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语文
3147600000015

第15章 咏史怀古(1)

历史长河悠悠,文明薪火不绝。在我们身下这块厚重的中华大地上,在民族数千年的跋涉历程中,发生过多少人事代谢、悲欢离合,上演过多少兴亡成败、波诡云谲?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们面对这些浮浮沉沉的历史往事和层层叠叠的历史旧迹,又曾引发多少神思交融的哲理思索和精神碰撞,留下多少兴会淋漓的盛衰慨叹和生命感悟?

这些咏史怀古的作品,或咏叹史实、剖析历史事件;或解读历史人物、瞻顾历史遗迹;或借古人旧事浇心中块垒、抒壮志难酬之郁积;或试图以史为鉴、以人为鉴,达成匡济时世之志……无论属于哪一种类型,它们都是一代又一代的先辈们不辍前行的足音在幽深历史隧道中的长长回响和遥相呼应,是中华文明曲折九转但绵延不绝的见证。

学会以智慧烛照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学会用心灵触摸历史,将带给我们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1.咏史二首[1]

左思

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文学家。他出身寒门,拙于言辞、不好交游,但勤于读书、擅长诗文。他虽有建功立业的壮志,但因当时士族门阀制度限制,抱负不得施展。其诗意气豪迈、语言简劲、绝少雕琢,多揭露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和士族门阀之间的矛盾,抒写自己功业未遂的情怀和对士族权贵的蔑视。左思现存作品数量不多,仅有赋两篇、诗十四首,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三都赋》和《咏史》、《娇女》等诗作。

其二

郁郁[2]涧底松,离离[3]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4],荫此百尺条[5]。

世胄蹑高位[6],英俊沉下僚[7]。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8]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9]

冯公岂不伟[10],白首不见招[11]。

其六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12]

虽无壮士节[13],与世亦殊伦[14]。

高眄邈[15]四海,豪右何足陈[16]。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17]。

【注释】

[1]本题共八首。

[2]郁郁:茂盛繁密的样子。

[3]离离:下垂的样子。

[4]彼:指山上苗。径寸茎:一寸粗的枝干。径:直径。

[5]荫:遮蔽。条:松树的枝条。

[6]世胄(zhòu):世家子弟。胄:后裔。蹑:踩,登。

[7]英俊:英杰才俊。沉下僚:沉沦埋没在下层的职位上。

[8]“地势”二句:这种情形就像涧底松和山上苗的情况一样,是地势的原因使它们这样,这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之间的事了。然:这样。

[9]“金张”二句:金张两家的子弟,依靠祖先的功业,七世做汉代的高官。《汉书·张汤传》:“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金:指金日磾家族,自汉武帝时起至汉平帝时止,金家七代作内侍。张:指张汤家族,子孙中有十余人相继为侍中、中常侍等职。籍:通“藉”,凭借,依赖。旧业:祖先的功业。七叶:七代,七世。叶:时期,犹世。珥(ěr):插戴。貂:貂尾,用作侍中、中常侍等冠上的装饰。

[10]冯公:指冯唐,汉文帝时人,敢于犯颜直谏,但一直到很老了还只是中郎署长,九十岁时才被举为贤良,但已经不能做官了。伟:奇伟杰出。

[11]见招:被重用。

[12]“荆轲”四句:《史记·刺客列传》:“荆轲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战国时人,受燕国太子丹之命去刺杀秦王,结果刺杀不成,反而被杀。傍:同“旁”。

[13]节:气节,节操。

[14]殊伦:不是同类。伦:辈,类。

[15]眄(miǎn):斜视。邈:同“藐”,藐视。

[16]豪右:豪强大族。古代以右为尊,故称。

[17]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赏析】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文章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他出身寒微,在门阀士族制度的重压下壮志难酬,因此诗中充满了寒士的愤懑和反抗之音。代表作“咏史诗”八首,表现了诗人的理想抱负及对高门权贵的蔑视,抨击了门阀制度对寒士的压抑和摧残。这些作品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而且开创了借咏史以咏怀的范例,为后世诗人所效法,对中国诗歌史作出了独特贡献。

