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3148200000011

第11章 高等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李培根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面临着理念创新的问题。自2008年9月“教育理念创新”课题研究工作启动以来,我们走访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40余人,召开各类研讨会24次,阅读中外文献500余万字,撰写材料50多万字,发表学术论文9篇,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专题研究。课题组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理论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为研究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紧紧把握“重在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主旨,牢牢抓住“强”字,从实然到应然,研究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古代教育强盛期及近百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好时期的理念,从中把握规律性,探索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的理念体系。

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要确立国家高等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不是一个孤立的哲学概念,包括实然与应然两个范畴,需要从理想、信念与实践三个维度进行把握。从现有的研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理念是“特定的理念主体关于如何发展教育或如何办学的理性认识”。教育理念主要分国家和学校两个层面,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全面而集中地凝炼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本质与规律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反映了一个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与信念。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首先确立国家高等教育理念,为微观层面的各级各类办学理念提供指引。

(一)高等教育理念创新:孕育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动力

高等教育强国引领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世界高等教育中心。高等教育理念创新对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为国家各级各类的办学理念提供基本方向与精神指针,而且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文化风尚的“引擎”和“标杆”,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力资源保障,并迅速带动了本国科技、经济、文化的巨大进步,引领国家迈向教育强国,继而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强国。

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形成首先取决于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提出。例如18世纪倡导“教育公平”的法国;德国在“兴教兴国”战略和“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念的指导下,于19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并引领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在20世纪初成为世界科技中心与经济强国;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优先发展教育,“产学研结合”大大提高了日本国民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一战后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和经济强国;美国自建国起就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倡导“服务社会”理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头号高等教育强国和经济强国。

(二)创新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观念性障碍

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数量指标特征为:高等教育普及率超过50%,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4%以上。就当前国家发展所处的位置看,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高等教育规模已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更加合理,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化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经济社会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标志着现阶段我国已基本具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家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特别是教育理念趋同滞后,缺乏特色,离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还有很大距离。高等教育理念是体现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对建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理念起着引领作用,能够指导现在和未来几十年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创建先进的、有影响力的国家高等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观念性障碍。

二、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强国的典型标志

世界一流大学往往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拥有一个层次、结构、类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识。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堪称一流,首先是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不但引领强国各级各类大学的发展方向,为学术发展提供精神支撑,而且自下而上地影响着国家的高等教育理念创新。

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看,19世纪前的世界一流大学理念是自发“演化”而来的,如巴黎大学、剑桥大学等;19世纪后的世界一流大学理念则是“建构”而成的,民族国家兴起之后,这些后发而起大学基本都是按照预先设定的目的、结构及运行方式建立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和主观能动性,它们的教育理念与其自身发展定位有着高度的契合性,既是大学历史文化发展的积淀,又是不断创新、发展个性的结果。

但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也包含着特征要素。这些要素特征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决定着整个理念体系的性质。勾勒高等教育理念的基本要素,意味着用一个我们难以企及的“理想模型”来确认我们自身的位置。研究认为,这些要素主要是:人本思想、学术信念、社会责任、自由环境、开放视野、文化基因、超越精神和整体观念。不同的教育主体根据对教育理念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理解与需求,通过各要素的重组与联结,以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对其进行转换,进而衍生或演绎出新的教育理念。

今天,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努力建设一批反映我国教育实力与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三、在继承与批判中创新高等教育理念

批判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科学的批判和对现实的超越,是求新求异探索进取的过程。高等教育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是人类精神的共同财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理念需要继承和发扬。

然而,当前仍有不少错误的理念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要认真疏理这些理念,展开严肃的学术批判,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继承和批判中实现理念的创新。大学的批判精神,源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我们要在分析批判中不断厘清认识,打破思维定势,使高等教育得以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纠正和自我定位。既不盲目跟风、简单照搬国外的成功经验,又不墨守成规,无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是植根于本国国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潮中始终保持批判性的眼光、跨越式的步伐和独树一帜的强者风貌。

四、自发创生,形成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相适应的理念体系

梳理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种产生机制——外生转换、政治嫁接和自发创生。我国古代主要经历了春秋、盛唐两个教育强盛期,自发形成了以“明道为本、多元融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而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经历了由取道日本、欧美到借鉴苏联,再到模仿美国的变迁过程。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理念从“政治嫁接”为主走向“外生转换”与“自发创生”相结合。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社会局势振荡、政治嫁接性理念占强势地位时,高等教育就发展迟缓甚至倒退;社会制度开放、外生转换性理念占主流时,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缺少植根于自身条件的自主抉择,不足以形成战略性的特色优势;社会环境宽松、自发创生性理念积极萌生时,高等教育方能体现自身规律而稳步健康发展,最终将屹立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林且独领风骚。

历史表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信念,结合教育理念的基本要素,建设与高等教育强国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体系。我们认为,在国家层面,应主要把握以下几个理念。

(一)从教育与国家战略发展的关系看,必须坚持“教育先行、跨越发展”

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取决于国家能否真正将教育发展视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先决性因素,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当前,国家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在庞大的人口背景下,在整个资源不足的条件下,如何构建一个强大的高等教育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离4%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没有超常规的资源投入措施和跨越式发展的决心就不可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从追赶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发挥优势,把握机遇,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及时转变观念,打破常规思路,敢于跨越世界前沿。

(二)从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看,必须坚持“引领社会、内涵发展”

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规律表明,高等教育理想的实现也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目标。高等教育对政治与市场的“适应性”,必须以遵循“学术性”为前提,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体现国家意志,将引领社会的责任纳入到人才培养之中;又要实现“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为高等教育发展创设宽松的社会环境。现代社会的人才结构是个金字塔形,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都赋有重要使命。高水平大学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和引领力量,以世界一流大学为标杆,抓好精英教育,追求卓越,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同时,坚持分类做强,内涵发展,把提高质量真正作为各类大学的生命线,引导大学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

(三)从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看,必须坚持“开放多元、系统融合”

教育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大学作为一个“生物个体”一定要根植于自身的土壤,并融入整个生态系统中,向系统吸取并供给养分,才能达到与其他生物个体的和谐共生。高等教育必须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确立全方位的“开放式教育”理念,向社会开放,融教育于社会,将教育活动延伸到社会或业界;向世界开放,打开国际视野和学术视野,向整个教育系统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多种文化的整合与互动,促进教育思想的多元融合,提高社会文化的统一性与认同性。

(四)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创新”

社会的进步需要不断地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意义和生存价值,归根结底,要从人的存在意义上认识教育,从根基上理解教育的本质。人是教育发展的一切目的与归宿,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从精神上领会“以人为本”的真谛,将人本理念真正贯穿在高等教育实践中,重视人的生存价值的人文体验,从存在和生存的角度去感悟教育,不断追求自我超越,使这种对教育更深层次上的认识成为习惯和自觉意识。“以人为本”是教育创新的前提和目标,必须注重人的个性与潜能开发,倡导终身学习,维护教育公平,实现人文关怀,使教育改革符合人民利益,体现人民的意愿;坚持“以生为本”,结合专业教育实践,推进科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在产学研合作中育人,在“服务学习”实践中构建大学的“创新链”。

五、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下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提出引领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念体系”。为此,还必须对以下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研究:(1)研究我国学术思想史与学术价值观的转变;(2)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对高等教育的新的要求;(3)剖析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错误理念;(4)世界科教中心转移中,新的高等教育理念产生的过程及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5)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形成发展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国家高等教育理念体系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确立本校教育理念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