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3148200000087

第87章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1)

汪晓村

摘要:全国7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中,绝大多数是地方本科院校。从国家长远的发展战略来看,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各地区和各行业都需要建立起一支高水平、懂技术的人才队伍,没有地方本科院校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等教育强国。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来看,地方本科院校是义不容辞的主力军。做强地方本科院校,是历史赋予地方本科院校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地方本科院校;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大”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然内在地要求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只是北大、清华等教育部直属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使命,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效仿,有待于我们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通力合作,集思广益,创新求实,出成果,出经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这次在我们杭州举办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讨会,不仅对于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且对于浙江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我就围绕这一主题谈点认识,求教于各位领导和学者。

一、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

对于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或内涵,陈至立、周济、周远清等领导在有关报告里已进行了高屋建瓴的论述,这对我们解读高等教育强国具有方向性的引导。围绕这一主题,国内一流大学的校长、书记和专家学者如闵维方、顾秉林、邬大光等也进行深度了论述,对我们对高等教育强国的理解和探索有很大启迪。学习各位领导的报告和校长、学者们的论述,结合我们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我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最本质的内涵有四个方面:一是质与量相统一;二是教育结构体系整体优化;三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卓越;四是办学理念先进独特。

(一)质与量高度统一

一提到高等教育强国,人们比较习惯于对质的关注和表述。应该说,这种习惯思维是对的,总体上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但不能由此忽视量。这是因为从质与量的特定概念本身来说,确实存在两者的边界,但这种边界应该说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转化的。事物一定的质,必然体现在一定的量中;而量超过一定的度,就有可能促使事物由量向质的转化。因此,我们说高等教育强国的质与量相统一,在于说明高等教育强国既具有质的规定性又具有量的规定性:即仅仅具有量的规定性不具有这种质的规定性,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反之,只具有质的规定性而不具有量的规定性,也不是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只能是质和量的统一或耦合。

高等教育强国具有哪些质的规定性?一是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大批各级各类优秀人才;二是高校拥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学科研队伍;三是相当一批重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取得一批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四是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力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人才库”。而量的规定性是指什么?是指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入学率。一个国家要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仅仅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是难以实现的,没有一定的数量就谈不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根据美、日、欧等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经验表明,只有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即入学率达到50%以上,才有可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这是因为在这个时期正是这些国家经济急速增长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促进了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而教育或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和知识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有力的支撑,又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在这种教育与经济互动中,造就了高等教育强国。根据2007年的数据,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达到2700万,是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国;大学入学率23%,属于初级大众化阶段,离高等教育普及化还有很大距离。量是基础,质在提高,没有一定的量就不可能有一定的质。

可以预见我国未来的一二十年,将是高等教育量质齐升的时期,也是进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期。

(二)教育结构体系整体优化

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建成几所或一二十所一流大学。但绝不能认为,只要建成几所或一二十所一流大学,就是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不是也不应是“空中楼阁”。因此,高等教育强国不是单一所、类、层次的概念,而是一个教育结构体系的概念。严格意义上讲,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结构优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这种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是由塔尖的少量的一流大学、塔身的几十所研究型大学和上百所教学研究型大学、塔基的几千所教学型大学和高职院校组成。或者从体制上来说,是由中央教育部直属院校、省市属院校、地市县属院校组成。只有一流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不是高等教育强国。这如同春天一样,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满园春色更是春。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强国是分层分类的概念。只有单一层次、类型的院校建成强校,仍然不足以说明是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院校分工明确、功能区别、互为支撑的教育结构体系。这种教育结构体系是,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侧重于基础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主要承担国际、国内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研究;教学研究型大学侧重于应用研究和本科教育,主要承担地方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研究;教学型大学侧重于本科教育,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第一线的实践动手强的应用性人才。只有各个层次类型大学都建成强校,高等教育强国才有可能。因此,高等教育强国不仅是研究型大学肩负的使命,也是我们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包括高职院校)肩负的使命,只有各校各负其责,不辱使命,高等教育强国就一定能建成。

