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说论语
3143200000033

第33章 颜渊篇(2)

医说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礼以仁为基础,礼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孔子要求其学生做到“仁”的两个方面:一是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的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必须符合周礼。

不忧不惧、问心无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就会出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局面。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食、兵、信,但在这三者之中,信是最重要的。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这就是儒学的人学思想。每个人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要做到名实相符、表里如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儒家学派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富民”思想。

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孔子一直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一种秩序,也是一种规范。从政为官者要勤政爱民,以仁德的规定要求、反省自己,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教化的方式化解、消除民间的诉讼纠纷,执行命令要切实努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先在于一个“正”字,当政者应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孔子认为,儒学即仁学,仁是人的发现,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开诚布公地进行劝导,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道德品质的修养需要对人的欲望进行必要的节制,要有一定的纯洁性,但对人过分要求道德的纯洁性,便会对人性有所摧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前提,这种态度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理念和现代“换位思考”的思想是一致的。一般人常常是“己所不欲,强施于人”或“己所欲,勿施于人”,常常少想他人,多想自己,常常是一个“私”字了得,这不符合仁义和道德规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基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是一个普遍的人性认知;是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万事应审慎,应以敬畏之心对待所从事的事业,应以感恩之心对待周围的人。“仁者,其言也讱”,君子“内省不疚”、“不忧不惧”。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持之以恒,就可以逐步完善自己。做事其实就是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方式其实就是一个人内心思想的表达。“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揭短”和“批评”是两码事,“揭短”针对的是别人的缺陷,攻击的是别人的软肋,伤人自尊,非君子所为;“批评”则就事论事,相对较为客观。

如何面对不理解?如何面对诬陷和诽谤?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坚持真理,把守道德底线,高瞻远瞩,泰然处之。明察秋毫和远见卓识是指一个人对是非、美丑、真伪的判断力,是一个人道德水平和智力的体现。“信”大于天,可以无粮,“去食”而死,也可以无衣和身外之物,“去兵”而贫,但不可以“无信”,“无信”人“不立”,“不立”之人,就如同废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足兵、足食、民信”是国家强盛的三大条件,而“民信”是其中最重要的。

内心的安宁和坦然可以“浑然物外”,这种在信仰支撑下的恬然和乐观心境足可以使人“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做人也好,处世也好,为政也好,交友也好,“言而有信”是关键。做人要讲守信,办医院更应讲守信,诚信是医院的生命,诚信是医学的真谛。“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作为医院领导,不可“信口开河”,开“空头支票”,应做到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必须全力兑现,以树立良好的个人和医院形象,“民无信不立”,“信则人任焉”,只有“忠信”,才可以“进德”。“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是孔子“文犹质也、质犹文也”的现代演绎。现象反映本质,本质体现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信使看信息,这在诊疗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原则和思维方式。经济和文化的提升应“以人为本”,应用道德去约束并为其树立目标,这从理论上来说,是美好和理想化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能用道德标准和手段来解决一切问题。

君子“忠信、徙义、崇德”,“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这是一种极端的主观主义思想,也是一种超过“度”和“可能性”的理想态势。在现实生活中,当爱恨交加时,才会理解“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这种矛盾和费解的心态简直不可思议。迷惑是一种矛盾,是一种主观情感左右理智的结果,是一种掩盖真相的表象。孔子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一种秩序,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安守本职,各尽其责,尽心尽力,干净干事,这就是孔子所谓的道德约束。道德永远是双方的、平等的,世上没有单向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医院的道德素质建设来说,应建设一支有医学诚信的人才队伍,建立并完善全社会的信用体系,重塑医学诚信,还医学一个公正,还医生一片天地。

《易经》中说:“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君子以明庶政”、“以折狱致刑”、“以议狱缓死”、“以明慎用刑”。“片言折狱”的思想在医院管理中不可取,调查研究是所有医院管理工作的起点,也是所有医院管理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着力点。

