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杭州西湖治理史研究
3149500000003

第3章 西湖概述(2)

由于西湖各子湖之间被几道湖堤隔开,仅由堤上的桥孔连通,因此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混合,形成各湖区水质差异的特点。在近现代,各个湖区的多处水域都处于富养化状态。不过自从1986年开始,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湖水由原先自然状态下的一年一换加快成每月一换,虽然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湖富营养化的问题,但湖水的透明度确实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21世纪初的综合整治以后,根据西湖风景名胜区环保监测站的检测,到2007年,西湖水体的平均透明度已达到65厘米,比2003年又提高了15.65厘米。

历史上西湖原有五个出水闸口,分别为圣塘、涧水、石函、溜水、流福沟五闸,其中前三闸在钱塘门外、旧昭庆寺西;溜水闸在涌金门北;流福沟闸在清波门学士港处。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其他四闸都废了,只剩下东北的圣塘闸,是西湖唯一的出水口。直至21世纪初的西湖综合整治工程中,才又新开了涌金闸等出水口,使湖水的蓄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西湖的底质是由含有机质特别高的湖沼沉积而成,属于粉砂质黏土及粉砂质亚黏土,分为流动层、软泥层和硬泥层(底基层)三层。最上层为藻骸腐泥的流动层(黑色有机质黏土),中层为软泥层,又细分为泥炭层及沼泽土层,最下层为基底粉石砂层。其中流动层和软泥层合起来平均厚度为0.5米左右,泥量达267×104立方米,有机质含量很高。

西湖周围的群山,属于天目山余脉,由西向东逶迤蜿蜒,有似龙翔凤翥,前人有诗咏山势为“天目山垂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之句。这些山峰环布在西湖的南、西、北三面,根据岩性差别和山势高低,可分为内、外两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属高丘陵地形,山体主要由志留纪、泥盆纪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构成,岩性较坚硬,不易风化侵蚀。峰峦挺秀,溪涧纵横,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带。内圈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等,山势较低,属低丘陵地形。山体均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纪石灰岩构成,易受水流溶蚀,形成了烟霞、水乐、石屋、紫来、紫云等溶洞。内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还有横亘西湖北缘的葛岭、宝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组成,海拔都在百米左右,特别是宝石山地貌气势磅礴,石峡陡立壮观,绝壁通幽。周边群山中的吴山和宝石山像两只手臂,一南一北,伸向市区,构成优美的杭城空间轮廓线。

从西湖整个地质地理的情况看,其特点是山与水的关系在空间比例上比较匀称,在契合上比较密闭,总体上形成山环水抱之势。北、西、南三面山形几乎不留缺口,峰峦重叠,绵延不绝,东面是一马平川,过去虽有几处小小的山丘孑遗,但基本上对这一马平川的地形没有什么影响。

三、西湖湖床面积的变迁

西湖从最初的形成时期直至今天,湖床经历过多次变迁,其面积总体呈逐渐缩小的趋势。

西湖初形成时,湖面甚宽,当远大于今天西湖的数倍,但在入湖溪流挟带的泥沙和大量水生动植物、微生物残骸的堆积下,面积迅速缩小,湖水日益变浅,很快就进入了沼泽化时期。其后,经过历代的淤塞—疏浚—再淤塞—再疏浚的过程,虽然有人力的努力疏浚,但由于种种原因,湖体面积总体上仍呈逐步缩小的趋势。据历史记载和地质资料分析,可以测知,西湖在汉唐时的面积约为10.8平方公里,“澄千顷之波澜”,虽然不及初形成之时,但仍比现在的西湖要大近一倍左右。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湖的西部、南部都直抵西山山麓。

关于西湖的水域面积,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石记》,其文中有“钱塘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之语,这是关于西湖面积最早的文献记载。

唐代以后,五代钱镠《建广润龙王庙碑》中也有载:“钱唐湖者,西临灵隐,东枕府城,澄千顷之波澜,承诸山之源派……况镜水清流,烟波浩渺,其湖周百余里,其派数十余川……”

从五代至北宋,由于西湖长年不治,湖面大半被淤泥葑草所湮塞,几乎占据了整个湖面的一半。正如苏轼在《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中所描述的,“臣通判杭州,湖之峰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十六七年之间,遂湮塞其半”。不过在苏轼率领杭城百姓大规模的疏浚以后,“半年之间,目见西湖复唐之旧,环三十里,际山为岸”,大致恢复到唐代的水域面积。但总体来说,在宋元时期,湖床的面积还是比隋唐时又缩小了一些,根据学者的考证,当时的面积大约在9.3平方公里。

在明代以前,历代史书记载西湖的总长,均作一大概的数字,“周回三十里”。但到了明末,却有记载指出湖的周长只有原来的一半了。明清时,湖面为7.5平方公里左右,从清末再发展到民国,湖面还在继续缩小。

在整个元代和明初,由于当地对西湖几乎不加浚治,西湖一度被侵占淤积到几乎不复存在的地步,湖的范围急剧缩小,正如明人汪珂玉《古朴山房记》中的记载:“西湖自南渡后,历元入于皇朝,官无厉禁,为军民寺观侵占。苏堤迤西,直抵西山之麓,尽化桑田,仅留六港,以行缺瓜舟子。其酒船碍浅不通,非今日也。里湖亦皆桑田弥布,惟留二三丈如带,酒船往来而已。外湖则自苏堤北第一桥迤东,沿西林桥、孤山路,过段桥,沿城而南至雷峰塔,为池荡,桑梗弥望。由是外湖浸以窄小,昔所谓十里,今无五里焉。”而在《成化杭州府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明初,西湖仍元之旧。西湖以山为岸者,去山日远……六桥之西悉为池田桑埂,里湖两岸亦然,中仅一港通酒船耳。孤山路南,东至城下,直抵雷峰塔,迤西皆然”。

