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可知,谈判人员作为社会的一个特定群体,其需要有其特殊之处。在许多场合,谈判人员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组织参加谈判,其在寻找个人需要满足的同时,还要寻求群体或组织需要的满足。这样,谈判需要可以说是谈判人员个人需要与群体需要、组织需要的集合,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谈判人员所代表的群体需要、组织需要的满足应摆在优先的地位。
作为一个组织的谈判代表,从职业道德来看,应当经过自己的努力,尽力实现群体需要、组织需要的满足,而不应寻求从对手那里满足不正当的个人私欲。
[小思考3-1]
国际著名谈判专家尼尔伯格把谈判中的需求情形分成以下六种:
(1)谈判者为对方的需要着想;
(2)谈判者让对方为自己的需要着想;
(3)谈判者兼顾对方和自己的需要;
(4)谈判者违背自己的需要;
(5)谈判者损害对方的需要;
(6)谈判者同时损害自己和对方的需要。
你最赞成的需要是哪一种?为什么?
3.2.2 商务谈判动机
动机,是促使人去满足需要的行为的驱动力,或者说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它是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
1.谈判动机的含义
商务谈判动机,是促使谈判人员去满足需要的谈判行为的驱动力。
动机的产生决定于两个因素: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是指需要,即因个体对某些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需要产生欲望和驱动力,引起活动。外在因素包括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即物质环境因素的刺激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刺激,如商品的外观造型、幽雅的环境、对话者的言语、神态表情等对人的刺激。
动机与需要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当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时,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一般说来,当人产生某种需要而又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向目标前进。当人达到目标时,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需要也得到满足。
动机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表现为意图、信念、理想等形式。需要是谈判的心理基础。没有需要就没有谈判,需要是谈判的原动力。
2.动机心理
(1)认同:好感与信任就是认同,通过认同可以互相合作、交流信息,与认同对立的就是排斥。
(2)臆测:指在某一客观条件下人的主观猜想、揣测。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喜欢臆测。人们把臆测当作事实,形成主观断想,如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带来损失,导致犯错误,“情况不明决心大,知识不多办法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未调研之前不能先下结论。“处事识为先而后断之”。
3.洞察力
洞察力在心理学上作为观察力、注意力来研究。知天知地胜乃无穷。兵书上的料敌中的分析推断方法有:“以己度敌,反观而求,平衡推导,观往验收,察迹映物,投石问路,顺藤摸瓜,按脉诊痛”。良好的观察力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察的客观性。不能以假当真,以偏概全,否则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2)观察的敏锐性。要迅速抓住那些反映事物的本质,而又不易察觉的现象。观察力敏锐可提高工作效率。
(3)观察的准确性。观察准确是正确谈判的重要前提。观察事物要全神贯注,深入细致,追本求源。
(4)观察的全面性。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既要看到现状又要看到历史,不能盲人摸象。
(5)观察的反复性。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观察要经过反复多次才能完成,如竺可桢的“物候学”,观察牵牛花破晓开放,大雁秋去春来。得出生物活动的节律性与时间季节相关。
4.知觉在谈判中的作用(感觉、知觉、表象)
知觉是感觉的复合,知觉是来源的第一印象,即谈判双方第一次见面给对方留下的看法,第一印象对谈判的结果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知觉的特点有三:
