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服务业:特征、趋势和策略
3145300000011

第11章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技术革新步伐不断加快,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国际竞争格局出现新形势,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明显增多,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凸显。

4.1 发展机遇

1.信息技术革新驱动服务业不断改造升级

全球信息技术革新速度加快,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凭借强大的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信息交换平台,从而创新服务内容、变革服务方式、扩大服务渠道、改变监管模式,促进生产工具数字化、交易支付自助化、运营管理网络化和经营网点虚拟化,实现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这种改造和提升打破了服务业原有的发展范式和产业格局,引发了服务业领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与创新。

服务业领域创新有三种形式。

(1)渗透性创新。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生产运作方式、新管理工具和新营销工具已成为教育、医疗、旅游、餐饮、房地产等行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手段,实现了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使人们的工作、生活乃至交往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2)替代性创新。信息化已成为金融、保险、物流、商贸等行业平稳安全运营最基本的生存支撑环境,信息技术在采购、配送、管理、洽谈、支付、认证、交易和结算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服务产品开发能力和提供者的供给能力,促使新产品层出不穷,经营效率极大提升,商业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3)根本性创新。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平台,移动通信、互联网服务、数字内容、网络游戏、信息咨询、移动增值等领域衍生出了大量的新兴服务业态,这些新兴服务业具有低消耗、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特点,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

2.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不断开拓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形成了高度相关和互补的关系。依托于信息-知识-技术的平台,不同产业、不同厂家的不同产品或某一职能可由一家企业提供,并以服务业为中心将分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实现“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传统上由制造业企业内部在产前、产中或产后所进行的一些生产、经营甚至管理服务活动(如产品设计、信息管理等),均转由其他企业完成。企业要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采取业务流程外包方式,把自己不擅长的业务外包出去,专注于核心业务。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开拓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空间,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国际营销网络和生产网络的形成,就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研发产品、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市场开发的过程,每一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品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发挥着中间功能,提高了不同生产阶段的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围绕制造业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完整的自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到下游(如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将会形成。

3.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带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

从全球产业发展来看,非核心业务外包、业务外包整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为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多重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快,发达国家已完全确立了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向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全球直接投资重点向服务业的转移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同时,服务业国际贸易也逐渐转向现代服务业贸易。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估计,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超过1.2万亿美元。

全球产业转移正在加速向中国推进。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制造业基础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一些沿海发达地区有着良好的开放环境和意识,具备在服务业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人才支撑。近年来,我国在服务和软件外包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包括惠普、IBM、AT& T、MCSB、NEC、NTT等在内的一些国际着名服务外包提供商已进入我国;北京、上海、深圳、大连、杭州、西安等几个城市已经形成了区域外包中心,大连已初步形成对日软件出口开发的骨干企业群。

4.国内市场空间扩展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

我国的服务市场空间不断扩展,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有力的支撑。

(1)庞大的人口规模产生了巨大的消费性和公共性服务需求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庞大人口规模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被不断挖掘出来。电话、互联网、宽带、电信等用户数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煤炭、粮食、日用品等物流运输总量迅速增长,餐饮、商贸、教育、医疗、旅游等需求不断向高端延伸,由此带动了我国消费性和公共性服务业的发展。

(2)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

我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已进入世界前列。2007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企业实现的增加值已占GDP的39.4%;部分产品的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具体见表4‐2。随着中国工业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与生产密切相关的金融保险、物流配送、员工培训、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产品营销,以及法律、税务、会计、广告、管理、咨询、计算机应用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将快速扩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战略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水平已经成为中央“十一五”规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重要战略方向。与此同时,关于软件、动漫、现代物流等部分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也纷纷出台。

国家各部委着力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氛围,先后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各自工作的重要任务。科技部提出“科技支撑计划”,设立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平台和技术支撑等项目;发改委制定促进服务业的政策,安排服务业引导资金用于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原信息产业部设立的发展基金和软科学研究更加关注软件外包和数字内容产业的公共平台建设;商务部实施了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等。

各地方政府不断强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识,先后将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和带动产业转型的重要动力。例如,北京市提出“优先发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上海市提出“加快构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等。

4.2 面临的挑战

1.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吸引服务外资方面已经领先一步

2006年以来,印度通过放宽部分服务领域内的管制以及宣布起草取消卢比的所有剩余资本控制措施、放宽外汇管制、实现外汇自由兑换的计划,用以进一步吸引外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招商引资产生了冲击。就服务外包而言,印度拥有良好的基础和人才优势的软件行业可能成为大力吸引外资的突破口。

如微软、思科等几大科技巨头已纷纷宣布大举进军印度市场,对我国服务领域引进外资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对外资进入服务业可能造成的利益外溢和垄断威胁的担心,我国的服务市场开放不够。在WTO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发达国家开放的覆盖面一般达80%,我国当前仅为62%。对外开放的缓慢不仅延缓了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步伐,也使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资本、技术、人才和创新等要素缺口得不到有效弥补,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国际上针对中国的服务贸易壁垒不断增多

2002-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连续5年超过20%,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由于很多国家出于对安全的考虑,逐步加强对外来投资的审查,针对中国的国际贸易摩擦和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增多。一些国家除针对中国的服务贸易设置关税贸易壁垒外,还运用一些非关税贸易壁垒,如技术性贸易措施、抢注专利等,以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等为由,采取一些技术法规、标准、专利等手段,阻碍我国企业进入其国内市场。我国是遭受贸易保护措施最多的国家。

3.体制和机制性障碍约束带来的挑战

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行业管理体制不顺、市场监管力度不足等严峻挑战。

(1)在教育、科研、文化、医疗等领域仍然存在准入门槛障碍、政策限制和一些不合理的行政性垄断规定。

(2)国内有关政策远不适应WTO和国际竞争的要求。一方面地区差别大、不统一、缺乏透明度,既不利于对外开放,也不利于国内服务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存在差别待遇,不利于公平竞争。

(3)服务市场监督和管理体系不健全。国内尚缺乏完善的宏观监控机制和宏观调控经验;缺乏对外资银行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冲抵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有力的监管措施;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等监管体系。同时,国内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金融、保险、邮电、通信等行业的管理体制还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客观上给宏观调控造成了诸多困难,使国家的政策和措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4.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尽管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产业基础技术积累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难以有效支撑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1)核心技术缺乏。我国软件产品仍以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为主体,缺乏主流操作系统类软件的主导权。我国最先进的集成电路企业能进行0.18~0.13微米的芯片制造,而世界先进加工水平已达到0.09微米。

(2)在专利、标准方面受制于人。从专利申请总量来看,我国和发达国家的专利申请数量有较大差距,因此有利于外国专利技术进入,使市场处于外国专利的控制下。同时,我国尚未建成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工作体系。现行我国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的比率不足40%,而现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多项国际标准,99.8%由国外机构制定。

(3)企业的研发投入能力不足。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3%,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5%。

参考文献

[1]何骏.跨国公司加速进入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动因研究.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2)

[2]姜文杰.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承接对策.现代经济,2007(12)

[3]王彩梅.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朱晓明,潘龙清,黄峰.服务外包: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机遇.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邹平.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遇与对策.国际商务研究,2007(2)

[6]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课题组.浙江与港台服务业合作面临新机遇.政策了望,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