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军陆战队:两栖动物(探究式科普丛书)
3155700000007

第7章 鱼的先祖——两栖动物探索篇(3)

锯腿小树蛙在我国的分布地区是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生活在海拔800~1500米的山区灌木丛中的树叶上或者草丛中。以捕捉林间的虫害为食物,雄蛙的体长在32毫米左右。

锯腿小树蛙身体小,头长和宽几乎相等,舌头小,呈椭圆形,皮肤粗糙。身体的背面有大小不同的痣粒或疣粒;在平常情况下,身体背面是棕褐色或者橄榄褐色,侧面为绿色,有黑褐色的斑纹,腹面灰白色,四肢的背面有黑褐色的横纹,两眼之间也有一道深色横纹。蝌蚪体背灰棕色,腹面灰色。

41.在湖广一枝独秀——金秀小树蛙

金秀小树蛙在我国的分布地区是湖南、广西一带,生活在海拔1300米茂密的树林间。雄蛙的体长要小于雌蛙的体长,雌蛙的体长在30毫米左右。体型很小的金秀小树蛙,却很粗壮,头的宽度和长度几乎相等。舌头较大,后端缺刻深,没有犁骨齿。皮肤粗糙,全身各部分几乎都分布不均匀的疣粒,背面的颜色是棕褐色,肛部有矩形黑棕色大斑,腹面浅灰棕色。

42.香蕉叶子上的小使者

侧条跳树蛙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我国的分布地区是广西、西藏、福建、海南、云南等地。栖息于海拔1300米左右的水塘附近的芭蕉叶、香蕉叶等树叶上。

侧条跳树蛙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尖,鼻孔略近吻端,舌头很大,后端缺刻深,眼间距大于鼻间距,鼓膜紧接眼后,不甚显着,但轮廓清晰;没有犁骨齿;背部颜色由深绿到浅黄,满布均匀的棕色小细点;体侧有一浅黄色纵纹,上面有极稀疏的细点;自吻端沿吻棱至浅黄线下方为深棕色纵纹;颌线及体侧亮黄色;腹面白色。

雄蛙的体长不及雌蛙,雄蛙的体长在23毫米左右,雌蛙的体长在25.7毫米左右。它们的鸣叫声相当的尖锐而且高亢,短促,每年的7月是其繁殖季节,这个时候,它们把卵产在芭蕉叶上,卵的直径大约1.5毫米。

43.绿叶丛中一点黑——黑带蛙

黑带蛙最显着的外形特征是身体侧面自吻端至跨部有一条黑色宽带纹,黑带蛙分布在泰国、越南、缅甸等地,在我国分布于云南一带,生活在西双版纳丘陵地区的小溪岸边、枯枝烂树叶下或草丛中。

一般情况下,背面为红棕色或灰棕色,有小黑点分布背上;上颌缘色浅;由吻端或鼻孔处始,经上眼睑外缘、鼓膜上方、沿背侧褶至胯部有一条黑色带,不间断地向后延伸;身体的侧面为浅灰棕色,上面布满黑色花斑;四肢背面的颜色与背部的颜色相同,但是相对来说很浅,也有黑横纹;股外侧布满了黑色云斑;腹部的颜色要比背部的颜色深,在咽喉部、胸部有黑灰色大斑点。蝌蚪身体宽度大于身体高度;吻端圆,眼位于头背侧,出水孔位于左侧。

它们身体稍微呈扁平,雄蛙体长42毫米左右,要比雌蛙略短,雌蛙体长47毫米左右。蝌蚪体全长43毫米左右,尾长25.5毫米左右,后肢芽4.6毫米左右。它们的头长大于头宽,鼻孔位吻眼之间;眼睛之间的间距要小于眼和鼻之间的间距;鼓膜明显,要小于眼睛,犁骨齿短,位内鼻孔中间后方。指较细长,皮肤较光滑,背部有许多细痣粒和少数小疣,体侧疣大且较多。