“咏史”第二首“郁郁涧底松”,诗人以直径一寸的山上小苗遮盖百尺高的涧底大松作比喻,反映了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和世族门阀之间的矛盾,揭露了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罪恶。接着他借助汉代金日磾、张汤两家的子弟凭借先人遗泽相继做高官,而才高奇伟的冯唐却白首为郎的历史典故,借以说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现象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全诗运用对比手法和比兴手法,形象鲜明、主题突出;并使用典故说明事理,贴切自然。作者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的世族门阀制度,深刻揭露了西晋社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畸形现象,抒发了诗人抑郁不得志的愤懑不平之情。

“咏史”第六首“荆轲饮燕市”,诗人通过描写荆轲“酒酣气益震”的豪气和引吭高歌、旁若无人的傲骨,刻画出一个身在击筑者、狗屠之列却敢于傲视天下的大无畏的历史人物形象。他赞扬荆轲慷慨高歌、睥睨四海的精神,对他身居贫贱却坚守自身尊严的风骨高度评价、尽情歌颂;他在诗中直言,权贵们虽然自恃高贵、不可一世,但在他眼中却像尘沙一样无足轻重;而荆轲这样的人出身虽不高贵,在他看来却重比千钧。借助古人古事,诗人想要倾吐和表露的其实正是自己清白磊落的胸襟和铮铮如铁的生命尊严。

2.西塞山怀古[1]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哲学家。他是匈奴族后裔,祖先随北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后其父避安史之乱而举家东迁,寓居浙江嘉兴。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后二人同为中唐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并因此遭受多年贬谪。刘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而白居易则对他推崇备至,称之为“诗豪”。诗风清峻明朗,讽喻诗、咏史诗和山水诗皆不乏佳篇;还创作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等深受民歌影响的朴素清新之作。

王濬楼船下益州[2],金陵王气黯然收[3]。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4]。

人世几回伤往事[5],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6],故垒萧萧芦荻秋[7]。

【注释】

[1]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县东,是长江中游的要塞,三国时为吴国最重要的江防前线。

[2]王濬:晋武帝时的益州太守,武帝伐吴时,王濬受命建造战船,并在太康元年从成都出发,顺江东下攻吴。下:顺流而下。益州:故地大部分在今四川境内,治所在今四川成都。

[3]“金陵”句:是说吴国显出亡国之相。金陵王气:相传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就在这里埋金以镇之,名之为金陵。后秦始皇南巡,望气者也说江东有天子气。秦始皇遂凿断山冈以断之,并改金陵为秣陵。黯然:黯淡无光。

[4]“千寻”二句:吴国为了阻挡王濬的水军,在长江之险要之处,以铁锁横截江面。王濬令人作大火炬,灌满麻油,烧断铁锁,于是船行无碍。王濬战船顺流直下,抵达石头城,吴主孙皓投降,吴国灭亡。寻: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降幡(fān):表示投降的旗子。石头:即石头城。

[5]“人世”句:是说人世间像吴国灭亡这样令人感慨的事已经有多次了。

[6]四海为家:意即全国统一,四海一家。《史记·高祖本记》:“天子以四海为家。”

[7]故垒:旧时的营垒。萧萧:风吹树叶的声音。荻(dí):芦苇一类的草。

【赏析】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屡见佳作,而“西塞山怀古”一首更是其中翘楚,被誉为“金陵怀古之冠”。诗中借对吴主孙皓千寻铁锁横江却无法阻挡晋灭东吴的旧事,以及历经多个王朝兴衰的六朝古都金陵的咏叹,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兴亡更替、沧桑变幻的深沉感慨和对藩镇割据、祸及天下之时局的隐忧。

