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3148300000023

第23章 世界超级大国——美国(1)

美国是当代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战后美国取代了老牌帝国主义英国成为超级大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特别是冷战的结束,美国的安全和领导地位面临众多因素的挑战。“9·11”事件和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国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进入新世纪之后,美国对它的全球战略进行了重要调整与修补,借反恐谋求世界霸权的外交战略越来越不得人心,合作才能双赢,这是国际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

第一节 战后美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与变化

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经历了由高速发展到衰退再到持续增长的过程,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经历了由经济霸主到美、日、欧“三分天下”,再到重执世界经济牛耳的变化。

(1)经济调整与发展时期

1945年底到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逐步从战时经济过渡到平时经济,国内需求开始增加,尤其是对住宅和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增加,大大刺激了建筑、钢铁工业的发展。民用工业战争时期被迫减少的固定资本更新也开始进行。先进的军工技术开始转向民用。马歇尔计划和“占领地区经济复兴基金”计划,扩大了对西欧、日本的商品和资本输出,还有巨额“军援”,这一切都大大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2)经济快速增长时期

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在经历了1953-1954、1957-1958年两次经济危机后,1961年1月-1969年10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达106个月,平均增长率为5%以上。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高分子合成、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等新兴工业在这一时期创建并获得长足发展。

美国的农业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实现了机械化,在世界上占领先地位。到20世纪60年代,农业实现了电气化、化学化,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美国的对外投资也有长足发展。1970年对外投资总额达1524亿美元,比1960年增加了亿倍,跨国公司也急剧增加。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已有3400家公司在国外开办了2.3万家企业。

(3)经济低速运行与政策调整时期

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是美国经济低速运行与政策调整时期。在1973-1974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袭击下,高速增长的美国经济步入了“停滞膨胀”阶段,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新现象。1974-1975年危机期间,美国工业生产下降15.3%,失业率上升到9.1%,通货膨胀率为7.4%。美国经济衰退还集中体现在美元危机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曾取得与黄金同样的地位,成为世界储备货币。60年代的贸易逆差,加上1973年后的石油危机影响,美国无法维持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承诺,美元被迫贬值,战后初期建立起来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宣告彻底解体。

1981年,共和党人里根上台执政,为振兴经济,美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放弃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奉行的以扩大需求为主要手段的凯恩斯主义,推出“供应学派”理论,强调从改善供应方面着手推动经济发展,恢复自由企业制度,反对过多干预,强化市场机制,以减税为政策手段,让个人和企业有更多的积累,带动经济发展。减税政策的实施,虽然为结束滞胀创造了条件,但减税使联邦政府收入减少,军费增加,其结果是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自1985年始,美国成了净债务国。

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美国的经济一直处于持续低速运行状态。

(4)“新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回升,到克林顿执政时期达到高潮,连续近10年经济增长,创造了美国自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冷战结束后,美国开始将军用技术民用化,军事资本向民间资本转移,利用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吸引全球资本流向美国,美国政府采取鼓励技术创新政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经济发展建立了很强的产业基础。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约占整个经济产出额的8.3%。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美国经济突破了延续百年的发展规律,即由大约三年繁荣和一年衰退构成的经济周期,出现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持续繁荣。

尤其是1995-2000年,美国GDP年均增长4.2%。

(二)当代美国经济的特点

(1)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科技的加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历史上,美国就有利用开放的移民政策吸引世界各国科技精英的优良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大批欧洲科学家流亡美国,如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著名科学家。此外,美国还采用提供奖学金和研究费用的办法吸引外来的技术人才。美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科技的发展,每年用于基础研究及新技术研究的费用为英、法、日、德四国的总和。为促进科技发展,保护科技发明,美国早在1838年就成立了专利局,1950年又成立了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推动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同时又用加速折旧和税制优待的办法,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开发。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来自于高新技术的强大支撑。正是由于美国在科技领域的不断突破,并能很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使美国始终能在产业方面占据有利地位,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

(2)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变化

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各部门内部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任何一个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化都可以使宏观协调得到平衡,微观效益得到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产业结构有了很大变化。第一、二产业地位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结构由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扩张而加速调整,1997年,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1%、21%、76%。

