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一样的奋斗
315000000022

第22章 人在江湖走,练达人情才能做高手 (5)

还有一次,有人问他可曾读过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他回答:“英文本没读过。”旁人不禁肃然起敬。他这句百分之百的真话会让人产生两种误解:他读过这诗篇,他精通14世纪的意大利文;他是文学纯粹主义者,不屑读翻译本。真高明。

毫无疑问,这个人是个很会说话的高手,他正是利用了弹性语言的妙处为自己成功化解了对方的疑问。

在生活中还常常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正面回答别人的问题不行,反面回答对己也不利,不回答根本就做不到。面对这种让人颇伤脑筋的问题,最佳的办法便是采取迂回的战术,让语言保持适当的弹性,使别人的问题有如打在海绵上一样。这是一种高超的说话技巧,有心之人可以尝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如果吃得不卫生,便极可能生病,这叫做“病从口入”。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人如果说话不注意分寸,不懂技巧,便极有可能得罪别人而遭殃,这就叫做“祸从口出”。想要避免“祸从口出”并不难,关键还在于让语言保持一定的弹性。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百兽之王的狮子想吃其他兽类,但得有借口。于是张开大口让百兽闻自己的嘴巴是香还是臭。首先是狗熊,它闻后如实地说:“有股肉的腥臭味。”

狮子怒道:“你不尊重我,留你何用!”将它吃掉了。

第二天,轮到猴子来闻。鉴于头天狗熊的教训,它乖巧地说:“哟,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

狮子又怒道:“你溜须拍马,留你何用!”又将它吃掉了。

第三天,轮到兔子来闻。它知道,说臭要被吃掉,说香也要被吃掉,于是它凑到狮子嘴边,故意闻得十分认真,但却老不开口说话。

狮子急了,催它快说。

它便说道:“报告大王,我昨晚受了风寒,感冒鼻塞,闻了这么久,实在闻不出是臭还是香。等我好了,鼻子通了,再来闻吧。”狮子无奈,只好放了它。

兔子在这里巧妙地回避了狮子所提出的问题,而用“无可奉告”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种走“第三条”道路的方法,实在是它求得生存机会的唯一出路。

另外,当你想指出别人某些缺点的时候,最好也不要直接说出来,而要避开问题的关键,换一种方式来表达。

巧妙回避不宜直言的问题,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你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借助事实说话,也可以含糊其辞,在一些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时候,利用“模糊”语言让你的表意更有“弹性”。这样就会让别人的问题有如打在海绵上一样,瞬间失去冲击力。这种说话的技巧如若合理运用,便能化解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和尴尬,也能将即将到来的祸端化解于无形。

有所问,有所不问

与别人交往时,总离不开问。在这个过程中,要懂得把握好其中的度,做到有所问,有所不问。

有时候该问的,要明知故问,对方会认为你很关心他,所以对你很有好感。他可能会接着你的话题,滔滔不绝地说下去,并且有可能说得心花怒放。明知故问,就是明明知道也要问。比如,问对方最得意的事,问对方最想让大家知道的事,问对方不便说的事,只能借你的口说出的事。这样,你就可以赢得别人的好感,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使双方的心彼此更贴近。

但日常交际中,有些不该问的东西,即使你想问,也不要去问,诸如:“你今年多大啦?”“为什么还不结婚呀?”等等,这些话题,有时对方不便作答,自然而然会对你的问话很反感,会因此而讨厌你,对你敬而远之。

无事不问式的交际情境在生活中形式各异、变化无常,其中有同龄人的问话,有不同年龄人之间的问话,有较为熟悉的人之间的问话,还有结识不久的人之间的问话。

有些人是无事不问,他们最喜欢探问别人的私事及秘密新闻。有时为了增加他闲谈的资料,有时仅仅是为满足好奇心,即使与自己无关的事,仍然喜欢追问到底。如果是对方适当的关心,会令人觉得舒心,但若整天喋喋不休,则十分令人厌烦了。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往往具有不可估量的杀伤力。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而不结婚,似乎变成了“众矢之的”,经常有人关心,甚至“严重关切”。遇到认识的人时,总被问道:“你怎么还不结婚?”“什么时候请喝喜酒啊?”

