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疆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支援和兄弟省区的帮助
1957年周恩来指出:“要在新疆建立包括克拉玛依油田和乌鲁木齐地区的将来的工业中心,如果没有新疆各族人民同内地汉族的共同努力,就搞不成功。首先铁路就修不成。铁路通了,劳动力不够,资金不够,也没有办法来开发。”“仅仅依靠新疆一个自治区五百万人口,不可能积累多少资金,而且人力也不够。必须靠全国的力量,国家的力量,中央的力量,把我们计划经济中能够积累的资金拿出一部分投资到新疆增加财力,从内地动员一部分人力到新疆增加劳动力,这样才能使得新疆大发展。这就必须用全国的力量去支援。”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50年到1978年国家对新疆的财政补贴达59.9亿元,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新疆主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大部分靠内地供应,从1950-1989年的40年间,全国各地支援新疆的商品物资累计达5700多万吨,仅调入商品总值就达235亿元。在人力资源方面,进疆的10万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干部学校,而且是建设的生力军,8万多人的陶峙岳部起义兵官,是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怎样使他们安心边疆、扎根边疆?这就要解决他们“成家”“安家”的问题,王震率直而诙谐地说:“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孩子扎不了根,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当时新疆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有10万多人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震1950年春亲自写信给当时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要求湖南党政机关协助招聘一批女兵,并派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熊晃到湖南任招聘团团长。1950-1952年,8000湘女参军入疆。1954年山东分局动员文登、莱阳两专区各县7000名妇女进疆。以后,又从河南、四川、湖北、上海等地动员大批女青年参军、招工到新疆来。在生产有了一定基础后,利用农闲时间,给部队干部、战士放假,让他们回各自的家乡找对象,使战士能够在边疆成家,生儿育女,安心创业。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又从河南、江苏、安徽等地接收支边青壮年30多万人。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新疆接纳了内地自流来疆人员89万人。1963年以后又接收上海、天津、武汉等城市支边知识青年12.7万多人。
(四)对外开放,争取苏联帮助
新疆和平解放后,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经济困难,新疆方面向中央提出合办中苏石油、金属公司的要求,得到中央的同意。1950年3月27日,中国驻苏大使王稼祥与苏联外交部部长安·杨·维辛斯基在莫斯科签订了创办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的协定,带动了新疆石油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当时还签订了关于创办中苏民用航空公司的协定,1950年7月1日,中苏民航股份公司迪化航线管理处成立,开辟了迪化至兰州、西安、喀什、阿拉木图4条航线,航线里程3796公里。1950-1963年,逐步开放了6个对苏贸易口岸,即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吐尔尕特4个陆路口岸;三道河子、布尔津2个水运口岸。
1954年10月,毛泽东在与赫鲁晓夫会谈时,呼吁苏联把他们在这些公司里的股份完全地、迅速地移交给中国,毛泽东激烈地批评了联合公司,把它们叫作俄国对中国经济生活进行干涉的一种形式。毛泽东对赫鲁晓夫说:
“当年你们在东北和新疆要了两个势力范围,现在还要不要呀?”赫鲁晓夫说不要了。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就各中苏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自1955年1月1日起完全移交给中国一事达成了协议。1954年12月底,在乌鲁木齐举行了中苏石油公司、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公司的交接仪式。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名称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燃料工业部新疆石油公司”,简称“新疆石油公司”;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名称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新疆有色金属公司”,简称“新疆有色金属公司”。
(五)植树造林,改造沙漠戈壁
1958年9月,朱德在哈密视察时,对哈密地委的同志说:“我在飞机上看得很清楚,你们这里一坨,鄯善一坨,吐鲁番又是一坨,中间的空白大得很,好长一截连个人影也没有,看起来实在不好看。这些空白总得想办法补起来才好。要改变环境,种植草木。”他在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要大量植树造林,改造自然,实行绿化。所谓绿化,就是到处见不到戈壁、沙滩,也见不到光秃秃的山。有没有可能绿化呢?只要有水,只要做工作,就有可能绿化。一个五年不行就搞两个五年,甚至三个、四个、五个五年,共产主义最后总要战胜自然,改造自然。”1966年3月24日,***在新疆视察期间,在听取自治区党委工作汇报时说:“新疆是个好地方,山上有水,地下也有水,很有希望,种了农作物,加上植树造林,气候就可以改变。”他一再询问在场的自治区领导人,新疆能不能大片造林,封山育林?希望发动群众多种树,少砍树,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使新疆的自然环境有一个根本的改变,把新疆建设好。4月9日,***参观自治区展览馆,他在一幅反映新疆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示意图前,久久停留,反复强调一定要把改造戈壁这件事抓好。他详细询问在场的各族干部和讲解员,新疆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沙漠消灭绿洲和有人住的地方多一些?