古战场常是引发文人墨客们兴亡慨叹的独特处所。西塞山自古便是扼守长江中游、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中经过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本诗开首二联传神刻画了西晋灭吴的历史事件,西晋战船浩荡威武顺江而下获取胜利和东吴政权铁锁难拒强敌的黯然败落跃然纸上。接下来两句则进一步点出了六朝古都金陵所经历的多次王朝兴衰,并通过“人世几回伤往事”的兴亡交替、人事代谢和“山形依旧枕寒流”的江山亘古、景象未改之间的对比,引人无限感慨与深思:险要的地理优势和强大的防御工事并不是一个王朝江山稳固的保证;人世间几番战降治乱、分裂统一的轰轰烈烈,恰如悠悠历史长河中激起的朵朵浪花,最终都归于沉寂。最末“今逢四海为家日”两句,则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复杂情感:面对秋意萧瑟苇草丛生的旧时营垒,诗人心中既有赞颂和庆幸之感,也有忧患和警策之意。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国家虽复统一,但当初恢弘的盛唐气象已一去不还,藩镇割据之患也日渐严重,眼下相对安定的景象也许哪天就会被重燃的战火打破。

宋代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记载说,此诗原是刘禹锡与白居易等四人的同题竞赛之作,刘诗先成,白览刘诗后为之“罢唱”,并不无遗憾地说道:“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耶!”全诗借古喻今,沉郁沧桑,悲凉而不衰飒,沉重而不失坚忍,不愧在中唐诗坛被誉为“胜境独标”。

3.卖花声·怀古[1]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后),字小山,庆元路(路治今浙江宁波)人,元代后期著名散曲家,与乔吉并称“双璧”,与张养浩合称为“二张”。生平事迹不详,唯知其一生坎坷奔波、时官时隐,喜好遨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赣等地,晚年居杭州。今存散曲据隋树森《全元散曲》所辑共有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曲九套,数量为元人之冠。其作或抒写个人情怀,或感慨世态人生,或描写隐逸之趣,或吟咏水光山色;字句蕴藉和美,讲究格律音韵,整体风格清丽而不失自然。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誉之为“词林之宗匠”。

美人自刎乌江岸[2],战火曾烧赤壁山[3],将军空老玉门关[4]。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释】

[1]卖花声:又名升平乐,曲牌名。

[2]此句指项羽失败后自刎于乌江,其爱妾虞姬也自刎而死。

[3]此句指三国时的赤壁之战。

[4]将军:指东汉名将班超,他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封为定远侯。在西域生活了三十一年,晚年思念家乡,上疏请求回去,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空老玉门关”即指此。

【赏析】

这首怀古伤今之作一开始就借霸王别姬、火烧赤壁、空老玉门三个典故,引出了秦汉以来几个著名历史事件和一系列历史人物:其一是楚汉之争中,项羽被困垓下,突围之前与其爱妾虞姬悲歌诀别,虞姬自刎而死,其后项羽亦在乌江自刎;其二是三国争雄之际,曹操出兵欲一统南北,却被孙权、刘备联军火烧赤壁,大败告终;其三是东汉名将班超平定西域后被任命在此驻守几十年,在对故乡的思念中年华老去。以往人们对这些历史事件及其主人公的认知通常会从英雄美人、乱世风云、建功立业等角度切入,或钦羡英雄人物们的英名赫赫、叱咤风云,或慨叹他们的际遇浮沉、悲剧命运;而张可久却本着对普通百姓命运的关切与悲悯唱出了不同的声调:“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作者这“一声长叹”,叹的是秦汉之时各种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叹的是在时代风云、英雄故事的背后,成千上万的百姓如蝼蚁、如野草般艰难的生与卑微的死。在作者看来,项羽、曹操、班超等历史英雄们的事迹虽多有令人叹惋感慨之处,但黎民百姓的生存状态要远比这些人物的成败得失有意义得多;战争通常是英雄人物们夺取天下、建功立业的途径和手段,但带给人民的却总是生灵涂炭的痛苦,因此应加以责难。这种富于民本思想的看法在当时是比较难能可贵的,不仅体现了作者这个“读书人”的良知和胸怀,而且对当时民族战争频仍的元朝社会也具有针砭之意。

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本曲为其名作之一;但这首作品用典通俗易懂,语言质朴明快,情感悲慨深沉,给读者展现出了另一种风格。因该曲词句简洁但立意高远,尤其是字里行间表现出对历史风云的慨叹和民生疾苦的哀悯,与元代另一著名散曲家张养浩的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极尽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这两首作品又被人称为怀古散曲中的“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