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阿司匹林,每日每千克体重50~100毫克,分4次口服,病情稳定后可减至半量维持,全疗程为3个月。
②泼尼松(强地松),每日每千克体重1.5~2毫克,分3~4口服,连用3~4周后逐渐减量,至12周后停用。
(3)中医中药。风湿热属中医风湿热痹范畴,可酌情选用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散风功效的中成药治疗。如活血追风丸,每次1.5~2克,日服2次;防风通圣丸,每次3克,日服2次。
4.家庭护理:
风湿热病儿一经发现应及时住院治疗,如因条件所限,暂在家中治疗时,家长应认真做好以下护理工作。
(1)休息。在急性期,病儿有发热和关节肿痛时,应卧床休息,直到急性症状消失后为止。心脏症状严重者,应卧床6~12周。心力衰竭者经治疗后无心慌、气短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达3~4周后,方可下床活动,但活动量不宜过大,可按病儿的心率及呼吸情况而定。若活动后出现疲劳、气短或呼吸困难时,应继续卧床休息。通常发病后到恢复正常活动所需要的休息的时间为:
①无心脏受累者,1个月。
②心脏轻度受累者,2~3个月。
③心脏严重受累伴有心力衰竭者,6个月。
(2)饮食。病儿的饮食应本着易消化、高蛋白、高糖及含维生素c的饮食原则。对有心力衰竭的病儿,应少吃多餐,防止过饱使胃膨胀压迫心脏。适当限制盐、水的摄入量,以减轻心脏负担。避免吃刺激性食物。
(3)对有舞蹈症的病儿,要注意安全,防止坠床,必要时适当约束。
(4)注意观察病情。对有心脏病的患儿,应注意面色、呼吸、脉搏,如果出现烦躁不安、出汗、面色苍白、气促、脉搏增快,很可能是发生了心力衰竭。对此应及时送医院诊治。对有心房纤颤的病儿,如出现偏瘫、失语、腰疼痛厉害以及上下肢等部位痛时,很可能是发生了栓塞。在风湿恢复期,病儿又出现面色苍白、疲劳、食欲减退、发热、关节痛。很可能是风湿又复发。以上这些现象一经发现,都应及时找医生诊治。
5.预防方法:
本病的主要预防办法是,积极预防和及时治疗链球菌感染性疾病,如咽峡炎、扁桃体炎以及猩红热等。平时注意锻炼身体,防止受凉,减少发病机会。
先天性心脏病
1.疾病特点:
根据心脏先天缺损的部位不同,先天性心脏病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心室间隔缺损。缺损小者可无症状,缺损大者可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病儿常在活动后出现气喘、呼吸困难、乏力,还可出现青紫,尤其是口唇、指甲等末梢部位明显。由于病儿身体抵抗力弱,肺部反复感染,常可导致心力衰竭。
(2)心房间隔缺损。缺损小者可无症状,常在体格检查时被发现。缺损大者,可出现消瘦、易疲乏、劳累后气促、易患感冒等,严重缺损可出现青紫。
(3)动脉导管未闭。轻者可无症状,常在体检时被发现。重者可出现青紫,病儿发育缓慢,易患感冒,并可导致心力衰竭。
(4)四联症。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表现最突出的特点是青紫,所以一般属于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青紫在小儿刚出生时并不明显,一般在生后3~6个月时全身皮肤黏膜才出现青紫。病儿在吃奶或哭闹时全身青紫加重。大一点的儿童常喜欢取蹲跪动作,以便缓解体内缺氧。严重的病儿在哭闹后,常因脑缺氧出现昏厥或抽风。病儿的手指和足趾呈鼓锤样,身体发育比正常小儿慢。
2.区别要点:
根据以上病症特点,家长如果怀疑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医生可通过心电图、x线片,必要时通过心导管检查可确定诊断。
3.家庭治疗:
治疗主要是施行外科手术纠正畸形。手术宜在学龄前进行。病情严重的需在婴儿期施行,病变轻者可不必手术,而采用内科治疗,包括防治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先天性心脏病儿通过内科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后,一般都可正常生长。但在术前或采用内科治疗中家长应作好护理工作。
4.家庭护理:
(1)饮食。婴幼儿期的病儿,一般出现吃奶无力、速度慢、易疲劳,因此在喂奶时要注意耐心,做到定时定量,每隔2~3小时喂一次,奶量要根据婴儿生长情况逐渐增加。喂奶后应将病儿右侧卧,以防溢奶后吸入气管而引起肺炎。人工喂养的病儿,应按医生指导按时增加鱼肝油和钙片,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对于年龄大的孩子应多吃高蛋白和高维生素类的食品,如鸡蛋、瘦肉、鱼、豆腐等,并多吃青菜和水果。要本着少吃多餐的原则,防止吃的过饱,增加心脏负担而发生心衰。
