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3148200000079

第79章 关于江苏率先建成“高教强省”的对策建议(2)

(二)实施“创业型大学建设计划”

“高等教育强省”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在于高等教育对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或者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依存度”。如果说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要在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方面卓有成效的话,那么,近年来国际高等教育界所倡导的“创业型大学”则主要在集成创新、技术创新和推广方面各领风骚,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撑。这是两种不同的院校范式和发展路径,前者重基础,旨在追求学术卓越;后者重应用,注重市场和效率。省政府应当筹集专项经费,通过公平竞争、择优支持、动态管理的方式,分批建设8~10所“创业型大学”,其中包括1~2所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

(三)实施“重点学科争先晋位计划”

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水平的提升,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心所在,关键所在。要考虑两个主要的维度,其一是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未来趋势;其二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特别是产业升级转型对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为此,将实施“重点学科争先晋位计划”。江苏既有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要“取法乎上”,保持并扩大学科优势和覆盖面,争取有15~1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名列前茅,并争取有3~5个学科点进入全球五十强。

(四)打造新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就提醒人们,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不能仅仅着眼于科学发展、认识发展的维度,更重要的是,应当根据社会变革,特别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格、技术更新的需要,及时打造新的品牌,形成新的专业特色。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美国刮起的“服务外包”之风,已经先后蔓延到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2008年全球“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的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了1万亿美元。方兴未艾的外包服务既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创建培养“服务外包业”的中档和高端人才的相应专业,就成为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为此,江苏省要通过政策倾斜和经费扶持,鼓励学科交叉渗透,倡导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之间的通力协作,重点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特色学科80—100个,如海洋、新材料、新能源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方面的学科专业,以形成新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三、人才培养以质取胜:确保成才率

“发展是硬道理。”质量是生命线。品质合格或上乘,数量才有意义和价值。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要务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高质量、多样化、创新型人才,是江苏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省的关键环节,也是江苏高等教育的职责所在。为此,将实施“卓越成才计划”。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牢固确立“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和职责所在,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倡导教学水平是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内涵的新理念,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本专科生的培养上;将“学生满意度”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

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扩大自主选择专业和学校的大学生比例。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推进研究性、探索性教学,着力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的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热情,加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立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和新平台,有重点、分步骤地组建100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工学合作,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以项目、产品、案例、任务、设备为载体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和课程体系,努力形成高职教育的“江苏经验”、“江苏模式”或“江苏流派”。

借鉴欧盟“博洛尼亚进程”的成功模式,加快江苏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打造“分层联动,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例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985工程”高校,可以与泛长三角地区的浙大、中国科大、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985工程”院校形成“多校联动、资源共享”的联盟,实行研究型大学的“联考招生”试验,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实行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统一建立三学期制,利用暑假的小学期让学生“游学”、名教授“巡回讲学”,既让优质的教师资源得以共享,又让优秀的本科生转益多师,卓然成才。又如,“扬子江大学群”中的诸多高职院校,也可发起“长三角区域高职院校联盟”,在双师型教师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共享,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培训等方面实行全面合作。

四、增强高等院校服务意识:提高贡献度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国家和江苏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实施“卓越贡献计划”。

处理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推广研究的关系,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做到既“顶天”,又“立地”。

大力支持部分院校、学科、学者教授瞄准学科前沿,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导向,突出重点,耐得寂寞,从事“仰望星空”、“追求卓越”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争取在关键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为提高江苏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贡献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要引导更多的院校、学科、学者教授以解决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投身“关注脚下”、“关注民生”的应用开发研究,为江苏建设成为“经济强省”、“科技强省”和“文化强省”多作贡献。

瞄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需求,以重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战略高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重要共性技术研发为重点,大力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提高高校知识原创能力、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科技成果的不断产出提供源头支撑。

完善鼓励高校创新创业和知识资本化的政策措施。尽快出台关于推进高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设立江苏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专项资金,鼓励高校成立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我省产学研结合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强化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高校的基础作用,促进“官产学研金”等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

依托我省部分高校,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推动各类创新资源集聚,加强产学研结合的上中下游衔接,设立江苏高校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围绕国家重大专项和大科学工程,面向国家和江苏省重大前瞻、核心技术发展的战略需求,在我省建设3~5个国内一流的公共技术平台。

落实大学科技园区企业享受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把大学科技园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形成一个从技术研发、成果孵化转化到产业化发展的完整链条。设立江苏大学科技园建设专项资金,把我省大学科技园做大做强。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问题展开研究,争取出成果,出精品,出思想,出流派。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奖”评选中争取位列前三。

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使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建立在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建议之一,建立苏浙沪三省市主管教育的副省(市)长及教育厅长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决定推进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重大事宜;建议之二,定期举行“江苏高等教育发展高层论坛”,由省市政府领导、大学校长、企业老总和高等教育研究学者四方面人员参加,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建议之三,采取断然措施,改变目前不当体制,独立组建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重视并发挥江苏高教学会和《江苏高教》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使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有用武之地,为江苏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并率先建设成为“高教强省”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加快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EB/OL].www.gov.cn.2007-12-23.

[2]袁振国主编: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周远清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周其凤:研究型大学与高等教育强国[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王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08).

[5]马健生、黄海刚:试论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内涵与特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