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潮起潮落
3157100000026

第26章 李登辉渐露“台独”真面目(4)

“那中共不上路怎么办?”这位心腹问。

李登辉泰然自若地说:“那就拖,反正国际上暗里支持我们的大国还是不少的。这叫‘以拖待变’”。

听到这位话,这位心腹想:“万一中共领导人等不及了,或者上来一个‘急性子’的领导人,这岂不是‘以拖待死’吗?”

不过,这位心腹看到老朋友心情很好,没敢再追问下去,以免扫李登辉的兴。

从“国统纲领”到“说明书”,李登辉主导的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这是李登辉主导的台湾当局在高喊“一个中国”的口号,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台湾引向“独立”的总纲领,可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岛内舆论对此也议论纷纷。

《自立早报》发表社论称,“说明书”以“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作为“两岸定位的架构”,“一方面缺乏理念的一致性,一方面也包含明显的自我矛盾”:当面对中共政权时,只标榜“一个中国”而绝口不提“两个中国”,而当面对国际社会时,则又“将两岸定位为两个国家及两个国际法人”,如此相互矛盾、心口不一说法,“非但唬不了对岸的中共当局,即使在任何稍具法政常识的人民面前也无法言之成理”。《世界论坛报》更一针见血地指出:“从两岸关系白皮书看,当局所盼望的,并不是‘统一’,而是‘分裂’。‘白皮书’是在不断强调‘分裂、分治’的事实,所谓‘统一’,只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梦想与梦境”。

“说明书”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动向,那就是首次不隐讳地将“台独”主张合理化、合法化,称台湾已是“民主社会,言论思想完全自由”,“统合思想与分离主义”这“两股趋势为台湾人民接受程度”已非台当局所能控制,而“将取决于两岸关系的发展”。

更有甚者,“说明书”还称,“民主势力将成为政府制订大陆政策的主要参考指标”。

这就等于喊出了通过“全民公决”,实现“台湾独立”的口号。台《联合报》对此评论说,“台独”在国民党大陆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从破坏性的负面角色,逐步变为选择性的正面筹码”。

李登辉怎样把台湾引向“独立”

总结起来看,李登辉当时的“台独”战略就是:第一步,控制台湾内部,树立自己的至高无上地位。这一步已经实现。第二步:重新定位两岸关系,即“对等政治实体”掩盖下的“两个中国”;在国际上,以“扩大国际生存空间”为掩护,争取国际社会对台湾的实际承认。当时,这一步正在做。第三步,修改“宪法”,使“全民公决台湾前途”合法化。到陈水扁执政时,这一步已经走到“公投立法”这个关键性节点。第四步,通过“全民公决”,实现“台湾独立”。这是“台独”分子一直梦寐以求的目标。

李登辉执政以来,在中国统一的问题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善于披上种种伪装,误导台湾民众,欺骗舆论,以售其奸。想到陈水扁和民进党台上八年言而无信的伎俩和善变的本性,可见“台独”当权者的嘴脸是何其相似乃尔!

“民意”是李登辉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他张口一个“民意”,闭口一个“民意”,把自己突显成一个为民请命的人。他实行各种足以惑众的手法,将一己的权欲和政治图谋统统冠以“民意”的光环。

实际上,是李登辉假借“民意”,实现了他个人的权欲梦。李登辉以“宪政改革”为手段,使国民党台湾化。他排除异己,扶植党羽,安插亲信,集党、军、民、特、财权于一身。

李登辉不仅假“民意”攫取权力,还用“民意”的招牌,实现分裂中国的图谋。

李登辉曾经说过,最令他耿耿于怀的,莫过于“民众对尚未成功的心愿,期待殷切”。李登辉坦言,这个“民愿”就是“中华民国未能获得国际社会应有的外交承认”。

中国中央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和国家统一的立场,反对李登辉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的行径。他不能到联合国,也不能到与中国建交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去推行自己的政治阴谋。由于李登辉分裂活动难以实现,他便盗用“民意”,挑动民怨,与中央人民政府为敌。他要“尽全力向不可能的事物挑战”,用台湾同胞的民脂民膏为他提供分裂祖国的买路钱!

“主权在民”也是李登辉实现其政治图谋的一张“民意牌”。李登辉的“主权在民”,仅仅局限于台湾少数支持“台独”之民,并非是他刻意强调的“台彭金马二千三百万同胞”。“主权在民”是李登辉为推动“公民投票法”埋下的伏笔,既然台湾之“民”今天可以投选“总统”,那么明天就要照此办理变更“国号”。这与公开主张“公民自决”的民进党手法是一致的。

这就是李登辉高唱“民权在民”的真正图谋。

在李登辉逐步显露“台独”真面目的过程中,他推行了一系列破坏两岸关系的行径。在本人1997年出版的《孤岛残梦——国民党在台湾的日子里》一书中,有较为详尽的披露,这里就不赘述了。

李登辉其人

再回来进一步说说李登辉这个人。

李登辉这个人对某些问题的想法,有时让人难以捉摸,有时让人难以理解。

人们对“总统”起码的要求是“言行一致”,正因为李登辉经常是“口是心非”,因而就出现了人们对李登辉不可测之认识。

李登辉任“总统”13年,台湾社会治安日益恶化,白晓燕遭绑票撕票案引起台湾地区家家户户家长的震惊,接送子女上下学的家长骤然增多,一般百姓为接送孩子搞得疲惫不堪。但是,同样是平民百姓的赖国洲之子赖纬伦就读于离家只有200米的小学,只因他是李登辉的外孙,就享有每天两名军警人员护送上、下学的特权。据台北师院实验小学学生家长反映,每天早上看见一辆宝马740I高级轿车自李登辉官邸后门开出,缓缓驶向师院实验小学门口,车门打开后下来的就是李登辉的赖姓外孙。每天下午四点不到,两名军警也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一路护送回家。

这对大唱廉政口号的李登辉而言,真是莫大的讽刺。这只是李登辉生活中的一个小事,能说明李登辉口是心非的例子多得很。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李登辉“修身、齐家”都做不到,何以治“国”?更谈不上平天下了。

李登辉当上“总统”以后,有很多的政治大预言、大许诺。这些预言、许诺,大都攸关台湾的未来。但这些预言、许诺的准确性,却不见得和出口者的地位成正比。多少年过去了,有的预言、许诺逐渐实现,但更多预言、许诺被悠悠岁月一一戳破。李登辉曾有五大预言,但他的预言和江湖术士的预言是一样不可信的。

(一)朝向“内阁制国家”发展。李登辉说:“你们都很年轻,年轻人要多负责任……年底选举之后,‘执政党’的组织将有大变化,党籍中央‘民代’出任党务工作者将越来越多,期使‘国会’、党务及行政职务三方面结合,‘朝向内阁制国家发展’”。时间:1989年4月1日。背景:李登辉在国民党临时中常会前,约见当时新上任的组工会主任谢隆盛、文工会副主任赵少康及妇工会副主任林澄枝等人。当时的报纸赞扬这是李登辉首度为台湾政治体制勾勒未来的发展蓝图。结果:在李登辉主导下,“双首长制”成为国民党、民进党在“国发会”的一致“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