还是绿洲和有人住的地方战胜沙漠多一些?他说,恐怕历史上还是沙漠吃掉绿洲和有人住的地方多一些。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扭转沙漠吃掉绿洲这个方向,逐渐地把沙漠戈壁加以改造,消灭掉。你们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摸清楚沙漠在历史上到底是怎么形成,然后研究怎样改造,要大搞水利建设和植树造林,要修渠种树,砍了树要注意就地更新,一块一块地把沙漠戈壁吃掉。
四、发展和稳定,当代新疆的两大主题
(一)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屯垦戍边是汉代以来中国中央王朝维护国家统一,稳定边疆社会,促进边疆发展的有效措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借鉴历史上屯垦戍边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形势,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就规划了新中国屯垦事业的蓝图。
1949年12月5日,毛泽东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一九五〇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指示要求“各军区首长,必须指导所属从一九五〇年春季起,实行参加生产建设工作,借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节省一部分国家开支,此种生产建设工作,应形成一种运动,以利推广。此种生产运动应订出较长时期的计划和具体步骤”。新疆军区组织了11万多人参加农业生产,在茫茫荒原上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
1952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整编,毛泽东主席发布《军委关于部分部队集体转业的命令》,命令说:“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师的改编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过去曾是久经锻炼的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战斗队,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你们将以英雄的榜样,为全国人民的、也就是你们自己的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并取得辉煌的胜利。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扞卫祖国。”
同年4月15日,毛泽东、周恩来签署了军委、政务院关于集体转业部队的决定。决定说:为适应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决定从人民解放军中调拨四十一个整师、十一个整团共四十六万五千人转为各种工程部队和屯垦部队(新疆屯垦部队十五万人未计算在内)。1953年5月,新疆军区将所属部队分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一兵团二军、六军大部,五军(民族军改编为五军)大部,二十二兵团全部,被编成10个农业建设师、1个工程建筑师,以及汽车运输团和独立的工矿企业。
1954年7月15日,新疆军区向西北军区、军委总参谋部呈送了《新疆军区关于成立生产建设兵团的请示》,请示说:新疆军区在此次整编中确定将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的领导机构划开。生产部队的领导机构由二十二兵团部和军区生产管理部合并组成。生产部队领导机构名称,经与起义高级将领陶峙岳、赵锡光等交换意见后,我们认为以“生产建设兵团”较为适宜。因为一方面仍用二十二兵团的番号来领导全疆包括二、五、六军的生产部队是不相宜的,取消二十二兵团番号如不以“生产建设兵团”的番号代替之,则可能引起起义干部、特别是高级起义干部的思想波动;另一方面,二、五、六军所编的生产部队,不愿一下子脱离军队性质的番号,甚至因采用名称不适当,也可能引起部队的思想波动。生产建设兵团的驻地,我们初步意见以驻在乌鲁木齐为适宜。1954年10月7日,新疆军区发布《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命令》。
遵照军委总参谋部1954年8月6日电令:为加强生产建设,决定以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与二十二兵团合并,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撤销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及二十二兵团机构。同年11月1日生产建设兵团正式开始办公。12月5日,在乌鲁木齐召开了庆祝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大会。这是中央发展和稳定新疆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生产建设兵团又是中央支援地方,内地支援边疆,汉族支援少数民族,兄弟民族相互支援,推动新疆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形式。
1957年12月,国务院要求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有军籍人员,凡未办转业复员手续者必须补办手续。此后78483名官兵(其中排以上干部20185人、班以下人员58248人)办理了转业复员手续。从此兵团不属军队系列,但其性质仍是一支不穿军装、不吃军粮、不拿军饷,并保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传统的军垦部队,继续发挥着人民解放军“三个队”的作用。
(二)1963年9月毛泽东关于新疆工作的指示
1962年4、5月新疆发生“伊塔事件”,苏联边防部队在我国新疆与苏联接壤的边界上打开口子,接待我国边民越境,致使塔城、裕民、霍城、额敏等县居民6万余人越境进入苏联。5月29日,民族分裂势力在苏联驻伊宁领事馆的支持下,策动了捣毁伊犁自治州政府机关、冲击伊犁区党委机关的反革命暴乱事件。
1962年4月30日,周恩来总理同赛福鼎谈话,深刻分析了“伊塔事件”发生的原因。他说,新疆当前是多事之秋,事情既然发生了,可以把坏事变成好事;在边民外逃上,有外因,也有内因,在内因方面,几年来我们工作中没有照顾好民族特点、宗教特点和当地的经济特点;外逃问题给我们敲起警钟,内部问题和各方面工作一定要搞好。在中央直接指导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正确处理了“伊塔事件”。
新疆发生的问题,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经过较长时间的深思熟虑,1963年9月28日,毛泽东对新疆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新疆反修工作主要还是经济问题。农业要一年比一年增产,经济要一年比一年繁荣。要有积累,但不要过多,要征购,但不能过重,人民负担要减轻,商品供应要比别处充分些,特别是布、茶、糖和其他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必需品要多供应些。新疆人民生活要改善,要比苏联还好。
要在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上,加上政治挂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央发表的反修文章一定要译成少数民族文字,组织干部好好学习,依靠提高马列主义水平解决问题。一定要搞好关系,团结绝大多数人。要发挥少数民族部队在反修斗争中的作用,要组织民兵,依靠贫下中农。要注意解决好汉族劳动人民参加边疆建设同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汉族劳动人民到新疆来满腔热情地参加建设,他们在生活上遇到一些困难,要好好安置。要加强边防,警惕修正主义颠覆破坏。
毛泽东1963年关于新疆工作的指示,虽然是在反对修正主义斗争框架下谈的,带有那个时期明显的痕迹,但其主要内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一个闪光的思想火花。毛泽东1963年关于新疆工作的指示,实际上提出了发展和稳定是当代新疆的两大问题。1963年10月4日,王恩茂在自治区党委1963年第16次常委会议上,传达毛主席指示时,就传达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1月召开的自治区党委工作会议,也是讨论研究这两个方面的问题;12月10日自治区党委向中央分别写了《关于贯彻执行毛主席对新疆反修正主义斗争的指示,做好经济工作的报告》和《关于贯彻执行毛主席对新疆反修正主义斗争的指示,加强政治挂帅的报告》。这两个文件抓住了发展和稳定两大主题,剥去那些“左”的提法以外,其内核是正确的。因此,1964-1966年新疆经济取得较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