另外,它们的卵成片状,可黏在水草上。

44.会变色的两栖动物

昭觉林蛙分布在我国的山西、江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栖息于海拔1150~3340米的山岭地带近水域等地。体型中等大小,雄蛙的体长为56毫米左右,稍微小于雌蛙的体长,雌蛙为59毫米左右。

蝌蚪体全长在52毫米左右,头体长为18毫米左右,尾长约34毫米,后肢芽18毫米。每年的3~8月是它们的繁殖季节,卵径1.7~1.9毫米。

在生活中,它们身体的颜色会有变异,背面一般是黄棕色或是棕色或为深棕色,偶尔布满一些橘红小点;两侧褶间有不规则斑纹;两眼间有横纹;体侧为蓝灰色,疣粒上布满黑色不规则的小斑点;腹面为乳白色或乳黄色,靠近胯部的地方为橘红或橘黄色。

昭觉林蛙的头长要大于头宽;颊区下凹,颊面向外倾斜;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鼓膜大,差不多为眼径的2/3;犁骨齿团呈椭圆形,位于鼻孔内后方;舌是梨形,后端缺刻深,皮肤平滑。

45.表里不一的家伙——双团棘胸蛙

胸部有成片的黑色角质刺,成左右两团的蛙叫双团棘胸蛙。

双团棘胸蛙分布在我国的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它们的成体生活在海拔1500~2400米的山溪或隐蔽的水沟内;而蝌蚪则生活在山溪中。它们的体型很大,雌蛙在95毫米左右,雄蛙一般在98毫米左右。

双团棘胸蛙的头扁平,鼻孔的位置和眼睛比较近,鼓膜不清晰,舌头为卵圆形,前肢短,前臂和指长不到体长的一半。雄蛙的前臂比较粗壮,最宽可达到27毫米。它们皮肤粗糙,身上有圆形疣并以纵行排列,中间还有小黑刺,头、体、四肢等部位还有一些分散的黑刺疣。

其身体的颜色随着环境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为深灰棕色或黄棕色;腹面是灰白色或浅黄色,散有灰色斑,咽喉部及股部更为明显。其卵成串,卵径4毫米左右。卵产于水淹没的石下,粘连成串,一端附于水的石块上,另一端悬于水中。由于其肉质鲜美,目前有许多人工养殖基地。

46.背负着“臭”字闯天下的无指盘臭蛙

无指盘臭蛙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一般栖息在云南海拔720~3200米的小溪之中,小溪旁边一般有草丛。白天它们躲藏在石头缝隙或者草丛当中,有的待在小溪的岸边。若受到惊吓,马上回到水中或者躲藏在洞穴之中。

无指盘臭蛙头顶扁平,头的长宽几乎相等;鼻子和眼睛之间的间距很大,鼻孔位于吻眼之间或近眼;鼓膜较大;前肢粗壮,前臂和手不到头体的一半;身体背面皮肤光滑,有凹凸不平的细颗粒成网状,有的是扁平疣粒;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比如是头侧、体侧等部位,有疣粒分布;雄蛙的疣上有成丛的小白刺;雌蛙的刺少,相对来说比较光滑;其身体颜色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为浅棕色,背面有暗绿色网状斑纹,或“之”字花斑。

腹面颜色浅黄、灰黄色或灰褐色;四肢腹面有灰褐色斑。

一般来说,它们的体型较大,雌蛙的体长要大于雄蛙的体长。

产卵的地方一般在静水塘内,卵黏在塘的壁上,卵成块状,卵被胶囊包裹,雌雄蛙在卵堆附近活动。

47.云南臭蛙真的臭吗

云南臭蛙分布在越南、缅甸一带,在我国分布于海南、云南、广西、贵州一带。生活在海拔200~2060米的森林地带或者是比较阴暗潮湿的溪流边。

云南臭蛙的头扁平,头的长度要大于头的宽度;吻棱较明显,颊部略向外倾斜,颊面凹入;鼓膜显着,约为眼径的40%~50%;鼻间距大于眼间距,鼻孔位于吻眼之间或略近眼;舌后端缺刻深。

