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互动路径
3159000000019

第19章 推进两岸政经良性互动的策略思考(2)

长期以来,我们曾经寄希望于“以经济促进政治,以民间促进官方”、“以文化带动经济”理念的实现。然而,实践表明,这些期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但一旦进入“深水区”,无论是政治或经济都只能是治标而无法治本。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不少台湾工商界和民众仅把大陆看成是重要的贸易伙伴,而并非兄弟之间的互助双赢。民间亲属往来、姓氏宗族联谊,乃至学界和团体的互动,在党派林立、地方势力密布的台湾社会里,是不足以撼动台湾高层神经的。正如台湾淡江大学教授赵春山所说的,分享经济利益并不必然导致深化两岸互信,也不会加强两岸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因此,在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深水区”时,必须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更多的共同价值,制定更具体的合作规范,建立可行的合作机制,不断累积两岸和平发展所需要的正能量——政治互信,不能为经济而经济,因为任何经济合作都不能独立于政治互信之外。

三、增进两岸政治互信,推动两岸政经良性互动的策略

从政治学理论讲,“政治信任是一种价值认同,也是一种责任期待”,因而价值认同与责任期待是深化政治互信的关键。就价值认同而言,两岸政治互信作为两岸共同价值信念的维系系统,是由两岸的政策互动内生的,存在于两岸社会的意识中,起着协调两岸双方行为规则的作用。鉴于两岸特殊的历史经历,目前两岸的政治文化、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在60多年的分离过程中,台湾引入西方政治理念和政治体制,形成西方式的选举社会;而大陆则在自己的实践中成功地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基于两岸不同的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意识形态,两岸政治互信将是一个漫长的协调与磨合过程。这个过程将贯穿于两岸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与互动中,需要两岸各方共同做出艰苦的努力。

(一)推动两岸政治对话,扩大两岸政治互信,为实现两岸政经良性互动提供制度保障

最近一段时间,呼吁两岸政治对话的声浪悄然掀起,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中共中央就两岸政治对话再度释出诚意,激起两岸各界的认同和热议。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中共中央台办原主任王毅在诠释“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时明确指出,所谓“合情”,“就是照顾彼此关切,不搞强加于人”;所谓“合理”,就是恪守法理基础,不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祖国大陆对两岸政治对话务实与宽容的态度为开启两岸政治对话,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带来新的希望。2013年4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博鳌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时,针对两岸高层对话面临的困难,以“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的名言,勉励两岸中国人切实把握历史机遇,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对此,台湾舆论给予高度评价,台湾《中国时报》发表评论称,“习萧会”定调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是对台传达的“政治信号”。

二是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深水区”,政经相悖矛盾影响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2012年10月,在由两岸统合学会、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等联合主办的,以“强化认同互信,深化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台北会谈”研讨会上,一些台湾学者和媒体针对台湾当局近期提出的“政治协商不是两岸最迫切的”言论,纷纷发表不同看法。有台湾专家认为,随着两岸关系顺利发展,经贸合作逐步进入“深水区”,两岸应尽早启动“政治对话”,对台湾来说,“政治对话”谈比不谈好,早点谈比晚点谈好;大陆愿意谈且释出善意,台湾应该知道,政治问题拖下去不解决,对台湾更不利。台湾一家主流媒体发表社论认为,两岸“政治对话”是大势所趋,台湾应尽早做好准备,毕竟积极面对比消极逃避好。台湾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前负责人苏起也认为,虽然两岸“政治谈判”在马当局任内不太可能做到,但“政治对话”却又不可避免。为此,他建议可采取非官方“政治对话”形式,沟通双方意见,凝聚共识,增进互信,推动经济合作深化。台湾政治大学一位专家表示,当前两岸经济合作已迈入“深水区”,解决经济协商难题离不开政治议题,缺少政治领域对经济合作制度的支持与保障,两岸经济合作难以向纵深发展。还有学者担心岛内外形势多变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影响。一方面是岛内“台独”势力的存在,另一方面是美国、日本的干涉和拉拢,而台湾是一个选举社会,政权轮替在所难免,如果不乘现在两岸关系向好之机,通过“政治对话”,把两岸经济合作的体制和机制法制化,一旦民进党上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将难以维系。面对当前两岸经济合作面临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两岸学界、商界、政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政治对话”是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健全经济合作机制,提升经济合作水平,为实现两岸政经良性互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所谓“机制”是泛指同一系统中各元素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和功能;在管理学上,“机制”是指行为主体的结构、功能和互相作用的方式和原则。“合作机制”即是行为主体为实现互利双赢目的,基于共同价值目标和利益预期而设定的组织机构、制度和共同遵守的合作原则、规范,以及决策程序的体系。因此,作为一个体系,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应该不仅是一种制度性合作框架,还应包括组织机构、运行规则、决策程序和共同的利益目标预期。

