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亚洲:沙特阿拉伯(世界我知道)
3156800000005

第5章 战争成就的王国(2)

此后穆罕默德开始秘密地集结军队,向麦加展开新一轮攻势。但这次,双方并没有开火,麦加首领自愿投降。穆罕默德大赦,也没强迫麦加人加入伊斯兰教,但多数人还是自愿皈依。之后他开始建立福利设施,收取税收,并将它们分给穷人,签署了众多协议,建造了许多清真寺和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对其他宗教宽容的宗教文化。

从麦加创教开始,到麦地那建立宗教政权,穆罕默德一直致力于伊斯兰教义的创建工作。他从倡行、维护独尊安拉真主的一神教出发,借助犹太、基督教的某些观念,对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种种社会问题予以解答,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教义体系。

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逝世。作为一名伟大的社会改革家和宗教家,穆罕默德带领群众顺应时势,以宗教革命的形式,推动阿拉伯社会的变革以及创建一个统一的国家,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坚强的民族统一体,并以宗教信仰为手段,成功地将阿拉伯人由被征服者转变成征服者,成功地完成了“真神安拉”交给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二节阿拉伯半岛的“圣战”

公元六七世纪,阿拉伯半岛正处在社会激烈动荡和变革时期,奴隶主和奴隶之间、各氏族部落之间、民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特别是拜占庭、波斯和阿比西尼亚等帝国长达几个世纪的侵略战争,给阿拉伯半岛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分裂的阿拉伯半岛统一起来,才能抵御外族入侵,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伊斯兰教的产生,点燃了旨在统一阿拉伯半岛的第一场“圣战”。7世纪之后,随着伊斯兰教的创立,强盛的阿拉伯帝国骤然崛起,充满活力的阿拉伯民族基本形成,辉煌灿烂的阿拉伯文明诞生了。

1.游牧部落的集结

根据伊斯兰传统,麦加的历史可追溯到易卜拉欣即亚伯拉罕时代。

公元5世纪时期,古来氏族控制了麦加,成为杰出的商贾。6世纪时,他们也加入了利润甚丰的香料贸易,因当时世界部分地区卷入了战争,使贸易路线从危险的海域转移到相对安全的陆路。拜占廷帝国本来控制着红海,海盗却越来越猖獗。另外一条较旧的路线是从波斯湾经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但途经的商人遭萨珊王朝大肆剥削,又被拉赫姆人与伽珊人阻断路线,并受罗马和萨珊两国交战的干扰。麦加显赫的商业地位使得它超越了佩特拉和巴尔米拉。

6世纪中期,北阿拉伯有三个主要的群落,与濒临红海的西南海岸连成一气,是红海与东方大沙漠之间的可居地。这个区域就是有名的希贾兹地区,三个群落都紧挨着绿洲,水源没有问题。

麦地那以南约400千米处是塔伊夫,是个山城。塔伊夫的西北边就是麦加。虽然麦加周边都是不毛之地,不过麦加仍然是三个群落之中最富有且最重要的。

伊斯兰历史表明,麦加因渗渗泉而拥有丰富的水源。渗渗泉的位置就是阿拉伯最神圣的圣地克尔白,也是主要的骆驼商队的汇集路线。

事实上,渗渗泉的水源对当地人来说已经很不足了,而克尔白只不过是半岛上众多的多神教神庙的其中一座而已。

另外,对骆驼商队而言,如果他们只从麦加到叙利亚而不往返,那么这样的单程路线使得麦加成为贸易的终点站。

直到7世纪,麦加最重要的神只是胡巴勒,古来氏族把其偶像放置其中。麦加在托勒密的着作里以“马可拉巴”之名着称。

阿拉伯半岛上的严酷环境经常造成部落间的冲突,但是每年他们都会停战一段时间,并前往麦加朝觐。这趟旅程有其宗教理由,即向克尔白致敬,并饮用渗渗泉的泉水。

然而,此时也是一年一度仲裁纷争的时刻,债务获得解决,人们于麦加市集进行交易。各部落因这些一年一度的盛事而产生共同的信念,使麦加在半岛上的地位极其重要。

各部落联盟和商贾们进行贸易,当地的游牧部落则带来皮革、牲畜与当地山区开采的金属。因此骆驼商队能够在麦加满载而归,并前往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城市进行交易。伊斯兰传统宣称从各大洲来的货物也流通到麦加。

