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秩序一片混乱,“破四旧”、“反封建”的口号铺天盖地,打、砸、抢、烧的暴行经常发生。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停止执行,文物修缮保护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文物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或成为“四旧”包袱,或被破坏性利用,1957年公布的39项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1961年公布的18项北京地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严重威胁。如颐和园佛香阁被砸,大佛被毁;北京城内袁崇焕的坟墓被夷为平地;北京安定门城楼、西直门城楼、阜成门城楼、西南角箭楼城台、城墙、广渠门瓮城等被拆;双塔庆寿寺的消失及圆明园遗址再次遭到破坏,建筑基址和山形水系仅存轮廓等等。
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中共中央于1967年5月颁发了《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保护文物图书的几点意见》,北京市成立的北京市文物工作队,主要职责为收集、整理、保护1966年以来,红卫兵查抄的有价值的古书文物,并对革命文物和古代建筑等进行调查保护。1968年又将文物工作队、首都博物馆筹备处与北京市古书文物清理小组合并,成立了北京市文物管理处,负责全市文物保护和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并以中央政府、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和群众组织等机关团体发出的相关文件及文物保护倡议书为指导,在大环境相对被动的情况下,针对北京市现存的古建筑状况努力开展工作,对全市古建筑做了大量的普查、调研工作,这使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免遭损毁,大多数市级、国家级文物单位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
至70年代中期,文物保护修缮工作仍因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进展较为缓慢,仅在普查、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对一些濒危的文物建筑进行抢险和维护。如天坛祈年殿、故宫三大殿、陶然亭慈悲庵、法海寺壁画等等在这一时期得以及时修缮和保护。
一、夹缝希望,百年大修——天坛祈年殿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天坛,在存与毁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着,有些文物、古树、名木、古迹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土地被逐渐蚕食。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文物工作者克服困难,加强保护,使天坛祈年殿最终仍巍然屹立在首都的南城。现在,祈年殿已是北京的一座重要标志性建筑,成为北京与世界各国文化交往的明信片。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今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路东,总面积约73万平方米,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造,时称“天地坛”。经清乾隆年间的改建,规模宏大,布局疏朗,形制特殊,构成了今天艺术造诣卓绝、美丽壮阔的建筑格局。
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内坛由圜丘、祈谷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北部是祈谷坛,内坛南部是圜丘坛,一条360米长的丹陛桥连缀两坛,两坛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桥两端,丹陛桥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它由砖石铺就而成,是天坛建筑的主轴线。在丹陛桥的东侧建有与天坛祭祀功能相适应的附属建筑:宰牲亭、神厨、神库等。丹陛桥西侧有斋宫,斋宫是举行祭天大典前皇帝斋戒的场所。外坛为林区,广植树木,外坛的西南部有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及培训祭祀乐舞生的场所。
祈年殿是北京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圆形古代建筑,它位于丹陛桥的北端——祈谷坛上,是天坛建筑的精华。祈年殿明代为大祈殿,原形式为矩形重檐庑殿顶,砖木混做,是皇帝举行天地合祀的神殿。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距天坛7公里处建地坛,从此天地分祭。嘉靖十九年至二十四年将大祈殿改建成三重顶的圆殿,名曰“大享殿”,举行祈谷仪式。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并定名“祈年殿”,为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手法,构架极为精巧,内有28根金丝楠木巨柱环绕排列,支撑着殿顶的重量,内围4根龙井柱,支撑上层屋檐,寓意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寓意一年中的12个月;最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寓意一天中的12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的柱子一共24根,象征一年24个节气;三层柱子总共28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8根童柱,总共36根,象征三十六天罡。这种设计,切合祈谷祭典的主题,同时也是古人重农思想融于建筑之中最完美的体现。宝顶下的雷公柱则象征皇帝的“一统天下”。祈年殿柱子巧妙的数字变化,与中国古代农历年、月、日及季节、时辰的时间概念相吻合,从而使祈年殿成为祭祀建筑与时空建筑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古人独特的建筑理念和巧妙的建筑构思,寄托了人们重农祈福的美好愿望。
圜丘坛,位于丹陛桥的南端,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作为国内古代石材建筑的代表作,是天坛颇具特色的一处祭天建筑。其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圜丘坛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三层露天圆台用汉白玉雕砌栏板、栏柱围成,两道外方内圆的围墙象征着“天圆地方”。由于是祭天坛,圜丘的整体结构巧妙地运用了数学的数字概念,坛面、台阶、栏杆的石制构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数,即阳数,用以象征天为阳。坛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天心石”,站在上面高喊或发出敲击声,周围即起回音,似与天对话。
