交道。在美国的许多法律中,也有类似的评判标准:只要有前科,就有重犯的嫌疑。所以在美国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评判一个人,都要看其过去历史是否“清白”。银行发现你有过去借钱不按时还的经历,就再也不给你贷款;用人单位如果发现你有任何被判罪的历史,也就不会录用你。

根据美国中餐馆的规律,一家新餐馆开出来后,刚开始会有许多新客人去尝试,因为美国人一贯求新,只要有新餐馆出现,他们一定会去试试其菜式和服务如何。如果餐馆菜式独特,服务又快又好,那许多新客人慢慢就成了回头客,并且会引荐新的客人,这样在半年左右生意就会开始火起来,一年以后生意还稳定的话,这家餐馆就算成功了。反之,如果一家新餐馆菜式不行,服务也不好,没有了回头客,那家新餐馆生意永远火不起来。还有一种中间状态,就是餐馆菜式和服务都不错,开张前一两年十分艰难,老板仍坚持不懈,不断改进菜式和服务,想办法扩大市场,这样生意会在几年内慢慢好起来,最终成功,所谓成功就是不但不亏本还赚大钱。

而这最后一种情况是餐馆创业中最艰难的一种。一家餐馆开张后如果前一两年内不赢利或亏本,许多老板不但在精神上没有毅力坚持下去,最重要的是没有财力支撑下去。我买的那家餐馆是在生意一度火起来之后又掉了下去,情况就比较特殊了。我的判断是:前主人既然将生意做起来过,说明此餐馆有潜力,但是后来生意又掉下去了,说明经营有问题。

所以我一接手后就进行改良,把所有的菜式都换成了新的风格,连餐馆名字也改成“中华餐厅”,完全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客人面前。我对客人说:“我们是一家全新的餐馆。”这样就有许多客人重新回来尝试。在餐馆工作人员方面,由于换了菜式,我连厨子也换了人。我请的大厨是个杭州人,姓王,做菜手艺不错,而且他还开过餐馆,对餐馆的方方面面比我还有经验,所以我决定用他。

记得老王来面试那天下午,是餐馆晚餐正忙的时候,他到餐馆后没说几句话就到厨房说:“你这么忙,我帮你做两道菜看一看。”说完立即拿起炒锅上手做了两道菜。我看他动作麻利,颠炒锅动作很熟炼,且做的菜味道很有特色,当场就敲定要他做大厨,并开始谈条件。在我谈完之后,老王说:“小苏,你给我开的工资是低了一点,以我这样的手艺,在别的餐馆能拿到更高的工资,但我看你人不错,餐馆刚开张,我希望能帮你,而且餐馆离我住处很近,我走路几分钟就可以上班。”我对老王说:“这家餐馆看来刚开始时生意也不会很忙,所以我工资是低了点,换句话说,由于生意不是很忙,你做菜相对少,不像到别的生意忙的餐馆做大厨那么累。”

我的那位上海朋友老文在我餐馆开张一周后,也从外地赶来帮忙,而且他还介绍他的一位姓林的上海同乡到我餐馆送外卖,这样我餐馆的人马立刻配备起来,而且都是比较熟的朋友,餐馆的工作气氛非常好。因为都是朋友,大家每天在餐馆不但干活做生意,而且都有一种朋友聚会的感觉,这也是做餐馆这一行的好处:每天有吃有喝很热闹,很少寂寞感。

除了餐馆的经营菜式、工作人员的重新配置,我还花了大力气做广告,我自己每天在餐馆开门之前都要到附近送菜单。所谓送菜单,是美国中餐馆做广告的一种方法,就是把印刷精致的菜单挨家挨户送到各人门口或邮箱里,客人拿到餐馆菜单后就会到餐馆点餐,这是非常有效的广告方法,因为至少有15%的客人在拿到菜单后会向餐馆订餐。也就是说如果我每月发一万张菜单的话,大概会有一千多个新客人来尝试点餐。

在制定营销计划时,我与老文和老王反复讨论,我说:“新餐馆的广告应该打成新餐馆、新风格,前三个月所有新客人半价。”餐馆大厨老王立即反对,他说:“我在美国这么多年,从没看到一家中餐馆用这种营销方式的,如果半价,用餐的人会觉得你是家烂餐馆,才会搞半价低价。另外,很多人为了图便宜,一下子来用餐,你餐馆忙个半死,但却不赚钱。”

老王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心态,在现代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中国人做生意的绝招就是“低价”,包括近年在美国风行的“自助餐馆”、“一元店”都是用这种经营模式,世界零售业老大美国沃尔玛公司也如此。但是,也有许多客人看不起“低价”的东西,因为他们认为便宜没好货。所以我最后的方案是在前三个月内给客人15%的折扣。

