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3148200000127

第127章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三个基本问题探析(1)

陈新忠

摘要:“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为什么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首先面临的三个基本问题,涉及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和壮大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比较的概念,以高级优秀专门人才的培养状况为衡量尺度,是一国高等教育条件建设、育才能力和服务成效的有机统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源自高教、政府和人类发展的共同追求,需要明确具体的建设主体,遵循科学的建设原则,探讨特色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强国;基本问题

高等教育强国是高等教育与国家事业融合生长的必然趋势,是现代高等教育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早在1999年,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就提出要强化国际意识、素质意识和改革意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1]2007年12月,我国百余所大学的校长和书记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第18次咨询会上则达成共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2]。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为什么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们首先面临的三个基本问题,涉及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和壮大的方方面面。厘清这三个基本问题是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当务之急,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导向。

一、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比较的概念,是指一国高等教育在国际高等教育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情形和状态。具体而言,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相比,基本条件建设良好,培育人才能力突出,社会服务成效显著,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推动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状况。高等教育强国包含以下三方面内涵:

(一)高等教育的基本条件建设良好

条件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依托,是高等教育成为世界强国的必要保障。高等教育基本条件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其中硬件包括建筑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资金经费等,软件包括教师队伍、生源素质、校园文化、学术制度等。高等教育强国既要具备良好的高等教育硬件条件,即建筑设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图书资料丰富,资金经费充裕,又要拥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软件条件,即师资队伍卓越,生源素质一流,校园文化尚进,学术制度民主。

(二)高等教育的培育人才能力突出

培育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级优秀专门人才的培养状况既是高等教育优劣的衡量尺度,也是高等教育强国真伪的评判依据。高等教育是否成为强国,不仅要看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多少青年,即培养人员数量的多少,而且要看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即培养人员质量的高下。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国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创新拔尖人才,这些人才成为国家各行各业建设的中流砥柱,推动国家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三)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社会应用,是高等教育功能的社会彰显。高等教育凭依自身基本条件,发挥高深知识传播者和研究者的优势,利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直接服务等形式参与社会实践和国家建设,成为近代以来的主要职能和价值体现。高等教育强国是指高等教育运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直接服务等形式参与社会实践和国家建设的成效显著,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地位突出,作用巨大,成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引航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二、为什么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提出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动力。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既是高等教育的主观诉求,也是国家政府的客观需要,更是广大社会成员的内在愿望。

(一)高等教育急于改变“大而不强”的现状、跻身世界高教强国行列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内部动因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1978年到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从598所增长为1908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2%提高到23%,全日制在校生从87万增加到2700多万,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位列世界榜首,成为高等教育第一大国。[3]然而,高等教育大国并不等同于高等教育强国。目前,我国许多大学拥有优美的校园和崭新的建筑,但实验仪器设备并没有太大改观;我国高校数量不少,但缺少一批能够与世界一流大学平等对话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我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少,但在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学术领军人才方面还很欠缺;我国高校产生的科研成果不少,但堪称代表世界科研最高水平的成果还不多;我国全年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校发表的论文占到大多数,但重大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仍然比较少。[4]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教育产出弹性(即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将带来的GDP增长比率)仅为0.47,与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平均比率0.9相比明显偏低;[5]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仍不充裕,近年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在3%左右徘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以上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6%的平均水平,还不足以把高等教育带入世界瞩目的水平。[6]为改变自身大而不强的现状,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增加投入,改革创新,内外联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二)中国政府亟须借助高等教育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外部动因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1473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3280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上升为世界第三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提升到世界第一位,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人均国民收入(GNI)2007年只有2360美元,在世界银行209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居于132位,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仅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9.7%。[7]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设备投资60%以上依靠进口,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39%左右,所谓“中国制造”主要还停留在“组装业”上。即便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我国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仅为1:0.078,而日本和韩国的这一比例则为1:5以上。[8]为实现从“动手经济”向“动脑经济”转变,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先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而这些重大举措的根本依托在于高等教育。在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成为我国政府获得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进步、摆脱发展约束、实现富民强国的必然选择。

(三)社会成员向往优质高等教育、追求高等教育的至高境界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原因

自古以来,我国社会成员对优质教育心驰神往,梦寐以求。从孟母“择邻而处”到杨时“程门立雪”,从农民送娃进程读书到学子远渡重洋求学,无不表达了社会成员对优质教育的笃信和追求。

1978—2007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21.2万人,这一方面展示了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弱势地位和我国国民求取优质高等教育的努力及其精神。高等教育是高深知识的殿堂,也是高尚思想的源泉。优质高等教育不仅能通过高深知识的传授赋予人们以较高的社会生存素质和较强的社会服务本领,而且能通过思想文化的熏陶给予人们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价值理想。为使自身或下一代在社会分层流动中获得良好的资质,为促进作为生命个体的社会人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我国社会成员普遍渴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塑造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以便不出国门就能切近享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