(1)选择性,即谈判者对谈判对手提供的各种信息会根据个人经验、身份、地位等需要进行取舍。如果主谈人是技术专家,他注意的是设备的性能、质量。如果是管理者,着重注意的是设备给他带来的效益。
(2)适应性,由于谈判双方因初次相见会有思路上的差异,经过双方的接触由不适应到逐步适应,有利于谈判的进行。
(3)错觉性,对谈判会产生错误的感受。如先入为主、晕轮效应。
【小知识3-1】 中国古代名家的观人术《六韬》问之以言,以观其详。即向对方多谈问题,从中观察对方知道多少。现代社会中的招聘面试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可知其真情探其内心。
穷之以辞,以观其变。即不断盘问,越问越深,越问越广,观察对方的反应如何。虚言以
对的人,眼珠会滴溜乱转,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
与之间谍,以观其诚。暗中派间谍引诱,看其是否忠或仁。
明白显问,以观其德。即坦率地说出秘密,借以观察人的品德。听到秘密就转告第三者的人是不宜深交的,能保守秘密的人也是一个重视责任与荣誉的人。
使之以财,以观其廉。贪财占便宜,财物金钱不清白的人不可委以重用。
试之以色,以观其贞。美人计。
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分配给他困难的工作,借以观察他的胆识、勇气。
醉之以酒,以观其态。酒后吐真言。
5.注意体态语言——其实你不说我也知道谈判不仅是语言的交流,同时也是行为的交流。谈判进入交锋阶段,除了听和说的表达方式之外,还会通过种种行为表达内心的思想。因此,谈判不仅需要语言技巧,而且需要非语言技巧,即通过察言观色来揣摸对方。你可以仔细观察对方举止言谈,捕捉其内心活动的蛛丝马迹;也可以揣摸对方的姿态神情,探索引发这类行为的心理因素。运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判断对方思想,决定己方对策,同时可以有意识地运用行为语言传达信息,促使谈判朝着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
俗话说:“内有所思,外有所表”。在谈判过程中,对方有时陷入思考状态,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通过外在特征,看出对方的内心活动。当人陷入思考状态时,一般表现出以下各种神态:
(1)双臂交叉于胸前。这往往表示防备、疑窦的心理,或表示对双方的意见持否定的态度。若同时还攥紧拳头,则表示否定程度更为强烈。
(2)揉眼睛、捏鼻子。若伴随上述的动作同时出现,则在更大程度上表明了其防备、抵触或否定的意思。
(3)两腿经常挪动或不时地来回交叉,表示不耐烦或有抵触。
(4)摊开手掌,解开衣扣,手腿都自然放松、不交叠。这些动作和姿态都表明愿意开诚布公,乐于倾听对方的意见。
(5)向后仰靠椅子背上,这可以看做是不信任、抵触、不愿继续谈的迹象。如果再伴之以两臂交叠于胸前的姿势,上述含义的可能性更大。
(6)抚摸下巴、捋胡子等无意识的动作。这往往表示,正在对所提出的问题和材料进行认真地思索和考虑。此外,坐在椅座的前部边缘上,或身体前倾,俯在桌子上也可能有类似的含义,或表示对所讨论的问题感兴趣。
(7)清清嗓音,变换声调,这有可能是不安、紧张、焦虑的征兆。
(8)两手指的顶端对贴在一起,掌心则分开,形似尖塔。这通常表示高傲、自信、踌躇满志的心情。有时这种姿态是故意用来表示他们与谈判对手的不同,暗示自己的降贵曲尊来同对手谈判。
(9)两手指交叉,托住后胸勺,身子往后仰。当一个人感到自己驾驭着谈判局面,居于支配的地位,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做出这种姿态。
(10)凑近对方。当问题逐渐接近解决,隔阂或障碍进一步消除时,双方谈判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坐得靠拢一些。
(11)拍拍对方的肩膀或手臂。这表示希望能快点达成协议或解决问题。当然,在这时,达成协议或解决问题的时机和条件都已成熟。
不过,人的内心活动及外在表现是相当复杂的,特别是各种习惯性动作和姿态的含义往往会因人而异。我们要善于察言观色,在谈判的过程中,从对方的谈吐、举止、神情及姿态中捕捉各种反映其内心活动的蛛丝马迹,分析推断其大概的情绪和想法,据以采取相应的策略。
6.分析对手参谈人员
将对手参谈人员进行分析,十分重要。如果在谈判中能在下面某些方面先一步把对方看透,无疑对己方是十分有利的。
(1)对方的性格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
(2)对方的心胸是开阔的还是狭窄的?
(3)墨守成规的还是机动灵活的?
(4)是吝啬的还是大方的?
(5)是恪守信誉的还是言而无信的?
(6)自尊心是强的还是弱的?
(7)反应是机敏的还是迟钝的?
(8)是自信的还是自卑的?
(9)是贪婪的还是清廉的?
(10)是好面子还是厚脸皮?
(11)是谈判老手还是新手?
(12)是狡猾的还是忠厚的?
(13)是真诚的还是虚伪的?
(14)是理智型还是情绪型的?
(15)是敛财型的还是事业型的?
(16)是商人型的还是企业家型的?
(17)是行政人员还是管理人员?
(18)是技术人员还是销售人员?
(19)是商界闯荡多年还是刚下海的?
(20)是逆境中成长的还是一帆风顺的?