经过三四个月的努力,我餐馆的生意逐渐好起来,而且我的“中华餐厅”也逐渐被餐馆附近的客人接受。人家都说中餐馆老板最怕的就是大厨突然撂摊子不干,缺别的员工都能马上补上,没人做菜就惨了,所以许多餐馆老板都自己会做大厨,以应对这种情况发生。我也不例外,接手餐馆后我把餐馆的具体运营管理交由老文负责,因为他做过多年中餐馆经理,而我除了负责进货、做广告、打市场,另一个任务就是学习研究厨艺。

我以前在餐馆打工时结识过许多做厨子的中国朋友,其中有些关系不错的,听说我开餐馆后,都到我餐馆指点我,所以有许多厨子教我许多菜式的做法,包括调味和配料。一家餐馆菜式的风格和精华就在于其调味和配料,这也是许多成功餐馆的绝招,老板绝不外传。而且有的餐馆老板为了防止调味配方外泄,从不把配方告诉餐馆的工作人员,包括大厨在内。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不但掌握了老王的做菜配方,我手头还有两三种别的大厨提供给我的配方。这样,老王如果要辞职,我也能继续保持餐馆菜式风味不变,因为我可教下一个厨子怎么做。

还有一个小插曲是我在接手“中华餐厅”之前还花钱到一家餐馆当了一个月的“学厨”,由那家餐馆的大厨手把手教我切菜、配料、炒锅、处理肉类等技巧。几个月后,在厨子生病时和休息天,我就可以独立做大厨了,这是我非常引以为豪的一个成就。你做出来的菜有特色,就是好吃,这就是一种本事。而且这种做菜的手艺是使一个人终身受益的。我现在虽然不开餐馆了,但我在家里做的菜味道比许多餐馆还好,所以我每天都能享受美食。

创业的得失

在美国创业的经历,虽然使我付出许多艰辛,在精神上也饱受家庭反对的痛苦,但我却从这一过程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认识了社会的许多层面。而有些东西是在公司上班和书本上学不到的。

在未出国前,从小我们受的教育都说私有制里老板就是资本家,资本家都是剥削人的。我自己做过老板之后,感觉到老板不是那么容易做的。老板的另一个好听一点的名字叫企业家,我觉得一个企业家对社会负有许多责任。就拿我的餐馆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算是个小企业,餐馆一开张,外面要对客人负责,要做出令客人满意的餐,要负责饮食卫生;在里面要对员工负责,我要保证员工有一定的工作环境,要保证能给他们发工资。这都是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对于政府,企业也负有责任,要给政府纳税,遵守政府条例等。而对于社会的贡献,就更不用讲了,有我那家中餐馆在,附近的客人才能享受到中餐服务,各供应商才有了客户。所以,我觉得一个企业是对社会尽了责任,作了贡献的。

那段创业经历也更使我认识到每做成功一件事都不容易。就如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川普所言:“在创业和商场上,真正成功的人才百分之几。”据统计,在美国每开张的十家中餐馆中,真正成功赚钱的只有两家,能够不亏本赚点小钱的大概两三家,而其余几家则会遭遇亏本和倒闭的命运。所以,大浪淘沙,我们不要盲目去羡慕那些成功的人,他们都是大浪里淘出的金子,也没有必要去嫉妒他们。我刚到美国在餐馆打工时看到餐馆生意红火,老觉得老板为什么赚钱那么容易,我自己开过餐馆后,才觉得成功有成功的理由,失败也自有失败的原因。在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一个生意的沉与浮,基本上逃脱不了自生自灭的规律。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前,在美国的中餐馆大多数是从大陆来的广东移民开的,50年代以后,许多台湾人带着资金到美国,在美国中餐馆界很快发展起来,台湾人开的中餐馆,在美国占了很大市场。台湾人在美国中餐馆界的崛起,靠的是资金和吃苦精神。

而到了70年代以后,美国中餐馆界又出现了一股非常惊人的力量,大量福建人涌入美国,迅速占领美国中餐馆市场。福建人的吃苦耐劳,他们过人的生意头脑,以及他们非常团结的个性和传统,使得他们很快成了美国中餐馆界最大的一支力量。于是,在许多地方,福建人一开餐馆,周围广东人和台湾人开的餐馆生意就慢慢下降,甚至倒闭。真可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在美国,谁能吃苦,谁就可能发达。谁要是停下来,马上就会被超过或淘汰。社会生存的游戏规则,就是这么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