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3148200000130

第130章 从留学生教育看我国离高等教育强国有多远——兼谈对建立高等教育强国指标体系的一点设想(2)

三、从留学生教育看我国距离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

目前,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是多方面的,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高校的绝对数量不少,但缺少世界性一流大学;教育经费增长迅速但总量不足;师资力量学历结构、师生比均不足;科学研究发展迅速但经费人员紧张;高校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少,但原创性研究成果较少,能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就更少了;对经济的贡献率也不高。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我国与美国等高等教育强国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找出差距,迎头赶上,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下边仅就留学生教育状况来与看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

目前学界对教育国际化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把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看成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是比较一致的看法。其中,各个国家之间互相派遣和接收留学生又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同时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比如,当一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与另一国存在差距时,国际交流对这个国家来说就意味着更多地向外派出留学生,而对另一过来说,则意味着更能多地接受留学生。近三十年来,不管是从接受还是外派留学生情况来看,我国留学生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工作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明显的差距。

(一)数量差距

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出国留学人员增长速度非常快,已经由1978年的860人上升到2007年的144000人,30年间增长了160多倍,根据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资料,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在国外读大学的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大学留学生占全球总数的14%。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总体水平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再从国外来华留学生人数来看,2002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为54754人,2007年上升到66509人,六年间上升了21%,高于同期我国出国留学人员15%的增长幅度(2002年为125179人,2007年为144000人)。这也说明了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从出国留学人员与国外来华留学生的绝对数量来看,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要远远多于国外来华留学生人数,以2007年数据为例,出国留学人数为144000人,国外来华留学生数为66,509人,出国留学人数是国外来华留学生人数的2.17倍,这与许多高等教育发达且教育国际化程度高的国家相比正好相反。以美国为例,2006—2007学年美国高等院校留学生的数量增加了3%,总数达到58.2984万人。[9]而在上一学年度,美国学生赴海外留学人数增加8%,人数达20.6万人。[10]美国接收的外籍留学生是赴海外留学人数的2.83倍,与我国正好相反。

但是,从留学生教育来看,判定一个国家是否高等教育强国的标准,主要不应看派出的留学生数量,而更要看接收的留学生数量,因为这反映了一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吸引力与认可度,另外一些数据可能更能说明问题。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统计,中国年均接收留学生数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到1%,远低于美国的28.3%、英国的12.3%,德国的10%、法国的8.2%。[11]2000年底,全球留学生总数160多万,同年接受外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已经超过50万,来华留学生仅有5.2万,中美外国留学生占全球留学生之比分别为31.88%和3.25%。[12]可见,来华留学生在数量上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原复旦大学校长、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标准,留学生占学生总数不少于1/5。按照这一标准,我国招收留学生的数量就太少了,即使按照在校生的5%计算,2006年,我国研究生与普通本专科生1,849.3万人,留学生应达92.47万人,而在我国的留学生为16.2695万人,差距仍然很大。

(二)层次差距

在培养外国留学生的层次上,发达国家已发展到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进修生为辅。而我国来华留学生则仍以非学历生为主,虽然本科生与研究生层次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来华留学生仍以接受语言进修生为主,培养层次偏低。2000—2006年的7年间,中国共接收了207,350名学历生和484,839名非学历生,其中非学历生占总数的70.04%,且大多学习汉语类专业,汉语专业留学生占全部留学生总数的65.82%。[13]再以2005年的数据为例,2005年到中国留学的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共44851名,占总数的31.79%,比2004年增加了41.86%。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短期留学生共96236名,占总数的68.21%,比2004年增加了21.47%。[14]据有人统计,21世纪以来,中国接收学历生人数的增长明显快于非学历生人数的增长,学历生与非学历生人数之比由2000年的1∶2.81上升到2006年的1∶1.97。但同时,硕士生和博士生等高层次留学生所占的比重始终较小,而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13]以中国两所研究型大学的代表为例,2005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在校留学生有1761人,国际学生占全体学生的比例为6.5%。其中非学历生801人,本科生685人,硕士生191人,博士生84人(研究生共275人)。[15]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仅占清华大学在校留学生总数的15.61%。再以北京大学为例,2007年,北京大学在校留学生有2408人,其中研究生留学生数量不到300人,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占北京大学在校留学生总数的比例也不到13%。

再以国外为例,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常春藤联合会会员院校外国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为4.3∶1。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接受外国访问学者的人数与年俱增。1993—1994学年,美国高校共接受访问学者人数为5.99万,2001—2002学年增至8.6万。2002—2003学年受911事件影响,访问学者总人数为8.42万,其中,从事研究工作的占74.2%,担任教学任务的12.2%,两兼7.15%。[12]韩国的外国留学生中学历生所占比率较高,而且21世纪以来,其比率基本保持稳定,只呈现小幅度的升降趋势。2000—2006年间,韩国共接收了65597名学历生和36438名非学历生,学历生占总留学生人数的64.29%。韩国每年接收的留学生中,学历生尤其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等高层次留学生保持较大的比重。[13]而在日本的留学生中,2005年读本科、短大、高专的有64774人,占总人数的53.18%,研究生院30278人,占总人数的24.86%,专修学校、准备教育课程共25760人,占总人数的21.15%。[14]

除了数量和层次的差别外,我国留学生教育在管理和成就方面也与美国等高等教育强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管理方面,美国等国家早已建立了外国留学生的法制系统和社会服务保障体系,且相对成熟和完善,而我国在这些方面则要欠缺的多。至于在留学生教育的成就上方面,迄今为止,获得诺贝尔奖的6位华裔全都具有赴美留学的经历。另据统计,1996年世界各国的时任国家元首中有95人有留学经历,其中留学法国的25人,留学英国的21人,留学美国的19人,留学中国的仅1人(短期进修)。[16]这些都说明了我国留学生教育与美国等国家的巨大差异。

参考文献

[1]《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课题组.解放思想精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9).

[2]丁三青.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强国指标体系的战略构思[J].煤炭高等教育,2009(1).

[3]顾秉林.研究型大学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的使命与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4]蔡克勇.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5]柴旭东.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大学发展战略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08(6).

[6]孔钢城.回顾高等教育30年发展展望高等教育强国之路——2008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博士生分论坛论文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9(2).

[7]“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项目办公室.科学谋划未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9(2).

[8]柴旭东.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大学发展战略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08(6).

[9]美国海外留学生入学人数反弹[EB/OL].http://go‐study.com/schinese/news-111207-Internatio.aspx,2007-11-12.

[10]美国海外留学生超20万赴中国留学人数猛增[EB/OL].http://www.gzecom.com/new-view.asp?id=2603,2006-11-15.

[11]娄玉英.美国、欧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12]张会杰.留学生教育的中美比较及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6(5).

[13]梁美淑.21世纪以来中韩外国留学生教育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8(4).

[14]高剑华.中日留学生教育现状及政策比较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5]柴欣.将留学生教育纳入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谈清华大学留学生工作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S1).

[16]王相宝,张务一,徐海宁.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回顾与前瞻[J].高等教育研究,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