前肢强壮,指长,指端扩大称为吸盘。

身体背面皮肤粗糙,布满凹凸不平的细颗粒或疣粒。其身体的颜色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为暗绿色,夹杂着黑褐色或一些斑点,也有的会连成不规则的网状斑纹,腹面是灰黄色,股腹面有大斑点;股后下方及肛两侧以及跗足背面为橙黄色,掌跖面紫灰色。

它们属于一种大型的蛙类,雌蛙的体长在100毫米左右,雄蛙的体长要小于雌蛙的体长,一般在74毫米左右。喜欢栖息在溪流旁边、长有绿色苔藓等植物的岩石上或者蹲在灌木丛中的石块、草地上,在受到惊吓等突发情况下,马上会跳进溪水当中,或者藏在石缝当中。

“臭蛙”只是当地人对它们的一个称呼,它们其实并不臭。

48.红绿相间,想不起眼都不容易——绿点湍蛙

绿点湍蛙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地区,生活在海拔400~2340米的热带、亚热带山区。喜欢附在小瀑布旁边的石头上。

绿点湍蛙体型大,头宽,颊面内陷,眼间距小于上眼睑宽;鼓膜小但很明显;舌头大,呈长圆形,后端深缺。通身背面皮肤光滑,无背侧褶,褶明显,眼下、鼓膜下方及口角有疣粒,腹面及股后疣粒较多。体背、四肢背面是红褐色,上有绿色圆点,四肢背面有绿色横斑;腹面及四肢腹面是灰褐色。

49.山溪中的潜伏者——棕点湍蛙

棕点湍蛙在我国的分布地是四川,喜欢生活在2100~3200米的山溪内。每年的5月份是它们繁殖的最佳时期,卵为团状,卵径4毫米。

棕点湍蛙体型一般,不算大也不算小,雌蛙的体长为74毫米左右,雄蛙的体长稍微小于雌蛙长。头的长、宽几乎相等,鼓膜很小不显着,鼻孔位于吻眼之间;没有犁骨齿;趾间全蹼;皮肤比较光滑,身体的颜色一般为深绿色,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棕色斑点,斑点的周围镶有浅绿色的细边;体侧有不规则棕红色小斑点;四肢有棕色横纹;腹面灰黄色。

50.小不点的华西雨蛙

华西雨蛙在我国有两个亚种,分布在四川、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属于一种小型的蛙类,雄蛙的体长只有28.0~36.0毫米,雌性体长34.5~40.0毫米。生活在海拔750~2470米的静水水域或稻田附近的草丛甚至树叶上。

它们的头较宽,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或上眼睑之宽;鼓膜很圆,舌较圆而厚;后端微有缺刻,犁骨齿两小团。

前肢细长,指端有吸盘及横沟。

每年的5~6月份是它们的繁殖季节,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见到雌雄抱对。差不多在雨季来临时,它们的繁殖达到最佳状态。卵产于离水源较近的地方,比如水塘、水田、水池之中。选择冬眠的场所一般是在水域或泥土穴内。

生活中的华西雨蛙,背部的颜色一般为绿色或者暗绿色,并有紫灰色略带金黄的线纹贯穿全身,体侧、股侧后方及胫跗内侧有极为醒目的黑色斑点;胯部线为橘黄色;腕,掌、指、胫、足各部的外侧均为金黄色或紫灰色;腹面乳白色;雄性咽部灰黑,雌蛙是金黄色,头侧线纹为棕色;手足等部分为浅棕灰色,前臂及胫外侧有白色纹线。