没结婚,其实是个人的问题。但别人却表现出“极度关心”的样子,有的人还偷偷打听“他长得也不错,怎么还不结婚?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毛病?”这种问题伤及了他人的自尊,往往会被毫不客气地驳斥回来。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本能的维护自己内心秘密的情绪、遇到别人不得体的询问,就可能自然产生逆反心理,这就造成一种有时问者尚不经意,被问者常常不由心生厌烦,厌烦这种交际方法,甚至厌烦这个问话的局面。

无事不问会使自己变得浅薄庸俗,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朋友。与别人交谈时,有些话题是不宜问的。例如:

在与别人交际中,为了避免引起别人的不快,一定要避免提问对方的隐私。比如:

“哪年出生的?”

“你一个月挣多少钱?”

“你为什么还不结婚?”

“你是不是在外面有份兼职?”

打听这些个人隐私的问题惹人反感,甚至导致“战争”爆发。

在你打算问对方某个问题的时候,最好先在脑中过一遍,看这个问题是否会涉及对方的隐私,如果涉及了,要尽可能地避免,这样对方不仅会乐意接受你,还会因你在应酬中得体的问话与轻松的交谈而对你产生好印象,为继续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方不知道的问题不宜问。

如果你不能确定对方能否充分地回答你的问题,那么你还是不问为佳。如果你问一位医生:“去年发生在本市的肝炎病例有多少?”这个问题对方很可能就答不上来,因为一般的医生谁也不会去费神记这些数字。要是对方回答说“不清楚”,就不仅使答者失体面,问者自己也会感到没趣。

有些问题不宜刨根问底。

比方说,你问对方住在哪里,对方回答说“在北京城”或说“在香港”,那你就不宜问下去。如果对方高兴让你知道,他一定会主动地说出,而且还会说“欢迎光临”之类的话。否则,别人不想让你知道,你也就不必再问了。此外,在问其他类似问题时,也要注意掌握问话尺度,要适可而止。

不要问同行的营业情况。

同行相忌,这是一般人的心理,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往往人都不愿意把自己的营业情况或秘密告诉一个可能的竞争对手。即使你问到这方面的问题,也只能自讨没趣。

在人际交往中,不该问的想问也不要问。凡对方不愿意别人知道的事情都应避免问。要时刻记住一点,交往的目的是引起对方的兴趣,不是使任何一方感到没趣。

恭维也要讲究适度

这里所说的恭维不是“跟屁虫”的低劣伎俩,而是明智者的至高选择,“跟屁虫”也会赞美,也会附和,但与明智者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赞美艺术的超凡把握者并不是老用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溜须拍马来完成赞美的任务,而是以自己的行动来贯彻完成领导者的意志,维护领导的权威和威严,毫无疑问,领导中的聪明分子肯定最喜欢行动上的赞美,这样的下属也一定最受领导的欢迎和信任。

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在南方尚有更始帝部下的郾王尹尊等将领拒不投降的,这成为刘秀的一块心病,刘秀决心灭掉更始帝手下这些拒不投降的将领们,完成统一大业。当他把这个打算告诉群臣时,群臣皆赞美万岁爷英明,有雄才韬略。但当他召集众将商讨对策时,谁都不愿去,谁也拿不定主张。刘秀感到很失望。最后,他大怒道:“郾等势力最强大,宛居次之,何人能去征讨?”此时站在角落里的贾复上前应声道:“臣请为陛下讨伐郾王!”刘秀顿露笑容道:“有执金吾贾复进击郾王,朕何忧之有!”后来在论功行赏的时候,贾复依旧沉默如初,但刘秀却道:“贾复讨伐郾等人的功劳,朕自明之,理当重赏。”贾复不是一个善于溜须的人,但以无言胜有声的形势,最彻底的行动贯彻执行了刘秀的旨意,这无疑是对刘秀决策正确性的验证,证明了它的正确可行性,这就是刘秀最大的支持和心照不宣的赞美。那些只会口头上附和的人,当然相形见绌,高下之情形显而易见。

