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启发人的智慧故事全集
313800000056

第56章 方法总比问题多,不要为失败找借口(3)

第二年,舒乐博士以每扇500美元的价格请求美国人订购水晶大教堂的窗户,付款办法为每月50美元,10个月分期付清。6个月内,1万多扇窗户全部售出。

1980年9月,历时12年,可容纳10000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这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和经典,也成为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瞻仰的胜景。

水晶大教堂最终造价为2000万美元,全部是舒乐博士一点一滴筹集而来的。

智慧语珠:

许多困难乍一看起来像梦一般遥不可及,然而我们本着从零开始,点点滴滴去实现的决心,有效地将问题分解成许多板块,这将大大提升我们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效率。

问题引领成功

自古盖房子出售,都是先盖好房,再出售,对此,霍英东反复问自己:“‘先出售,后建筑’不行吗?”

正是由于霍英东这一顿悟,使他摆脱了束缚,迈上了由一介平民变为亿万富豪的传奇般的创业之路。

霍英东是中国香港立信建筑置业公司的创办人。在香港居民的眼中,他是个“奇特的发迹者”。“白手起家,短期发迹”、“无端发达”、“轻而易举”、“一举成功”,等等,这些议论将霍英东的发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霍英东的发迹真的神秘吗?不,他主要是运用了“先出售、后建筑”的高招。

霍英东还有另一个可贵的品质,那就是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来发展自己的事业。朝鲜停战以后,霍英东慧眼独具,他看出了香港人多地少的特点,认准了房地产业大有可为,于是毅然倾其多年的积蓄,投资到房地产市场。1954年,他着手成立了立信建筑置业公司。他每日忙于拆旧楼、建新楼,又买又卖,大展宏图,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从此翻开了人生崭新的、决定性的一页”!

如果说霍英东早年经营航运业是他创业初期练兵的话,那么他过人的经营理念则在经营房地产业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他以前的房地产业,都是先花一笔钱购地建房,建成一座楼宇后再逐层出售,或按房收租。而后来则“变了个戏法”,即预先把将要建筑的楼宇分层出售,再用收上来的资金建筑楼宇,来了一个先售后建。这一先一后的颠倒,使他得以用少量资金办了大事情。原来只能兴建一幢楼房的资金,他可以用来建筑几幢新楼,甚至更多。同时,他又能有较雄厚的资金购置好地皮,采购先进的建筑机械,从而提高建房质量和速度,降低建造成本。更具竞争力的是,他的楼宇位置比同行的更优越而价格却比同行的更低廉。而且,有时他还采用分期付款的预售方式,使人人都能买得起。

霍英东开创了大楼预售的先河。为了推广先出售后建筑的“戏法”,霍英东率先采用了小册子及广告等形式广为宣传。他说:“我们开展各种宣传,以便更多的有余钱的人来买。譬如来港定居或投资的华侨、侨眷,劳累了半生略有积蓄的职员、赌博暴发户,做其他小生意胀满荷包的商贩,都可以来投资房地产。谁不想自己有房住?只有众多的人关心它、了解它、参与它,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霍英东的广告效果颇为不错。立信建筑置业公司在短短的几年里所营建、出售的高楼大厦就布满了香港、九龙地区,打破了香港房地产买卖的纪录。这个既不是建筑工程师出身,又非房地产经营老手的水上“穷光蛋”,用不长的时间便成了赫赫有名的楼宇住宅建筑大王、资产逾亿万的大富豪。现在,霍英东名下的公司有60余家,大部分都经营房地产生意,或与房地产关系密切。由他担任会长的香港地产建筑商会,经营着香港70%的建筑生意。

智慧语珠:

人要想成就大事,首先得学习思考,思考你自己,向自己提问题,养成善于自我提问的习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心到的结果,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非思不问”的习惯,善于提问是建立在多思的基础上,这样的问题才会是高质量的。而在你多提问的过程中,你也就多了几分把握,多了几成成功。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的成功,首先应归功于他正确的思考和创造力。

有一次大发明家爱迪生满腹怨气地对爱因斯坦说:“每天上我这儿来的年轻人真不少,可没有一个我看得上的。”

“您断定应征者合格或不合格的标准是什么?”爱因斯坦问道。

爱迪生一面把一张写满各种问题的纸条递给爱因斯坦,一面说:“谁能回答出这些问题,他才有资格当我的助手。”

“从纽约到芝加哥有多少英里?”爱因斯坦读了一个问题,并且回答说:“这需要查一下铁路指南。”

“不锈钢是用什么做成的?”爱因斯坦读完第二个问题又回答说:“这得翻一翻金相学手册。”

“您说什么,博士?”爱迪生打断了爱因斯坦的话问道。

“看来我不用等您拒绝,就自动宣布落选啦”爱因斯坦幽默地说。

爱因斯坦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强调不能死记住一大堆东西,而是要能灵活地进行思考。

爱因斯坦认为,正确地进行思考,是追求机会至关重要的条件。

小时候的爱因斯坦一点也看不出来有什么天才,到3岁时,还不会讲话。6岁上学,在学校里成绩非常差,一上课就是被批评的对象,老师还说他永远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天生的笨蛋。

但是,爱因斯坦在12岁时,就已经决定献身于解决“那广漠无垠的宇宙”之谜。15岁那一年,由于历史、地理和语言等都没有考及格,也因为他的无礼态度破坏了秩序和纪律,他被学校开除。

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思考和想像。他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在16岁时,幻想着自己正骑在一束光上,做着太空旅行,然后思考:如果这时在出发地有一座钟,从我坐的位置看,它的时间会怎样流逝呢?

