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3148200000111

第111章 做强东北高等职业教育的五个基本方向(1)

马军

摘要:结合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五年来实践经验,提出东北高职改革发展的5个基本方向:一是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东北高等职业教育重构专业结构与布局;二是东北地区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迫切需要东北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东北地区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迫切需要东北高等职业教育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四是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迫切需要东北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协调合作机制;五是东北地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迫切需要东北高等职业教育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关键词:东北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2009年9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意见》在全面总结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五年来实践经验基础上,针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充实了振兴战略的内涵,提出了新的政策措施,使东北振兴的路线更加清晰,蓝图更加宏阔。基于前期“做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子课题《东北地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创新案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结合对《意见》的学习,本文就东北高职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作出如下判断。

一、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东北高等职业教育重构专业结构与布局

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意见》确立的首要目标。核心任务是做优做强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潜力型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关键是将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军品制造业、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软件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业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制造业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群。重要方式是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包括支持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和大连“两区一带”等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推进内蒙古东部地区能源重化工基地、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工基地和辽西北煤化基地建设,提高资源转化利用水平;充分发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和通化等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加快长春汽车产业园区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发展;创建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静脉产业类)等。

面对这样的战略部署,东北高职教育在专业结构和布局上的不适应非常突出。据2008年的统计,吉林省高职高专院校与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重点发展的汽车、化工、光电子、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相关或相近的专业数量占总专业数量的比例不到10%,人才培养总量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以汽车专业为例,对吉林省汽车产业2008年、2009年、2010年高职人才的需求总量进行预测,分别为3200、3900、4700人,而吉林省高职院校这三年每年培养的汽车专业类人数基本稳定在2000人左右,招生能力已经饱和。辽宁高职高专设置专业点数量前三位的专业为财经类(263个)、文化教育类(239个)、电子信息类(226个),相对于全省以机床和轴承为代表的基础类装备、以石化设备和重型矿山设备及输变电设备为代表的重大工程专用装备、以船舶和汽车及机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类装备、以新型潜水器和新型航空器为代表的现代军事装备、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高技术装备等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需求,财经类、管理类和文化教育类的毕业生出现了严重过剩的现象。

从专业布局看,东北三省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哈大齐工业走廊和长吉图经济区等重点产业集聚区的集中度和融合度不高。比较典型的是,吉林的高职院校主要分部在中部的长春和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仅有1所,位于长吉图经济带东端的通化和延边两个地级市尚未建立高职院校。

专业重复设置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一些学校由于学校资金短缺,没有能力增设需要较大投入的专业,而是挤向投入较少、办学成本较低的所谓“热门”专业。如辽宁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就设有44个专业点,会计电算化专业设有31个专业点。由于缺乏统一的设置标准,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人才培养质量差距悬殊。

所以,做强东北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按照振兴战略的部署,重新规划和调整各地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布局,努力实现专业重心和产业重心的匹配,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匹配,专业布局和产业布局的匹配。

二、东北地区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迫切需要东北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意见》提出要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确定了在老工业基地重点发展领域,依托重要骨干企业、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带动性强、影响面广、见效快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这对东北地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核心任务。高技能人才是高级生产要素,是构成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条件。目前,东北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着双重差距。以吉林为例,统计数据显示,吉林省“十一五”期间急需38万高技能人才,其中高级工需要28万人。按吉林省现有高技能人才计算,缺口为17.8万人,其中高级工缺口为12万人,技师、高级技师缺口为5.8万人。

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就业率低、就业水平不高等方面。在课题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院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不足50%,薪酬水平和中职生,甚至与农民工相差无几。

影响人才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培养模式落后和办学条件不足。东北地区的高职院校60%多是近几年建立的,对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缺乏认识,在人才培养上还处于摸索阶段。相当一部分学校和专业仍然在以学科为中心设计课程和组织教学,教学中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主线不突出、不明显,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不持久、不深入。

培养模式不成熟的一个表现就是品牌特色专业少。在专业建设上远远走在吉林、黑龙江两省前面的辽宁省高职,共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专业18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5个,省级示范专业100个,省级品牌专业70个,但总体数量上还不到专业总数的10%,并且这些专业的品牌效应不明显。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各省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目前三省尚未研究和制定此标准,因此,在投入上缺乏有力的依据。职业教育成本要比普通教育成本高很多,但职业院校收费标准多年没有变化,部分专业学费标准偏低,再加之到高职就读的学生多为农村或城市下岗职工子女,对其中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学校还要减免费用,一些学校的学费收入无法维持正常教育教学的支出需要。根据1996—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吉林省高职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包括预算内、预算外)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生均基建及专项经费投入一直排在全国低位,长期积弱。虽然近几年省政府多次提高省本级财政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额度,但由于过去投入的基数较小,全省高职院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欠账”缺口仍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