最后,还要了解对方参加谈判人员的个人情况,尽可能了解和掌握谈判对手的性格、特点、爱好、兴趣和专长,了解他们的职业、经历以及处理问题的风格方式等。特别是一对一的谈判中,掌握对手的兴趣、爱好,投其所好,会使你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3.3 商务谈判动机的类型
动机有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等种类。商务谈判的具体动机类型有:
3.3.1 关系型
该类型谈判者十分注重上级和同事对自己的看法,以及与谈判对方的关系,但也注重谈判目标的完成。这类人不愿意接受竞争与挑战,更不愿冒什么风险,喜欢维持现状,办事喜欢多请示上级,愿意被上级不断地承认和赏识,只起上传下达、下传上达的“传话筒”作用。
关系型的谈判者有三种情况:
1.经验不足,对问题不敢做出决定。对这种人最有效的办法是谈判中主动地点明问题的要害,并提醒要早作汇报,以免耽误谈判。
2.有经验,但怕负责任。这种人圆滑、诡秘,表面笑眯眯,就是不办事。对这种人要小心,谈判时最好要先谈次要问题,在谈重大问题时要以强硬的态度全面出击,让其搬兵遣将,否则劳而无功,白费力气。
3.内外关系都比较不错,但是碍于面子,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会将上级、对方的态度作为自己谈判的目标。对这种人的办法就是“以礼相待”,以商量的口气谈问题,请看如下的对话:“我们两个公司有长期的合作历史,与您又有良好的信赖关系,双方的贸易习惯也都十分熟悉,没有什么好谈的。只是我公司近来有许多困难,材料供应紧张,能源价格上涨,供货期有困难,要保证供货,需要更多的费用,过去我们所谈的价格条件实在有困难。”
3.3.2 权力型
这种类型谈判者的根本特征是对权力、成绩狂热的追求。为了取得最大成就,获得最大利益,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在多数谈判场合中,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成为权力的中心,我行我素,不给对方留下任何余地。一旦他们控制谈判,就会充分运用手中的权力,向对方讨价还价,甚至不择手段,逼迫对方接受条件。他们时常抱怨权力有限,束缚了他们谈判能力的发挥。更有甚者,为了体现他们是权力的拥有者,他们追求豪华的谈判场所、舒适的谈判环境、精美的宴席、隆重的场面。
权力型谈判者的另一特点是敢冒风险,喜欢挑战。他们不仅喜欢向对方挑战,而且喜欢迎接困难和挑战,因为只有通过接受挑战和战胜困难,才能显示出他们的能力并树立起自我形象,一帆风顺的谈判会使他们觉得没劲、不过瘾。只有经过艰苦的讨价还价,调动他们的全部力量获取成功,才会使他们感到满足。
权力型谈判者的第三个特点是急于建树,决策果断。这种人求胜心切,不喜欢也不能容忍拖沓、延误。他们在要获得更大权力和成绩的心情驱使下,总是迅速地处理手头的工作,然后着手下一步的行动。因此,他们拍板果断、决策坚决。对大部分人来讲,决策是困难的过程,往往犹豫、拖延、难下决断。而这类谈判者正相反,他们乐于决策,总是当机立断,充满信心。
总而言之,权力型的谈判者强烈地追求专权,全力以赴地实现目标,敢冒风险,喜欢挑剔,缺少同情,不惜代价。在谈判中,这是最难对付的一类谈判对手,因为如果你顺从他,你必然会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如果你抵制他,谈判就会陷入僵局,甚至破裂。
该种类型的谈判者所追求的是成绩、名誉,为此往往会不惜任何代价,甚至不择手段,喜欢发号施令。这种人求胜心切,放松政策,敢冒风险,大胆拍板,而不能正确引导谈判。权力型谈判者是谈判的劲敌,因为如果不是顺从的话,那么谈判就会陷入僵局。权力型谈判者的对策是: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以柔克刚,靠韧性取胜。请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例1:甲某:“根据我的经验,我们应该先谈技术附件,然后谈价格条件,最后谈合同文字,在时间安排上前紧后松,您看怎样?”
乙某:“同意您的意见,谈的中间有什么问题再商量。”
例2:“您的意见,我们认为十分在理,自谈判开始我们就照您的意见做了,到日前为止再无能为力了。您的地位和能力完全可以协助我们摆脱困境,请您做出决断,以免影响到谈判”。
这个例子充分表现出对权力者的尊敬,也点明了解决问题的权力所属。不管结果怎样,应该说,这种说法对权力型的谈判者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