从此,他开始了他的科学远征。他设计了大量理想实验,提出了“光量子”等模型,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智慧语珠:

灵活地进行思考对一个人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保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思想,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逐渐迈向一个个人生的高峰。

善于发问

著名的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曾经使用提问的思考方式来找出问题的最终原因,从而使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有一天,丰田汽车公司的一台生产配件的机器在生产期间突然停了。管理者立即把大家召集起来,进行一系列的提问来解决这个问题。

问:机器为什么不转动了?

答:因为熔断丝断了。

问:熔断丝为什么会断?

答:因为超负荷而造成电流太大。

问:为什么会超负荷?

答:因为轴承枯涩不够润滑。

问:为什么轴承不够润滑?

答:因为油泵吸不上来润滑油。

问:为什么油泵吸不上来油?

答:因为油泵产生了严重的磨损。

问:为什么油泵会产生严重磨损?

答:因为油泵未装过滤器而使铁屑混入。

在上面的提问中,主管用“为什么”进行提问,连续用了6个“为什么”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当然,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并不会像上面叙述的那么顺利,但主要的思路是这样的。

在解决问题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刨根问底”,这样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尽可能地消除隐患。

智慧语珠:

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取得多样的经验,拓宽自己的视野。在广泛猎获渊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不时地梳理、归纳,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建立知识间的各种联系。这就需要在思考问题时,要更快更好地提出问题。

多一种方案

几年前,荷兰一个城市发生了垃圾问题。这个城市一度相当干净,但由于人们不愿使用垃圾桶,结果垃圾四处堆积。

卫生机关对此极为关切。他们提出许多解决的办法,希望能使城市清洁。第一个方法是:把乱丢垃圾的人的罚金从二十五元提高到五十元。实施后,收效甚微。第二个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逻人员的数量。然而实施成效同样不明显。

于是,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人们把垃圾丢入垃圾桶时,可以从桶里拿到钱呢?我们可以在每一个垃圾桶上装上电子感应的退币机器,在人们倒垃圾入桶时,就可以拿到十元奖金。

但是,这个点子明显难以实施,因为假若市政府采用了这个办法,那么过不了多久就会使财政拮据或发生危机。

上述建议虽然不切实际未被采用,但可以被用作垫脚石。他们想到:“是否有其他奖励大家用垃圾桶的办法呢?”这个问题有了答案。卫生部门设计出了电动垃圾桶,桶上装有一个感应器,每当垃圾丢进桶内,感应器就有反应而启动录音机,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其内容每两个星期换一次。这个设计大受欢迎。结果所有的人不论距离远近,都把垃圾丢进垃圾桶里,城市又恢复了清洁。

智慧语珠:

没有哪种方案是完美无缺的,如果你只钟爱一种方案,你就看不到其他方案的长处,你也会因此而失去许多机会。寻找新方案最稳妥的方法,就是将思维发射到四面八方,绝不要在刚找到第一种正确答案时就止步不前,而是继续寻找其他的答案。

在变化中应对难题

在一次培训课上,企业界的精英们正襟危坐,等着听管理教授关于企业运营的报告。门开了,教授走进来,矮胖的身材圆圆的脸,左手提着个大提包,右手擎着个涨得圆鼓鼓的气球。精英们很奇怪,但还是有人立即拿出笔和本子,准备记下教授精辟的分析和坦诚的忠告。

“噢,不,不,你们不用记,只要用眼睛看就足够了,我的报告将非常简单。”教授说道。

教授从包里拿出一只开口很小的瓶子放在桌子上,然后指着气球对大家说:“谁能告诉我怎样把这只气球装到瓶子里去?当然,你不能这样,嘭”教授滑稽地做了个气球爆炸的姿势。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教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终于一位精明的女士说:“我想,也许可以改变它的形状……”

“改变它的形状?嗯,很好,你可以为我们演示一下吗?”

“当然。”女士走到台上,拿起气球小心翼翼地捏弄。她想利用橡胶柔软可塑的特点,把气球一点点塞到瓶子里。但这远远不像她想的那么简单,很快她发现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于是她放下手里的气球,道:“很遗憾,我承认我的想法行不通。”

“还有人要试试吗?”

无人响应。

“那么好吧,我来试一下。”教授道。他拿起气球,三下两下便解开气球嘴上的绳子,“嗤”的一声,气球变成了一个软耷耷的小袋子。

教授把这个小袋子塞到瓶子里,只留下吹气的口儿在外面,然后用嘴巴衔住,用力吹气。很快,气球鼓起来,胀满在瓶子里,教授再用绳子把气球的嘴儿给扎紧。“瞧,我改变了一下方法,问题迎刃而解了。”教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