51.哀牢蟾蜍,你知道吗

哀牢蟾蜍生长在我国的云南一带,具体的地方,目前只发现一个——云南双柏丘家坝的海拔2550米的竹林及2600米的水沟。

哀牢蟾蜍腹面呈现浅黄色,雌性喉部色浅,雄性多少稍带雾状暗斑,其余胸腹和四肢腹面有暗色斑纹约占1/3。指趾端颜色很浅,掌突和跖突也是。浸液标本背面颜色变暗,腹面浅黄白。头宽,吻端钝圆,鼻孔高,位近吻端;头顶平坦;眼间距大于鼻间距;没有鼓膜,没有耳柱骨和咽鼓管;没有犁骨齿;舌头窄长,后端较宽圆。

四肢细弱,指细长。身体的背面密布疣粒,其间散布小瘰粒。一般情况下,它们的身体一直为黄绿色,耳后腺侧下有不太明显的暗色斑纹2~3个或连成细线状。颌缘有不明显的暗色斑纹。

哀牢蟾蜍体型适中,雌蛙的体长要大于雄蛙的体长,雌性体长在52~55毫米,而雄蛙的体长在40毫米左右。以吞吃各种昆虫来充饥。

目前,对于它们具体的产卵季节尚不明确,据推测,产卵季节在每年8月中下旬。

52.从沼泽地发出的“咯——”的叫声,是求救信号吗

贡山猫眼蟾在我国分布的地方只有云南一带,生活在海拔2500~3000米的沼泽地。由于它们分布的地域很窄,导致了其数量极少,我们应该加大对它们的保护力度。

贡山猫眼蟾的体型适中,雄蟾体长47~57毫米,雌蟾49~60毫米。

但是很肥硕,头宽,吻钝圆,吻棱显着,瞳孔纵置,没有鼓膜,没有犁骨齿,舌头厚而圆。

趾间无蹼。背部粗糙,分散布满很多的圆疣。下颌地方有黑刺。

一般情况下,背部颜色为清灰色,有3条褐色纵纹;腹面浅灰色,有云状深色斑。

贡山猫眼蟾在每年的6月份进行繁殖,鸣叫声为“咯——”,单一而低沉,并不是求救信号,而是借此声音吸引异性的注意。

53.“∨”形图案带来怎样的秘密

峨眉角蟾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一带,栖息在滇中及海拔1650~2400米的亚热带绿阔叶林中小山溪旁,环境闭塞而潮湿。不过,这正是它们所喜欢的地域。

峨眉角蟾头宽大于头长;吻棱显着;颊部内斜至颌缘;鼻孔位于吻棱下方,距眼近,距吻端远;眼睛的直径要短于吻长;鼓膜表层的皮肤上,有很多的小疣分布,可看见其圆形轮廓,颗褶细,后端膨大,鼓膜上方弯曲成角;犁骨棱细长,末端有粗齿3~5粒;舌宽,牙齿无缺刻。前肢健壮,指有些扁平;身体背部的皮肤比较光滑,但有一个由角质颗粒组成的“∨”形图案,其实这三合一的“∨”形图案并没有什么秘密,只是在辨认它们的时候比较好区分;背部及头侧散布有角质颗粒。体型中等大小,雄蟾体长48~57毫米,雌蟾55~67毫米。繁殖季节在每年的5月份。

54.浑身花纹的白颌大角蟾

白颌大角蟾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等地,生活在海拔1400~2100米的中山阔叶林山溪中。

它们通体背面皮肤光滑,有极小的痣粒分布其中,痣粒顶部有白色或黑色角质颗粒;背部的痣纹是棕色;体侧腺疣多为鲜黄色,或前缘或后缘为棕黑色;肛下至股外侧下半部、胫外侧多呈云状斑纹,斑纹边缘界限清晰;附足底部为棕黑色。下颌缘有许多以浅色为核心、以灰黑色镶边的斑纹;咽喉部位、胸部、腹前部散布灰黑色斑纹;后腹部、股腹面是肉红色,或是浅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