北非与远东地区应流通香料、皮革、药品、衣服和奴隶至叙利亚;麦加则大赚一笔,并买进武器、谷物和酒,流通到阿拉伯各地。麦加人同拜占庭人和贝都因人签订合约,协调出商队的安全路线。安全路线也包含了水源和牧草的权利。这些额外的服务增强了麦加的政经势力,成为各贸易部落所组成的松散联盟的盟主。而麦加却是6世纪晚期阿拉伯地区首要的政治、经济枢纽。

2.倭马亚王朝,横跨三洲的帝国

穆罕默德在生前没有指定合法继承人,所以在其“升天”后,穆斯林内部为争夺先知继承人展开了一场斗争。最后经各部协商认定为先知穆罕默德生前挚友、最早的信徒和岳父阿布·伯克尔担任在世间的先知代表,改号为“哈里发”。之后又有欧麦尔、奥斯曼、阿里依序担任哈里发。历史上把这四位哈里发统治时期称之为神权共和时代。

各届哈里发在任时,他们利用手中的特权,利用北方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长期处于征战的有利时期,指挥以贝都因骑士为主的穆斯林武装,挥舞着“圣战”大旗,进行大规模的武力扩张。

首先打败拜占庭,攻占大马士革与耶路撒冷地区。继而分兵东西两路,对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展开全面进攻。

东线接连攻破波斯军队防线,占领了伊拉克与伊朗大部地区。西线连败拜占廷,占领巴勒斯坦与埃及。

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在位时,扩张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势不可挡。

东线阿拉伯军队乘胜追击战败的萨珊波斯王室,进军呼罗珊。

公元651年,哈里发彻底灭亡萨珊王朝,并夺得呼罗珊、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地。西线大军攻入利比亚。正当对外扩张战争捷报频传之际,阿拉伯人内部发生分裂。

以先知的堂弟、女婿阿里为首的哈希姆家族,对出身于倭马亚家族的奥斯曼出任哈里发的合法性质疑,并且组建起什叶派,和奥斯曼所奉行的逊尼派相对立。穆斯林内部的哄争由此开端。

656年,奥斯曼被刺身亡,阿里继任哈里发。但以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为首的倭马亚家族拒不承认阿里政权。双方数次火拼,未分胜负,僵持不下。不久,什叶派内部又出现分裂,部分对阿里不满的下层穆斯林组建军事民主派,即哈瓦立及派。661年,哈瓦立及派刺杀阿里,神权共和时代从此结束。

穆阿维叶以大马士革为都,建立了哈里发政权。此后哈里发皆由倭马亚家族成员世袭担任,史称为倭马亚王朝,因其崇尚白色,所以中国史籍称其为“白衣大食”。阿拉伯社会进入帝国时代。

倭马亚王朝时代是阿拉伯人军事扩张的第二个高峰期。在东方战线,阿拉伯军队侵入中亚,占领喀布尔、布哈拉、撒马尔罕和花刺子模等广大地区,直到帕米尔高原,并和中国唐朝相对峙。

在北方战线,阿拉伯军队曾三次发兵,围攻拜占廷国都君士坦丁堡。

西方战线进展最为猛烈,不仅占领从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到摩洛哥的马格里布地区,还以皈依伊斯兰教的北非土着柏柏尔人为主力,跨过直布罗陀海峡,攻入西南欧的西班牙半岛。在歼灭西哥特王国后,翻越比利牛斯山脉,攻入西欧法兰克王国。

从632年穆罕默德逝世至732年普瓦提埃战役的100年间,阿拉伯由一个落后的游牧部落组成的小邦,一跃扩展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它的疆域分别和大唐帝国、拜占廷帝国和查理曼帝国为邻,并世称雄。其扩张速度之快,疆域之广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充分显示出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的强大冲击力。

3.阿拔斯王朝,帝国的黄金时代

公元747年,艾卜·阿拔斯领导呼罗珊人民举行起义,吹响了埋葬倭马亚王朝的号角。什叶派、阿拔斯派及呼罗珊义军联合,共同和帝国军队作战,经5年血战,终于在752年推翻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

阿拔斯王朝的建立标志着阿拉伯帝国进入一个全新时代。艾布·阿拔斯,作为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位统治者,其自称“赛法哈”,意思是仁慈者、慷慨者。他逝世后将统治之位传给弟弟曼苏尔。曼苏尔在位22年,是阿拔斯王朝的真正奠基人。

曼苏尔建立了横跨底格里斯河两岸的新都巴格达。巴格达在穆斯林语言中意思是“真主的花园”。此城宏伟壮观,人口众多,商贸繁盛,是和当时的长安、君士坦丁堡齐名的世界性大都市。由于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所以中国史籍称其为“黑衣大食”。中国史书根据其旗帜、服饰的颜色,习惯上分别称阿拔斯王朝、后倭马亚王朝和法蒂玛王朝为“黑衣大食”、“白衣大食”和“绿衣大食”。