(三)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卓越

这种贡献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科技和知识的贡献。从国际上看,高校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活动的核心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世界2/3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3/4的诺贝尔科学奖是由大学发表获得的,其中前100名大学发表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占大学在这两个刊物发表论文总数的3/4。前100名大学获得的诺贝尔奖占大学获奖总数的94%。过去20年,在世界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中,有近70%是由大学取得的。“十五”期间,高校承担的“973计划”项目占立项总数的545%,承担的“863计划”项目数和经费数占40%左右近5年来,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90项,占授奖总数57.7%;技术发明奖89项,占授奖总数的64%;科技进步奖543项,占授奖总数的54.8%。

(陈至立)二是对经济的贡献。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ODCD成员国。知识产业所产产值以占GDP的40%以上,并且在继续增长。根据美国大学技术管理协会的统计,近20年高校技术转让为美国作出了300亿美元的贡献,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80%;在日本政府“科技创新立国”国策中,高校成为其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基础创新基地;韩国在短短30年时间里成长为新兴工业国家,其成就主要归功于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尤其是对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视。综观几百年来人类发展的历史,世界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高等教育的兴起,甚至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兴旺具有根本和革命性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对经济社会发展卓越贡献是高等教育强国的显著标志之一。

(四)办学理念先进独特

高等教育强国不仅体现在有形的指标上,更要体现在一些无形的影响力上。对于大学而言,就是要有先进独特的办学理念。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更要有先进独特的办学理念。没有先进独特的办学理念,是办不出先进的大学,培养不出高水平的学生,出不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难以对世界高等教育同行产生强烈影响。因此,办学理念是教育的先导。

理念本是一个哲学概念,把它引入教育领域是对大学如何运作的理性认识。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这一本体所持有的基本看法和对大学本身的理性认识。它是大学教育各种教育理念中最基本的理念,是引发或建构其他教育理念的基础理念或元理念。先进而独特的办学理念来源于现实,离开了它的支撑,大学的管理制度就会失去内涵而流于形式。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打破传统、独到新颖的办学理念。柏林大学以其服务于国家需要的宗旨、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学术自由、纯粹科学等理念。这种办学思想支配了德国大学达数十年甚至是百年之久,使德国高等教育成为世界上最强的高等教育。实用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也是长期以来指导美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办学理念。19世纪初州立大学运动事情,确立了服务世俗社会需要的办学宗旨和向学生提供超越殖民地旧式学院水平的教育的办学目标,并允许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性倾向。19世纪中后期,在《莫雷尔法案》实施后,大批倾向于农业、机械等学科和课程的赠地学院发展迅速,并形成了“威斯康星思想”和“康乃尔计划”等办学理念,强调“大学的目标要把知识的光亮和发展的机会带给全国各地的人民,服务应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从而使实用技术和技术主义思想成为这个时期影响美国大学发展的社会主流观念。“服务社会”不仅是美国高校的先进独特的办学理念,而且使美国走上了高等教育强国之路。

二、地方本科院校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的历史使命

本科院校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心,在全国7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中,绝大多数是地方本科院校。从国家长远的发展战略来看,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各地区和各行业都需要建立起一支高水平、懂技术的人才队伍,没有地方本科院校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等教育强国。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来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当仁不让的排头兵,而地方本科院校是义不容辞的主力军。可以这样说,做强地方本科院校,是历史赋予地方本科院校的神圣使命。

(一)此强(地方院校的强)非彼强(教育部直属院校的强)

事物的“强”与“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强弱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对标志同类事物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进行比较。指标处于前列的则为强,反之,则为弱。当然,对某种事物“强”与“弱”也可以规定明确标准,达到标准则为“强”,反之,则为弱。这种比较一般属于纵向比,从历史到现实的比较。或者是特定标准的比较,是一种理想目标与现实追求之间的比较,属于发展性提高性的比较。这种比较基本上是体系、部门内部的比较。还有一种是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比较,由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标准和指标有所差异,因而不同层次和类型事物尽管质与量绝对值存在很大差异,但在具体的层次或类型上很可能都达标,或者很可能都没有达标。达标者为强,未达标者为弱。还有一种是反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有所为者则不为,而不为者而为之。教育部直属院校有为者,地方本科院校则可以不为。而教育部所属院校不为者,而地方院校则要为之,而且要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