明代正德元年(1506),杭州郡守杨孟瑛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和整治,拆毁西湖内之田荡3481亩,使西湖恢复了唐宋时的大部分面积,特别是湖的西面,重现了大片湖面,使西湖的面积仍保持在7.5平方公里左右。

杨孟瑛浚湖以后,到万历年间(1573—1620),湖面又有所缩小。当时郡人陈善在撰修《杭州府志》时向朝廷上《请疏西湖议》,提到湖岸的长度时,曾说:“沿城诸堤,学士桥自东至西二十一丈,南北二十七丈;回回坟东西三十九丈,南北七十二丈;柳州亭东西二十八丈,南北十丈;黑亭子湾东西二十二丈,南北百余丈,受沙碛者,俱为平陆。”

到了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西湖面积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滩二十多公顷。在浙江总督李卫等人进行过大规模的疏浚后,基本恢复了旧观。当时西湖的面积广及现在的杨公堤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乌龟潭、赤山埠一带。据当时李卫、傅王露主编的《西湖志》记载:“谨按西湖旧志三十余里,有先被民人占为田荡,于康熙三年丈入鱼鳞图册者计四百四十二亩零……未经丈入鱼鳞图册者计二百一十八亩……现(雍正时)存湖址二十二里四分有奇,通计里外湖面一万一千三百一十五亩零,淤浅硬沙葑滩共三千一百二十二亩。”不久以后由于民间侵占,以及淤浅,又损失了二里多。

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浙江巡抚杨廷璋在奉敕清理西湖水源时,亲率属员进行实地考察,并派人重新丈量了湖址面积,丈量的结果是“现存湖面不及二十里之数”,比雍正时少了方圆二里多。在这次清理中,又挖出淤滩一里多,使湖面总数变成了21里2分。

不过据清朝《西湖全图》所示,在清朝初期,西湖中还有杨公堤丁家山以南一段,从图中画出的堤两侧波光粼粼的广阔水面可知,当时的西湖面积比现在的面积要大得多,广及现在的杨公堤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乌龟潭、赤山埠一带,而且由以上几个村名可知,当时水体已抵至村头,并形成码头。

同治三年(1864),在浙江巡抚蒋益沣的支持下,杭州本地的地方官绅筹集专款,成立了西湖浚湖局,置局于湖滨。浚湖局成立以后,即派人全面仔细地丈量了西湖的实际面积,并写出了书面报告《丈湖记》,其原文如下:西湖面积若干,古人初无丈量及之者。同治癸酉,钱塘丁丙主浚湖局,聘江苏舆图局董长洲顾云来杭,周历湖干,析湖为五段,实地测丈。一曰外湖,计积湖面四十一万九千二百八十六方丈。二曰里湖,计积湖面六万五千七百六十七方丈。三曰后湖,计积湖面三万七千九百五十二方丈。四曰岳湖,计积湖面八千一百九十二方丈。五曰小南湖,计积湖面九千一百九十二方丈。除去孤山、白堤、苏堤、湖心亭、三潭印月、阮公墩占去外,通计积湖面五十四万三百八十九方丈,积亩九千零六亩有奇。又复计积截方,每方一里之中,计积三万二千四百方丈,计亩五百四十亩。由是全湖水陆,处处皆有丈尺可寻。以之考工,工无所遁;以之定界,界莫能侵矣。

光绪年间(1875—1908)又进行过一次实测,具体数字是:“周围二十一里,南北袤五里,东西广三里五分”。

民国间,根据1920年《全浙公报》的记载:“水利委员会奉令实测西湖,结果计全湖面积一万一千一百九十六亩(苏、白两堤占一千一百三十三亩;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占一百一十九亩),又周围线长二十三华里强,较旧志载里程约少六、七里。”即全湖面积为7.46平方公里,除去湖中三岛,水域面积6.63平方公里。

1927—1937年,杭州市政府实测西湖面积为九千二百余亩。

又解放前夕编撰的《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据当时水利委员会所测结果为:“西湖南北三公里,东西约二公里,环湖一周约二十三华里强。”

另外,1948年《民国杭州市新志稿》上的记载是:“西湖周围三十余里,面积约占十二平方里……东曰外湖,西曰里湖。里湖之北,以金沙堤分小部为岳湖,南以屿地分小部为小南湖;外湖之北,以白堤分小部为后湖。”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后,杭州市有关部门对西湖进行详细测量,浙江省测绘局杨彬镛据此作《西湖面积小考》记:“西湖环湖一周(长桥至花港观鱼间沿南山路,其余沿西湖水涯线)长十二点九六公里,面积约五点六平方公里。”

1984年《园林文物统计年鉴》:“西湖面积五点六八平方公里,其中,外湖四点四三平方公里,北里湖零点三五平方公里,岳湖零点零七平方公里,西里湖零点七四五平方公里,小南湖零点零八五平方公里。西湖周边长一五点二二五公里。”

1990年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编纂《西湖风景园林》:“现今的西湖南北长三点二公里,东西宽二点八公里,绕湖一周近十五公里,全湖面积五点六八平方公里。它三面环山,一面连城,白堤、苏堤把西湖分割为外湖、里湖、西里湖、岳湖和小南湖等五个湖面。”

至2001年,西湖西进工程实施前,据《杭州市志》记载,西湖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周长15公里,面积6.03平方公里。除去湖中小岛、长堤、孤丘,水域面积约5.66平方公里。2002—2003年,西湖西进工程向西延拓水面70公顷,重修了杨公堤,恢复了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金沙港等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