在人的习惯思维里恭维就是吹牛拍马,是君子所不齿的,其实,恭维并不等于“吹牛皮”、“拍马屁”。它是一门微妙的艺术,是下属获得老板信任的主要方法之一。

老板是自己通往目的地的最佳交通工具。为了得到老板的青睐和帮助,稍微献献殷勤、溜须拍马一下是必要的,但应学会掌握尺度,恭维要真诚,这样才能被老板高兴地接受。

以真实作为根据,在实话实说的基础上进行不卑不亢的称赞,这才是恭维老板的最佳方式,也更容易让老板带着欣赏你的态度去接受你的恭维。

什么东西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恭维也不会例外。

恭维老板的时候,如果恭维的内容与事实不符,过于夸张,都会让老板听起来肉麻,让其他人听起来反胃。实践证明,这样的恭维很不足取。

恭维老板要注意掌握火候,要尽量做到恰到好处。专家认为:恰到好处的恭维具有“魔术般的力量”,是创造奇迹的良方。

恰到好处的恭维让人心旷神怡。作为老板,下属适当的恭维就如同兴奋剂,让他既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又有成就被肯定的自豪感。

下属通过恭维的确可以得到老板对自己的好感,但是如果为了得到老板的好感而不失时机的表达自己的恭维,或者因为自己实在不知道怎样恭维,该恭维什么,干脆把别人恭维老板的话转为自己的话陈述出来,这样的恭维其实是一种最低层次的、狭隘的、不高明的做法,我们不提倡这种恭维。

高帽子的妙用随处可见,但用错了却也让你犯画蛇添足的笑话。

有个公司的老总在抓好公司业务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撰写了一本《经商之道》的书稿,下属这样称赞道:“你在企业工作真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如果你专门研究经营管理,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商务管理的专家,会有更加突出的成果问世。”

老总听完下属的一席话,不满地说:“你的意思是说我不适合做公司的老板,只有另谋他职了。”见老总产生了误解,本来想给总经理“戴高帽”的下属吓得冒虚汗,连忙解释说:“不,不,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

还是秘书过来替下属打了个圆场,说道:“部门经理的意思是说您是多才多艺的人,不仅本职工作抓得好,其他方面也非常出色。”

可见,同是称赞一个人,称赞一件事,不同的表达方法,其效果悬殊就这么大!

恭维赞扬不等于奉承,欣赏不等于谄媚。赞扬与欣赏领导的某个特点,意味着肯定这个特点。

适当对领导恭维,不仅能博得领导的欢心,还会营造更好的工作范围,让你轻松地干好每件事。

学会借用对手的力量

在与对手合作的过程中,有的对手成了你的朋友,也有的对手变得更加敌对,但只要能够做成事情,使你获得利益,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要突破条条框框,一味依靠朋友可能一无所获,如果还要排斥从对手那里吸取经验,那你什么事都做不成,什么成绩都没有,什么利益都没有。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如果借用对手的力量并不妨碍你的利益,而且还能给你创造更多的利益,你为什么一定要对对手的一切都特别排斥呢?

在亚热带,有一个由三种动物组成的非常有意思的生物链:毒蛇、青蛙和蜈蚣。毒蛇的主要食物是青蛙,青蛙却以有毒的蜈蚣为美食,在青蛙面前是弱者的蜈蚣却能够使比自己体形大得多的毒蛇毙命,一般的毒蛇对都无可奈何,三者间两两都是水火不相容的。有趣的是冬季里,捕蛇者却在同一洞穴中发现三个冤家相安无事地同居一室,和平相处地生活。

它们经过世代的自然选择,不仅形成了捕食弱者的本领,也学会了利用自己的克星保护自己的本领:如果毒蛇吃掉青蛙,自己就被蜈蚣所杀;而蜈蚣杀死毒蛇,自己就会被青蛙吃掉;青蛙吃掉蜈蚣,自己就成为毒蛇的盘中餐。这样一来,为了生存,青蛙不吃蜈蚣,以便让蜈蚣帮助自己抵御毒蛇;毒蛇不吃青蛙,以便让青蛙帮助自己抵御蜈蚣,蜈蚣不杀死毒蛇,以便让毒蛇帮助自己抵御青蛙。三者相克又相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平衡局面。

这个平衡格局有个朴素的道理:有时敌人、对手的存在,往往比消灭他们更有利,能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以敌制乱,用敌于我。利用对手才能达到让自己更好地生存的目的。

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对手,在利用对手的过程中获得已有的利益,这比敌意十足的对抗更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