2008年以来,大陆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方针,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循序渐进”的思路,与台湾共同努力,在经济合作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签署了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现了两岸经济合作从功能性向制度性转变。这是两岸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珍惜、维护。但也应该看到,ECFA只是一个“框架协议”,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性”建设才刚刚开始,健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一要巩固发展《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既得成果,充分发挥ECFA框架内“两岸经济协作委员会”的功能,健全“委员会”属下的“投资工作小组”、“研究咨询小组”、“两岸产业合作工作小组”等机构建设,完善其工作机制;加强两岸经济领域的高层对话和协调,加强两岸经济形势、经济政策、经济发展规划沟通,增强经济合作的前瞻性和协调性。

二要着手研究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层次问题,为深化经济合作提供制度支持,诸如两岸文化合作协议问题、两岸租税互免协议问题、两岸智慧产权保障协议问题,两岸区域经济整合以及台湾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等,在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不断积累共识,探索新的合作路径,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增添新的活力。

三要拓展经济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1)加强两岸新兴战略性产业合作。2009年,台湾确定的6大新兴产业和4项智慧产业,与大陆2010年颁布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基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和契合点,两岸新兴产业合作有利于优势互补,抢占世界经济技术的制高点。(2)深化金融和服务贸易合作。应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尽早完成相关协议的签署。(3)切实抓好农业产业合作。台湾在现代农业管理方面有许多先进的经验,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土地利用、农民合作组织、农产品物流、农业自动化、资讯化等,大陆有30多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议在有条件的“创业园”引进台湾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推动两岸农业合作从技术性向制度性合作发展。(4)建立两岸区域性经济合作平台,推进福建成为两岸政经互动的合作试验区。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五缘相亲,以福建为主体的“海西区”是与台湾进行社会经济对接、融合试验的最佳区域,在福建探索两岸政经良性互动的途径和模式,对两岸经济合作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快两岸文化融合,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搭建推动两岸政经良性互动的精神桥梁

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30多年来,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的胸怀、强大的生命力,在两岸不同政治制度下为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马英九在其2011年元旦文告中也强调:两岸炎黄子孙应透过深度交流,在中华文化智慧指引下,为中华民族走出一条康庄大道。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台独”势力“去中国化”的影响,迄今部分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还存有偏差,随着两岸政治对话启动和经济合作的深化,新的摩擦和竞争将会不断给两岸民众的思想观念带来新的冲击。因此,推动两岸文化融合,对两岸政经互动乃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至关重要。因为文化既是新兴的产业经济,也是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精神纽带。

一要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教育。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特质,包括以和为贵、和合和谐的价值取向;胸怀天下,团结奉献的爱国情怀;节俭自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扶正扬善,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等,是五千多年来中华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过去,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民族和国家进步而不息奋斗。今后,中华文化仍将是维护两岸民族团结和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精神食粮。因此要尽快签订“两岸文化合作协议”,深入开展中华文化的宣传教育。

二要协同发展两岸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是两岸经济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由于“文化”与“产业”的相互渗透性和文化市场的共生性,“文化产业化”与“产业文化化”双向融合,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台湾前“行政院长”刘兆玄曾说过,“中华文化是两岸最大公约数”,两岸中华文化血肉交融,文化产业有先天的优势和很好的前景,应从基于中华文化的人、事、物出发,寻找双方合作的题材,整合双方研发、设计、生产、行销等环节的力量,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载体,共创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新模式。

三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文化软实力是社会文化领域里的思想影响力、民族凝聚力、市场吸引力,它通过发展模式、价值观、生活方式、制度和政策对外界施加影响,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当前两岸都面临着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失范、道德危机、文化庸俗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等,提升两岸文化软实力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国际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萧万长时恳切地说,希望本着两岸同胞一家人的理念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只要两岸同胞团结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凡事都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考虑,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阻碍,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总书记把两岸经济合作与民族文化、民族复兴密切联系起来,既对两岸经济合作寄予厚望,又为进一步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指明了方向,两岸同胞当共同努力,进一步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拧紧文化交流的纽带,力推政治对话破茧,早日开创两岸政经互动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