斋宫、神乐署都是祭坛的附属建筑,是祭祀大典的服务用房,故斋宫、神乐署都是坐西向东,其建筑规格、瓦色、装饰彩画均逊于天坛的祭祀建筑,强烈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的“敬天”思想。
1900年8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北京,天坛被其盘踞达一年之久,建筑、园林及礼仪陈设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洗劫。八国联军撤走以后,天坛神圣的地位不复存在,管理日渐荒疏。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祭天制度废弃。天坛由逊清典礼院移交中华民国政府内务部礼俗司管理,但接管后,并未实行真正的管理,虽未明令开放,游人擅闯越来越多。1913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划天坛外坛为林艺试验场,以后又建传染病院飞防疫处、电台于神乐署,天坛坛域开始被挤占、蚕食,至20世纪70年代末,天坛东南、南、西南外坛被辟于天坛公园园外。位于天坛外坛西南隅,明清时期专门为国家大祀、中祀饲养祭祀用牲及祭祀牺牲之神的天坛牺牲所也被夷平,天坛原有的“回”字形的平面布局变得残缺,形成今天天坛公园“凸”字形的平面形状。1918年天坛被辟为公园,对公众开放。天坛随后经历了军阀争战,日军占领,流民滋扰,虽然坛庙管理当局努力维护,但仍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建筑倾塌,古树凋零。1948年12月,国民党守军困守北平,扒毁了天坛的南坛墙,拆毁了明代石牌坊,伐除古松柏千余株,严重破坏了天坛原有的历史风貌。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北京市政府组建了天坛管理处,1957年天坛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坛作为皇家祭坛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历经多次改建、扩建、修缮,延续至今。经过解放前的战乱和“文化大革命”运动,更是饱受创伤。“文革”期间,大片土地被机关单位、学校、工厂企业、商店、居民等占有,文物被盗、被毁现象屡屡发生。挖防空洞的渣土堆砌的人造大土山成为天坛的文物毒瘤,严重破坏了天坛独有的神韵与美感。据《天坛公园志》中记载,经粗略统计,仅“文革”期间土地被社会单位占用竟达约38万平方米。其中,1972年4月,北京市委调查组对天坛的占地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内外坛共有15个单位占地使用,人口达2969人,共计面积1522.65平方米。1973年,天坛公园管理处同意崇文区少年之家在北神厨建一座高3米、宽4米、长4米的电影放映室,为砖砌临时建筑。同年天坛七星石被人破坏,肇事者被拘留;1974年,七星石再次被破坏,表面被砸伤、砸损;1975年,祈年殿前铜香炉被撞碎;1976年,唐山地震,北京市规划局批准北京市建筑工程局,在内外坛搭建防震棚,市民6万余人涌进天坛。以上种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天坛原有的风貌,给子孙后代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现今,天坛外坛已消失,仅存内坛为公园对社会开放。
“文革”中,天坛也得到文物工作者和有关单位的积极保护,从《天坛公园志》中的记载,可看到这期间的一些保护实施情况,主要是对古建筑、文物等进行清理、登记和大修。1971年,祈年殿院内古建筑因年久失修,已很破落。古建筑上的彩画出现开裂、退色、空鼓、剥落等现象;梁架、斗栱、砖石砌体均有走闪、变形;屋面瓦兽构件缺损;排水系统不畅等问题严重。这些现象引起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缜密调研,精心设计,广泛筹集资金,终于启动了祈年殿的大修工程。当时是由北京市第二房屋修缮工程古建队承修,三层殿顶全部挑顶翻修,更换雷公柱,宝顶镏金,大梁加固,归安斗栱,苫新锡背、瓦件更新和内外重新彩画布金等工程项目。工程共投资57.9万,用黄金21千克、木材100立方米。1972年1月,祈年殿正位大屏风,包括石台、木兰的修饰、复位。遗憾的是,那时因财力、物力的不足,有些材质用料比较差,地面以现代的水泥方砖替代城砖铺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其效果还是差强人意的。
1973年,丹陛桥两侧道路铺设开工,由北京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人员施工。1974年1月针对七星石被砸损的情况,天坛公园为加强保护设专人值守,后增设铁质栏杆加以保护;2月,天坛公园对圜丘坛、皇穹宇及东西配殿进行维修,由北京市第二房屋修缮工程公司古建队承担,圜丘内外壝墙全部瓦件更新,皇穹宇外檐油饰彩画,内檐油饰下架,东西配殿维修并油饰彩画;8月,天坛丹陛桥上毛主席诗词标语牌被拆除,在桥东侧建一条和西侧对称的坡道;11月,皇穹宇维修工程竣工,恢复开放。1975年1月,天坛公园成立规划小组;3月,丹陛桥改建,桥面城砖被拆除,代之以水泥方砖,西坡道翻修。1976年5月,天坛规划组拟出《天坛公园规划》(草案);6月,北天门瓦顶翻修。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天坛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对其这样评价:“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之杰作,朴素而鲜明地体现出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的发展产生过影响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宇宙观。许多世纪以来,天坛所独具的象征性布局和设计,对远东地区的建筑和规划产生了深刻影响。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之下,而天坛的设计和布局正是这些封建王朝合法性之象征。”
2006年5月1日,“闭关一年”完成了祈年殿建筑群百年大修后的天坛再次对外开放,迎接游人。这次大修投资2000多万元,恢复了100年前康乾盛世时期的原貌,展现了祈年殿镏金宝顶上的金龙;替换了“文革”时期铺路的水泥砖;对内檐彩画进行了除尘处理;铺就了祈谷坛的金砖墁地;廊、柱油漆使用古代工艺使其光亮如新。此次修缮完工的祈年殿还安装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极早期烟雾探测预警系统,预防火灾隐患,避免火灾发生。
天坛从选址、布局、建设到祭奠行礼,始终都完美地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同时以它独有的建筑形式,真切地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祈盼。建筑本身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历史文脉、美学艺术、风水理论及数学、力学、建筑学、生态学等,使天坛成为一座享誉世界的精美建筑。
二、会客千万,庵堂大观——陶然亭慈悲庵
“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的文物古迹不计其数,有些皇家重地都难逃厄运,但北京陶然亭公园内一处名不见经传的建筑——慈悲庵,却在夹缝中得以幸存,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