美国产业结构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是各产业部门运用新科技成果提高了传统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使传统工业的就业人数大为下降。二是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工业如纺织业、制鞋业和汽车业不景气形成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疲软停滞。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经济进行了二战后最深刻的结构调整。美国在调整产业结构时,着重发展新兴工业部门,以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取代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夺回一度被日本占领的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企业掀起了20世纪以来的第四次(1982-1988年)和第五次(1993年至今)兼并浪潮,兼并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增加了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在大垄断资本企业急剧膨胀的同时,中小企业也获得了发展。

(3)国家调控机制进一步完善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国家政权只是充当资本家忠实的“守夜人”,其职责就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保证资本主义的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进入垄断阶段后,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产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完全由市场调节、引导社会经济生活。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实行“新政”,从此开始了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国家机器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结合,政府扮演了“集体资本家”的角色。

(4)经济国际化、全球化趋势和国际协调不断加强随着战后新科技革命的进展,经济生活的国际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市场、技术、资金、资源、信贷各个方面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以及种种解决难题的对策都离不开世界经济国际化、全球化这一总环境。

冷战结束后,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美国提出了经济安全战略,倡导和支持公司合并,建立和完善科技新体制,增加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本国强大经济实力为基础,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促进经济的发展。美国充分利用全球化一体化的资本市场获取双重利益;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对外贸易国,且它的进口大于出口,超量消费者来自世界各地的价廉物美的商品,缓解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发行美元纸钞,以支付经常项目赤字。

在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进程中,跨国公司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的跨国公司发展早,数量多,财力雄厚,成为美国对外经济战略的主要推行者。特别是冷战后,全球化已成为美国大公司在世界跨国公司中占有明显优势。美国《财富》杂志认定的全球500家大公司中,1997年美国占175家,1999年占179家,2005年占187家。

(三)美国的经济模式及其弊端

国际社会依据各国对市场竞争和国家干预、对公平和效率的不同侧重,将发达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分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莱茵模式”以及“日本模式”三大类型。“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又称“自由资本主义模式”或“市场导向的资本主义”。

美国属于典型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这种模式首先在英国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在美国的发展则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美国1776年宣布独立到20世纪20年代,是“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依赖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政府对企业经营不加干预,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同时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建立和维护全国的统一市场,为企业经营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二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美国进入了有计划、有调节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在保持市场机制和自由竞争的前提下,为了消除因市场失灵而带来的经济周期波动,美国强化了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和干预,使美国经济在战后得到了持续20多年的增长,国力也得到了不断增强。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美国在经济政策领域发起了一场新保守主义革命,即国家最小化革命。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具有如下特点: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主要靠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美国长期以来盛行自由放任主义,在其经济体制中,保留着最完整的自由市场经济特点,是一个以自由企业制度为基础的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

尽管罗斯福“新政”奉行了一定的国家干预政策,但政府的干预程度与其他资本主义相比仍然较低,经济自由化程度依然很高。第二,强调个人主义、注重自由创新。

其全部经济关系都以个人为核心得以构筑:政府的干预和调控必须严格保证个人财产的独立性和转移自由:企业的基本战略决策与组织整合严格受制于个人意愿。

由于政府将微观决策权全部交给了个人、家庭和企业,因此经济发展主要由商人和业主推动。第三,股票和证劵市场在“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以及股票等在内的有价证劵价格的变动,不仅是反映经济状况、传播经济信息的主要指标,而且也是资本转移和生产要素重组的重要形式。第四,企业制度的典型是公司制,公司实行董事会制和股东制,股东的利益至高无上。在该模式中,企业投资主要通过金融股票市场而不是银行来进行,美国金融股票市场对企业的投资占到了80%。

美国的经济模式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严重的弊端。第一,不平等现象突出,存在较大的社会贫富分化。美国经济模式带来的一个最严重后果就是扩大了不平等和贫富差别。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会出现马克思所指出的那种两极分化的分配不公现象,即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是贫困的积累。美国贫富差别的程度与拉丁美洲国家相似,而且超过了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第二,以市场为主导的无政府性质的市场经济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加之全球化条件下无限制的资本国际流动和全球自由贸易,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无组织性和混乱盲目性,使得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力量越来越不可预测和控制。第三,负债累累,赤字巨大。美国联邦政府在里根政府执政时期,由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1989年美国的净外债已达6000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的债务金额已经攀升至6.4550万亿美元,居民家庭负债金额为8.38万亿美元。美国债台高筑的原因在于美国的这一经济模式特别强调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理念,使得美国居民非但不储蓄,而且还为消费和享乐而举债。外债的持续攀升,大大削弱了美元的地位,对美国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潜在危险性,使世界经济处于恐怖平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