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3148200000105

第105章 做强高等职业教育,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现(1)

马必学

中部地区的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为中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面临许多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和建设武汉“1+8”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以及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现实中,中部地区的高职教育如何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实现,正在成为一个现实的话题。

一、“中部崛起”战略

(一)中部地区概况

中部地区并非纯粹地理概念,主要是一个经济区域划分。中部地区位于内陆腹地,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6省,是全国四大经济区域中唯一没有边境线、海岸线的内陆地区。但是,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明显。

中部地区面积102.7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0.7%;人口(2007年)3.61亿,占全国人口28.1%,其中农村人口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近1/3。经济、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煤炭、水电、农产品(粮食产量占40%,农产品占70%)等资源位居前列,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又是国家综合运输网络的中心区域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二)“中部崛起”战略的解读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大部分时间内,中部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也低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总体发展水平上,不仅大大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不仅明显滞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也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4%、38%和73%。2007年中部地区GDP为52039亿元,占全国20.9%。中部省份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观望者”,因此,2000年前后就有很多学者就提出要警惕出现中部“塌陷”。

早在1991年,著名经济学家马洪倡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中部省份开展了“中部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口号。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3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的研究中部崛起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才等综合优势,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0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对中部崛起进行宏观指导,2009年9月,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措施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高技术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此,“中部崛起”在国家层面有了充分的政策保障,其后,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之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成为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以及《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列入重点开发地区都是“中部崛起”政策的延续和措施。

(三)“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

1.促进中部崛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从统计数据来看,中部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仅大大低于东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低于西部地区。这里有历史和资源禀赋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国家非均衡增长战略和增长型经济战略的结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科学发展的背景下,使中部地区的群众改善生活质量,逐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促使“中部崛起”成为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民生经济的重要支柱。

2.中部崛起是解决三农问题,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动力中国经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既是政治经济环境所造就,也得益于人口红利。在人口负担的反向效应开始出现的今天,中部崛起将促使中部地区1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破解“三农”问题提供契机,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将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同时,中部崛起的外溢效应将更多地落实在境内,惠及东西部地区。

3.中部地区发展潜力最大

从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东部快速发展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区、西部大开发和滨海新区建立,围绕中部的周边地区都已进行了开发,中部地区后发优势明显。这种优势不仅是其潜力巨大,而且表现在市场规模、工农业体系完整、科教发达和区位的不可逾越,中部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即或不能成为新的增长极,也将是东西部发展的重要维系。

二、中部地区高职教育发展基本状况

(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已经成为中部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根据2009年11月出版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2008年中部6省共有普通本专科高校582所,招生1675841人,在校生5486663人,其中,普通本科高校252所(占43%),招生720791人(占43%),在校生2677576人(占49%),高职高专院校330所(占57%),招生954870人(占57%),在校生2809177人(占51%)。高职教育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超过普通高等教育。绝大多数政府或行业主办的高职院校都接近或达到“千亩校园”的规模。高职校均在校生2008年达到5923人,办学规模效益进一步凸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中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地跨越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初步形成与中部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职教育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

中部六省基本实现了每个市州和主要行业部门至少办一所高职院校的区域布局,学校科类布局与各省产业状况、社会事业状况基本一致。开设专业基本涵盖了各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一线岗位群,与各省支柱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及专业点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以湖北省为例,“十五”时期,湖北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金融、信息、文化、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迅速成长。“十一五”时期,湖北省以建设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和高新技术发展区为目标,以加快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纺织等6个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支柱产业为重点,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以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区为重点,加快发展和提升服务业;以公路及航运建设、铁路建设、电力建设等三个投资过千亿元的工程为重点,加快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对应于湖北省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电子信息、制造等类专业在湖北省省属高校高职专业点中占据较大的比重,而且比例逐年提高。

(三)高职院校就业率连年攀升,社会对高职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在整个社会就业难的大形势下,中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反而稳中有升。湖北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2004年为71.34%,2005年为72.92%,2006年为81.14%,2007年为87.18%,2008年为90.06%。随着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信誉度也不断提高,一些高职院校录取分数超过第三批本科投档线,而且录取达到和超过二本分数线的学生越来越多。

(四)基本具备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设施条件,但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条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部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的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固定资产总值、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生均图书拥有量等指标基本达到要求,基本具备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设施条件,但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条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差距较大。

(五)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中部六省高职院校教职工数从2000年的59654人到2005年的132182人,5年教职工数增长了2.2倍,专任教师数从2000年的29620人到2005年的81236人,增长了2.7倍。外聘教师约3万人,其中有一部分属于来自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2007年全国高职院校生师比为17.2,中部的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和湖北省的高职生师比依次为18.57、17.32、17.23、19.96和17.60,而山西省仅为15.77。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六)逐步形成了省政府、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共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中部六省的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很快,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四省都在10所以上。目前,中部六省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都可分为三类:省政府和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社会力量举办的高职院校,初步形成了高职教育的多元办学格局。例如,在湖北省54所高职院校中,政府举办的院校31所,行业或企业举办的13所,社会力量举办的10所。

(七)涌现了一批特色鲜明、示范作用突出的领军高职

各省都有高水平高职院校脱颖而出,成为地区高职院校中的领军人物。这些院校办学条件较好,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示范辐射作用突出,引领着中部高职的健康发展。

三、中部六省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环境较差,配套的地方性职教法规不健全

各省虽然制定了地方性职教法规,但是这些法规中的权利义务不明确,违法责任不具体甚至是没有规定对违法行为的处理,可操作性差,执行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国务院2006年就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给予那些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以税收优惠,要求各地制定实施细则,然而时过三年,学校和企业还不知道能够享受哪些税收优惠,更不知应如何办理手续。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无法满足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中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改制而来,发展过程中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学校办学条件无法满足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政府投入沿袭旧的拨款模式,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目前,国家对普通大学生招收的每个学生都给予一定补助,但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却不给予补助,各级政府对职业院校的投入也很少,甚至不投入,各类职业院校的发展主要靠自身滚动发展。尽管当前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由于基数太低,目前的投入有如杯水车薪。有的高职院校只好寻求银行贷款来改善办学条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三)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

一是“双师型”教师缺口较大。据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7年,中部六省高职院校中曾下企业实践过较长时间的教师仅占二成;而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与国家要求的70%有较大的差距,亟待提高;多数教师实践能力较差,与“双师型”教师差距明显。

二是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多元化,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实践经验。据我们对中部六省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数据显示,近5年来,新进教师中应届毕业生比重过大,从相关企事业单位调入人员只占少数,难以胜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做合一”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三是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目前中部六省高职院校已经聘请的兼职教师质量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有相当部分兼职教师来源于其他高校,不是来自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与企业兼职教师主讲实践技能课程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是教师队伍中专业带头人缺乏,骨干教师队伍仍未形成有序的梯队现象。这些年来,随着中部六省高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队伍人数也增长3倍(同期学生增长了9倍),与国家要求的“建设一支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有很大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