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使用“悲剧”这个词,如遭到失败,或因某种原因而猝然死亡,等等。人们总是叹息说,“咳,这是不该发生的悲剧”。严格地说,我们不能把悲伤、悲惨、悲悯、死亡等等用于悲剧。因为生活中的不幸、人的死亡等等,大都不能引起人的美感、使人奋发振作,只能使人产生悲悯同情、感到悲伤,虽然有的具有某些悲剧审美性质,但不能进入美学领域。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它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生活中新旧观念和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与抗争,并表现为在短暂时间内还具有强大实际力量的旧观念、旧势力对新观念、新生力量暂时的或偶然的压倒,表现为正义的失败或挫折、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困苦等等。在严重而残酷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这就是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与自豪。
《窦娥冤》描写了一个千古奇冤的故事。主人公窦娥,三岁亡母,七岁离开父亲,去抵债作童养媳,随着婆婆搬到山阴县。至17岁,与丈夫成婚;19岁时,便成了寡妇,与婆婆相依为命。有一回,窦娥的婆婆(人称蔡婆婆),去找塞卢医讨银子,没想到,差点就遭到毒手,幸得张驴儿父子相救。但事后这对泼皮父子得知其家中只有媳妇与她相依为命,便起了歹心,要让她们婆媳俩分别做他们父子俩的媳妇。
蔡婆婆不堪要挟,可窦娥抵死不从。后来有一次,张驴儿图谋害死蔡婆婆,没想到反倒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却因此要挟窦娥顺了她,可窦娥不从,便赖她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闹到官府。张驴儿买通了贪官桃杌,硬是污蔑窦娥。窦娥为了不让婆婆受到刑罚,被迫承认。到刑场时,窦娥许下了三桩誓愿,一为:窦娥若受冤,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全飞在白练上;二为:三伏天道,窦娥若受冤,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三为:楚州大旱三年。后来,窦天章回到楚州,窦娥魂魄向父亲诉冤,窦天章为其平反,处置了张驴儿、桃杌等人,平反了窦娥的冤情。《窦娥冤》是我国十大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创作于1602年。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他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他当时正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国内却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斯迪。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自己被害的经过:克劳斯迪趁老哈姆雷特在花园里午睡时,把致命的毒草汁滴进了他的耳朵,并使毒液流入他的全身血管,使他的身上起了无数疱疹,最后夺取了他的生命。老哈姆雷特要求儿子为他报仇,但不许伤害他的母亲,要让她受到良心的责备。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一心想着复仇。一天,他去见自己的恋人——首相的女儿奥菲利娅,他既想求爱又想复仇,行为怪诞。奥菲利娅把王子的情况告诉了首相,首相又报告了克劳斯迪。克劳斯迪虽然不知道老国王鬼魂出现的事,但他心中有鬼,便派人试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一方面想复仇,一方面又碍于母亲的面子,同时他也不十分确定父亲鬼魂的话,非常苦恼。哈姆雷特决定要证实克劳斯迪的罪行,正好这时宫中来了一个戏班子,他安排了一出戏,内容是一个维也纳的公爵被他的一个近亲在花园里毒死,不久这个凶手还骗取了公爵夫人的爱。演戏时,他在旁边注意观察克劳斯迪,见克劳斯迪坐立不安,中途就离去。
哈姆雷特确认了父亲鬼魂的话,决定复仇。一天,克劳斯迪独自一人在忏悔,哈姆雷特本可以杀死他,可又觉得忏悔中的人被杀后会进入天堂而罢手。克劳斯迪派王后劝说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与母亲发生争执,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的首相。克劳斯迪以首相的儿子要复仇为由,要将哈姆雷特送往英国,准备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识破克劳斯迪的诡计,中途返回丹麦。当时,奥菲利娅受刺激发疯,落水身亡,哈姆雷特回国时,正赶上她的葬礼。克劳斯迪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同哈姆雷特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哈姆雷特第一会合获胜,克劳斯迪假意祝贺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没喝。哈姆雷特第二回合获胜,王后非常高兴,端起原准备给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决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王后中毒死去,奥菲利娅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斯迪的阴谋。
《雷雨》是我国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经典和里程碑。它奠定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坚实基础,代表中国话剧艺术由此走向成熟。这部作品发表后,即在全国引起了广泛轰动,影响遍及海内外。
《雷雨》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某年夏日的一个午后,从济南来到周公馆看望女儿四凤的鲁妈,在这里和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不期而遇,周公馆中所有人物的命运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30多年前,周朴园和鲁妈曾经是一对恋人,迫于家庭的压力,周朴园抛弃了鲁妈,改娶了一个富家女子。鲁妈的到来,引发了这个家庭的巨大危机:名为母子实为情人的繁漪和周萍、名为恋人实为兄妹的周萍和四凤,这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最终暴露了真相。在命运途中苦苦挣扎着的人们,其悲惨命运深深震撼着观众的心灵。《雷雨》通过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公馆客厅和鲁家住房),集中展示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复杂纷繁的矛盾纠葛,阐明了它不仅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悲剧,同时也是各个人物自身的悲剧。曹禺将他满腔的爱憎情感,灌注在这些人物形象中,通过他们来揭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直至扭曲变形,宣泄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愤懑,对光明和未来的向往与憧憬。