没有调查,就不会有研究,就不会有发言权,更不可能有正确的决策。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误解;多一点指导,少一点处罚;多一点下基层,少一点坐办公室;多一点沟通,少一点指责;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抱怨。孔子的理想是“必也使无讼”,这是道德教化后的“天下无贼”现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最高追求。对于医生来说,看病不是目的,而使百姓有保健意识、少生病、不生大病、有病早治是医生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

孔子要求为政者“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但要达到“在位不松懈倦怠,以忠信去执政”的目的,必须有一整套的行政管理制度来保障,除了干部内在素质的提高,还必须有激励、升迁和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感。

为政者应“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以赢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医院管理者和学科带头人应有“成人之美”之心,积极扶持后进,提携下属,使他们能快速成长。在适当的时机应主动让贤,以确保事业和学科的良性、可持续、健康发展,使事业后继有人,学科更上一层楼。在潜意识里,政治就是策略、权术、权变、手段和谋略,但孔子认为“政者,正也”,倡导用合法、正当的手段来推行政治,来实现平等和公平。“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带头走正道,员工就会跟着走正道。孔子认为,百姓犯错或犯罪,与管理者给予百姓压力过重或者教化不够有关,犯错的根源在上而不在下。孔子还认为,如果用强制手段来使百姓臣服,使百姓从善,手段与目的必将背道而驰。孔子的这些观点和理念对于当今的医院管理有许多启迪,初级阶段创业时,权力的相对集中和功利性绩效导向是必要的,但当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民主的成分必须放大,自我管理的力度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的步伐必须跟进,和谐和科学的绩效分配模式必须建立。

“闻名”只是虚名在外,而“通达”则是内心的成功和愉悦,是不忧不惧不惑的人生境界。心中光明一片,人生就会畅达无阻;心中阳光一缕,事业就会飞跃上进。“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者的修养没有达到“通达”者的境界,而“在邦必达,在家必达”者必是“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人不可一味求利而贪得无厌,不可总盯着别人的缺点而紧抓不放,不可失去理智而莽撞从事。应“攻其恶,无攻人之恶”,不可泄“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要用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用显微镜看自己的缺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辛勤耕耘,以求更大的收获,应“先事后得”。要冷静、自控,遇事应制怒而不发。

孔子认为,仁者必“爱人”,智者必“知人”。“举直”是智,也是仁;“使枉者直”更是仁。“举直”的目的是“使枉者直”。医院管理者任用的中层干部应该是正直之人,具有引导有缺点错误员工改正的责任和能力。“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身边聚集什么样的朋友,这对于一个人和一个管理者的人生价值观、行事和思想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益友可以使人进步;可以使人积极向上;可以使人如沐春风。“君子之交淡如水”,仅仅“以文会友”而已,其目的是“以友辅仁”。“善与人交”并不难,难就难在能否达到“久而敬之”的境界。为人处世应遵循“不卑不亢做人、不歪不斜立身、不偏不倚办事、不亲不疏交友”的原则,干净干事,尽心尽责,勤奋好学,追求仁道。损友则可以使人消沉;可以使人萎靡不振。益友可以相伴一生,而损友只可相守一时。

孔子的“恕道”,即“如心”,就是“让”和“谦”。别人想要的就让给他,别人犯了错误就原谅他一些,用通情达理和宽容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有才能的人往往自视清高,工作作风常常刻薄严厉,不能饶恕别人的失误和缺点,对别人的错误常常难以容忍,这种人可称为“高师”,但“高师”难出高徒。

“名师”者常怀仁心,心怀大爱,在自我实现的同时,常能“名师出高徒”。孔子认为,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并不取决于智力,而在于意志、信念、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一个人快乐的源泉来自于坦荡的心胸和宽广的胸襟,只要心怀坦荡之心,问心无愧,有毅力和胆识,攻坚克难,永葆气节,就是人生最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