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3145000000028

第28章 角色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1)

一、社会化的含义

人的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符合于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人的社会化是人走向社会的起点,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种双重的过程:一方面,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手段,使自然人逐渐学习有关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取得社会人的资格;另一方面,根据人和社会的需要,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出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文化。因此,要从人和社会相互作用方面研究人的社会化。

19世纪90年代的欧美社会学着作已有了社会化的提法,后来引起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关注。1895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题为《社会学的问题》一文中已用“社会化”这一概念来表示群体的形成过程。尽管后来许多社会学家对社会化下过各种表面看来各不相同的定义,但其内容大致是相同的,即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习得团体所赞成的社会行为以适应团体生活的过程。当代美国社会学家波普诺(D.Popenoe)给“社会化”下的定义是:“一个人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的过程。”中国台湾学者龙冠海对“社会化”的描述更具有代表性。他说:“人天生只是一个人类有机体,并非一个社会人。生下后得到社会的教养,与别人接触,习得所属团体的价值,所赞成的态度、观念及行为模式,遵守社会的规范,并有了地位和职务,才成为一个有人性、有人格的社会人,也就是社会化的人。故社会化可以说是社会对个人传授其文化或生活模式与团体价值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将新生的婴儿模塑成一个社会分子的过程。”

中国自1979年社会学重新恢复以来,陆续出版的社会学专着对社会化下的定义也是大同小异的。有的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有的认为,“社会化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有的认为,“一个人从小到大,学习社会或群体的行为模式或行为规范,并在某种程度上被诱导着去适应他所在的社会或群体规范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有的认为,“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上述社会化的定义,只将人的社会化看成是个体被动地适应社会的过程,忽视个体在社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将个体的社会化仅仅看作纯粹是社会塑造个体,个体消极、被动地接受社会教化和适应社会的过程,忽视了个体的因素对自身社会化及对他人社会化的影响。同时,在个体社会化的方向上,只提出个体与既有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相一致的一面,忽视个体选择、发展、创造社会化文化的一面。

其实,人的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以社会文化塑造个体,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而且是个体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对此,苏联学者安德烈耶娃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她说:“社会化是一个双方面的过程。它一方面包括个体通过进入社会环境、社会体系,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在研究中对这一方面常常强调不够)包括个体的积极活动,积极介入社会环境,而对社会关系体系积极再现的过程。”

安德烈耶娃的看法使我们深受启发,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人的社会化这一定义,既强调了社会因素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控制、塑造的作用,又重视了社会化的主体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总之,人的社会化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化的特点

(一)强制性

个体从呱呱落地进入社会,便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这一时期社会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和途径影响、作用于个体的身心发展。个体的行为方式也时常表现出无意识地、被动地、潜移默化地被周围的人们和环境所塑造,它几乎是不以个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尤其是在生命发展的早期阶段,个体更多的是不自觉地接受社会影响,较少的有能动的选择性。强制性随着个人进入成年而逐步减弱。

(二)能动性

这种能动性即便是在婴儿时也有所表现。如婴儿通过哭和笑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社会环境提出自己的某些要求,以满足自己生理或心理的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身的进一步发展,个体的社会化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个体的能动性——对社会价值文化的认识、选择和掌握则有更多的自觉性、目的性和积极性。事实上,这种主观能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体自身的人格特质等因素影响、引导着个体的社会化,个体不仅有选择地将社会价值文化内化,并且将内化了的社会价值文化又创造性地外化出来,创造新的文化。二是社会化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个体既被社会化,又影响着其他个体的社会化。个体既是社会化的客体,又是社会化的主体。

(三)层次性

从纵向的角度来说,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历几个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在人的生命周期中的各个不同阶段,社会化又有着不同的内容、任务及其特点,使人们感到它是有层次、有规则的,以及始终一贯的。从横向的角度来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总是有先进、中间、落后之分,因此他们的社会化也是有着不同的内容、任务及其特点,同样地也体现为层次性。

(四)持续性

个体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直到进入垂暮之年,都在始终不断地经历着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个体自身因素与周围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不断地推动者个体的社会化。而处于动态过程中的个体的社会化,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不间断进行的过程,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之中。

三、社会化的意义

人的社会化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会明了社会化的真谛所在。

(一)人的社会化是促进个体实现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必由之路

婴儿出生来到人世间,开始时对社会一无所知,仅仅是一个生物个体,即一个自然人。人类的个体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首先就要获得社会成员加入社会生活的资格。