悲剧的主要表现是肯定社会进步力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甚至毁灭的命运。其审美效果就是“悲”。但是这种“悲”所引起的心理效果却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
悲剧在表现肯定性社会力量的失败、毁灭时,总是显示出必胜的前景。因而往往给人以一种鼓舞的力量。甚至一些表现旧制度灭亡的悲剧,其审美效果则主要是使人深刻地意识到历史脚步无形的力量,告诉人们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例如,梁山伯和祝英台以死向社会抗争的悲剧,是向恶势力和陈腐观念提出的抗争。这种悲剧的共同审美特征是善的、美的、正义的,都遭受到了的不应遭受的毁灭。
综上所述,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即以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2.悲剧的本质
关于悲剧的本质必须从美学史上对悲剧的理论探讨说起。
(1)亚里士多德论悲剧本质——厄运降临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悲剧概念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悲剧性的效果是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的人物同我们相识但又比我们好,他们遭到厄运并非是为非作恶,而是由于看事不明而引起某种过失或弱点。他不应该遭受厄运而遭受厄运。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既使人怜悯又使人恐惧。因为怜悯是由于一个遭受到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而恐惧则是由于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他还未能指出产生悲剧的社会原因。
(2)黑格尔论悲剧本质——观念冲突
黑格尔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他认为,悲剧中互相对立的人物是作为两种伦理观念的体现者,由于各自坚持为了实现自己的伦理观念,必须损害对方,因而都有各自的片面性(即不正义性),是有罪的。由于有片面性的矛盾双方互相冲突,同归于尽,因而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是必然的。在这个结局中,矛盾双方的片面性得到克服,永恒的正义取得胜利。黑格尔对悲剧理论的贡献在于重视冲突,强调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力量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合乎规律的发展,必将导致悲剧结局。但他所说的冲突力量并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而是在两种伦理力量之间精神的普遍力量之间的冲突,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3)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悲剧本质——痛苦的历程
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反对黑格尔的悲剧观,认为黑格尔不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而是从理念出发规定悲剧的本质,其实质是宿命论的观念,企图将悲剧的概念和命运的概念连接在一起。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命运的概念和科学的概念是相矛盾的,是不可调和的。
车尔尼夫斯基认为,悲剧是人生旅途惊恐、痛苦的历程,通常与艰苦奋斗有联系,但又不能等同。例如,“航海者与海的斗争、与惊涛骇浪和暗礁的斗争,他的生活是艰苦的,这种生活难道就是悲剧吗?有一只船遇到风暴给暗礁撞坏了,可也有几百只船安全地抵达港口。同样是与风暴作斗争,但结局不一样。”
2.马克思、恩格斯论悲剧的本质——进步与反动力量的冲突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地总结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悲剧理论,特别是摒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成分,吸取其合理内核,将悲剧中所包含的必然性和社会倾向性,以推动历史前进的各种斗争联系起来,从而正确、深刻地阐明悲剧的含义。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明确地指出,悲剧的本质正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所决定的。这就是说,悲剧冲突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构成的。矛盾的一方是代表“历史的必然要求”,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进步阶级和人物。矛盾的另一方是使“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反动的社会势力、阶级和个人。马克思也曾说:“黑格尔在某些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这正是运用历史的观点来分析悲剧的根源。总之,悲剧性的冲突,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社会进步力量和一切阻碍社会历史前进的反动势力之间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才具有审美价值。
鲁迅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所说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指那些合乎历史必然性和人类进步要求的美好品质。他所说的“毁灭”是指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遭受到的挫折、失败和牺牲。在毁灭中表现出正面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如电影《**》、《刘胡兰》等。老舍在《论悲剧》中指出:“悲剧是描写在生死关头的矛盾和冲突,他关心人的命运。他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由此可见,鲁迅和老舍对悲剧本质的观念,可以作为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悲剧本质所作的概括的说明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