随着新王朝的建立,阿拉伯帝国的社会面貌也在发生相应变化。在这一时期,帝国已基本完成阿拉伯化或伊斯兰化的进程。阿拉伯血统已不再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

公元751年,阿拉伯帝国军队在中亚怛罗斯的战役中,击败中国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军队,从而控制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

此时,阿拉伯帝国的君主专制统治空前膨胀。自大的哈里发不仅宣称自己是先知派遣的使者,还称自己是人世间安拉真主的代表,是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哈里发统治者凭借着强大的官僚机构,对广袤疆域内的部族人民进行封建统治。

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帝国仿效波斯王朝的旧封建体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封建政策,继而进一步强化统治者的权力。

为仿效波斯王朝的统治,阿拔斯王朝将前朝原有的五大行政区,细分为24个行省。将原来属于地方行政部门的司法系统也逐渐分离出来,形成由中央集权大法官到地方各省法官组成的独立系统,以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阿拔斯王朝政权的基础当属军队,军队是其政权稳固的有力支柱。

但和前朝的军事体制相比,有较大不同。传统的部落兵制,经过严格的训练逐渐被领受军饷的正规军所取代。其核心是由波斯呼罗珊人组成的近卫军,内分为骑兵、步兵和弓奇兵等兵种。后来,近卫军主要是由突厥奴隶组成。

在农业方面重视兴修水利,使肥沃的新月地带、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等地区的农业得到恢复与发展。丰富的资源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经济方面,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布亚、非、欧三大洲。巴格达成为着名的世界商业与贸易中心之一。

农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阿拉伯地区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繁荣。在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伊斯兰教已经成为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及北非等地大部分居民共同信仰的宗教。

在起初的100年间,阿拔斯王朝帝国的对外扩张已达到极致状态,国内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农商发展,文化昌明,声威远播,是帝国国势极盛的黄金时代。

但自9世纪中叶开始,阿拔斯王朝实际上已处于分裂之中,许多地区只是在名义上服从巴格达哈里发的领导。各地割据势力建立的小王朝之间相互混战,骤兴骤亡,100年来阿拔斯王朝在经济、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被破坏无余。

4.帝国的“政教合一”

100年来的征战扩张,使阿拉伯帝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社会趋于多样化。由于接收旧的封建体制,在社会权利等级上存在较大差距。帝国内部可分为享有特权的阿拉伯人、平民等级、未改宗教的异教徒、奴隶阶层四个等级。

享有特权的阿拉伯人,又可分为两个等级。上层是由先知家族、历代哈里发家族、重要的迁士和辅士家族以及各地总督等组成。他们的政治地位比较高,经济基础雄厚,拥有大片田产及财富,并有大量的奴仆跟随。下层为普通的阿拉伯武士,他们是维持帝国统治最有力的社会力量。他们多以战争为业,名列军册,凭借军功分享战利品为生,多携妻带子居住在各地的军营大寨之中。

对于麦瓦利平民等级,也就是非阿拉伯血统但皈依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他们多是叙利亚人与伊朗人,都有着高深的文化,掌握着一定的生产技能,在社会生活生产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虽然按照伊斯兰教原理,凡是皈依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均享有平等的地位,但是实际上麦瓦利人享有的社会待遇远低于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为此其对等级的不满情绪逐渐高涨。

帝国境内未改宗教的异教徒亦被称为迪米阶层。人口众多,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及帝国政府的剥削对象。异教徒除了承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之外,还遭到穆斯林宗教的排挤、阿拉伯社会的歧视。

至于奴隶阶层,是一个连做人最起码的资格都不具备的社会最底层人民。在阿拉伯的原始社会便存在大量奴隶。之后在长期的扩张征战中掳获的战俘,又源源不断地为其增添新的成员。

即使扩张战争停息后,贩卖奴隶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奴隶贸易是当时一项获利丰厚的商业行当。阿拉伯的奴隶大多不直接从事生产,主要是在哈里发宫廷和贵族豪门的府邪中充当仆役、侍从、姬妾妃嫔、娈童歌女等,从而成为劳动者的负担和社会的赘疣。也有一些国有奴隶在官吏的严格管束下从事农业生产。

阿拉伯帝国统治者的骄横使众多的被征服民族的怨恨不断增加。什叶派和逊尼派及其他派别的宗教斗争愈演愈烈,并逐渐和阶级、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继而演变成民族矛盾的结合体。底层人民为反对剥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起义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