而要获得这种资格,他就得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的期望。而社会或群体从他幼年起便采取种种方式和手段,对他进行训练和教化,帮助他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引导他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价值观,从而使他逐步形成社会或群体的成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行为模式。这样,通过人的社会化,逐步改变人的生物性,使生物的人具有社会性,最终使生物个体的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显而易见,只有经过人的社会化过程,人才成其为人,人的个性才得以健全和完善。否则,人就不成其为人。

(二)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进行物质的、精神的和人类自身的生产,而这些生产又都是必须由社会化了的人的分工合作才能承担。同时,社会要存在和发展下去,就必须不断地解决新一代人接替老一代人因退伍或死亡所发生的缺位问题。而新一代人要接替老一代人的缺位问题,就必须进行社会化,使自己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再者,社会要稳定和发展,除了要靠社会控制,还要发展人的社会化,提高个体的社会化程度,从而使得社会的全体成员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如果人的社会化是完全的、自觉的,那么人们就会感到自己想做的正是根据社会的需求所应该做的,力求使其行为符合该社会的利益。一个社会只有得到具有高度社会化程度的成员的支持和维护时,它才得以存在和发展。简言之,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社会化。若无人的社会化,人类的文化不能代代相传,社会就不能延续、发展。若无人的社会化,人就没有统一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模式,人们无法进行社会交往,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状态,社会也难以存在和发展。

(三)人的社会化是调适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它经常处于变迁的状态之中。特别是现代社会,其变迁的速率具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人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环境的变化,就必须善于学习和接受新思想与新规范,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发展人的社会化,以调适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人的内心世界充满着矛盾,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人们自觉地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协调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应当看到,人的社会化是形成人的个性和人格的过程,也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过程。在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要受到社会环境和归属群体的影响,一方面形成社会人的共性,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一个新成员;另一方面在不同因素作用下形成社会人的个性,在为社会共同的价值目标作出贡献中,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人的社会化在调适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四、社会化的条件

为什么社会能把一个自然人塑造成一个社会人,而不能把一只猴子或一个类人猿塑造成一个社会人呢?原因是人具有独特的社会化条件。

(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人类之所以能把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等一代代传下去,这与人类特有的一些社会性的生理特征有着直接关系。

1.人有思维能力

人类不是依靠单纯的生物本能来满足生活的需要。人虽然是生物的一个种类,但人是高度发展了的生物有机体,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这是其他生物体与之不能相比的。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了被恩格斯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类的思维。思维作为人类智力活动的核心,使个体能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人有思维能力,是人接受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2.人具有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劳动的产物。它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表象、概念和思维的外部表现。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和创造中,发展了语言器官、听觉能力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的有关结构。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他动物对声音的刺激反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并不能对声音刺激物本身是什么作出回答。而人类的语言反应是客观刺激物在人们头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概念或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它使人们彼此之间可以通过口头的、文字的或其他符号语言形成传达自己头脑中所反映的东西,传达信息,交流思想。人借助语言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价值文化,了解他人的经验,积累生活知识,指导自己行为,处理社会关系,创造社会财富。可见,人类语言能力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条件,没有语言,个体就进入不了社会,无法进行社会交往,也谈不上什么社会化。因此,语言是个体社会化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也正是因为有了语言,才丰富了人的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交的范围,加速了社会化的进程。

3.人具有学习能力

人类不仅具有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且还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动物也有学习与积累知识的能力,但仅限于模仿,没有抽象的思维能力,就没有创造力。而人类的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一个显着的特征是人通过社会实践,认识事物的本质,使知识内化,转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形成独特的见解。人的学习能力,在初生时期,往往多限于别人表现于外在的动作,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生活知识的积累,便能自觉地体会出他人内心的想法和计划,一旦自己遇到类似情况时,也就试着形成相似的计划和想法,直至使外表的动作和内心的计划表里一致,变成自我的观念和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动的主体。当然,个体的学习能力是先天素质,而这一先天素质必须在后天的社会化中加上心理过程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社会化的另一个主观条件是,人有一个较长的生理上无法自理、智力上未趋成熟、生活上不能独立的童年时期,因而不得不依赖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关怀和照顾。这是人接受广泛、深入的社会化的基础条件。正是这种生活的依赖性,决定了一个人开始就要在一定的社会中生活。而要在社会中生活,就不得不接受广泛的、多重的社会化。人在生理上、心理上、智力上的成熟,要从婴儿期到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有的甚至要延续到青年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