(2)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流行病多发季节应少去公共场所。病儿的居室要保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最好在18~21℃之间。要防止室温忽冷忽热,以免感冒而诱发肺炎。适当增加室外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多晒太阳,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减少不良刺激。由于心血管畸形,增加了心室的工作量,使心脏负担过重,如果经常受外界不良刺激如过度劳累、精神激动、惊吓等,可使心室超负荷而引起心力衰竭。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大多数有感觉灵敏、易激动的特点,因此家长要掌握病儿的特点,减少刺激。较大的病儿,大多数性情孤僻、固执,这是因为病儿心脏功能低下,跟不上同龄孩子的生活节奏而形成的特有性格,因此家长平时要注意启发诱导,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防病儿受到精神刺激。
(4)体位。一般情况下不要强迫改变病儿的体位,因为病儿习惯性的体位,也许就是心脏血液输出量最多,耗氧量最少的体位,例如四联症的病儿就喜欢蹲着。特别是病儿已经出现了心力竭时,如果突然强行改变体位,常可发生猝死。
(5)注意观察病情。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并发症有:
①肺炎。多发生于受凉感冒后,病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对此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②心力衰竭。如病儿出现呼吸困难、烦躁多汗、心率增快或心律不齐,这很可能是发生了心力衰竭。对此,应将病儿抱起,取半坐位,头稍向后仰,使其呼吸道通畅,与此同时尽快送医院救治。
5.预防方法:
(1)孕妇应注意孕期保健,积极预防病毒感染。
(2)孕期患病后,应及时请医生诊治,防止滥用有致畸作用的药物。
(3)定期对孩子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本病。
小八,腹泻
小儿腹泻是以腹泻和呕吐为主要表现的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发病年龄大多在一岁半以下,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夏、秋季节最多见。常见的原因为喂养不当和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
1.疾病特点:
(1)轻型。表现为食欲减退,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呈黄色或绿色稀便,一般每日不超过10次,有酸臭味和较多的奶办。无明显的全向症状,精神尚好,体温多为正常或稍高。
(2)重型。起病急骤,腹泻频繁,排便时向外溅射,为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呈黄绿色,混有较多黏液,肛门周围皮肤发红或表皮脱落。多有发热,严重者体温可达39~40℃。脱水症状明显,如口干、皮肤干燥,弹性差、眼眶及前囟凹陷,严重时病儿啼哭无泪,皮肤出现花纹,脉搏细弱,四肢冰凉,少尿或无尿。发生酸中毒时病儿出现嗜睡,口唇樱红,呼吸深快,有时呼出烂苹果味。伴有低血钾时表现为精神倦怠,食欲下降,甚至拒食,全身软弱无力,抵抗力低下,肠蠕动减弱,腹胀,严重者可出现肢体瘫痪,甚至呼吸肌、心肌麻痹而危及生命。
(3)迁延型。特点是腹泻迁延,久治不愈,多见于营养较差的人工喂养的孩子,营养状况日趋恶化,消化功能低下,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消瘦,抵抗力较低,容易继发皮肤、泌尿道、呼吸道等部位感染。
2.区别要点:
有腹泻症状的疾病很多,如细菌性痢疾、生理性腹泻、饥饿性腹泻等,均需与小儿腹泻相区别。
(1)细菌性痢疾。特点是除频繁的腹泻外,病儿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这些可与本病相区别。
(2)生理性腹泻。病后可见黄绿色稀便,大便次数虽较多,但病儿不伴有呕吐,食欲好,体重增加不受影响。此种腹泻到增加辅食后自然会消失。
(3)饥饿性腹泻。是因进食的质和量不足而引起肠蠕动加快,导致腹泻。特点是每日大便10余次,量不多,为暗褐色或暗绿色稀便;经及时添加奶量及辅食后逐渐好转。
(4)对牛奶过敏性腹泻。特点是过敏性体质的孩子喝牛奶后便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内含有较多的黏液,也可有少量的血丝,有时呈水泻。对这种病儿,只要停服牛奶和牛奶制品,改用豆浆、米汤等喂养,2~3日后腹泻便可逐渐停止。
(5)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特点是起病急,中毒症状严重,发高热、频繁的呕吐、腹胀、腹痛。早期大便呈水样,逐渐变成如赤豆汤样或洗肉水样的血便,并有恶臭味。病儿面色发灰,精神萎靡,困倦,病情可于1~2日内发生恶化。
3.家庭治疗:
(1)抗生素治疗。新霉素,每日每千克体重50~60毫克,分3~4次口服。7日为1疗程。多黏菌素E,每日每千克体重10万~15万单位,分3~4次口服。庆大霉素,每日每千克体重2万~3万单位,分3次口服。应用以上抗生素效果不佳时,可用巴龙霉素,每日每千克体重4万~5万单位,分3~4次口服。
(2)液体疗法。液体疗法在治疗小儿腹泻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对于轻型腹泻病儿,可口服葡萄糖电解质口服液。对于脱水明显或重型腹泻的病儿,应及时去医院进行静脉补液。
(3)对症治疗。对于小儿腹泻中毒症状经过治疗后已消失而腹泻仍不停止者,或慢性腹泻者可用鞣酸蛋白口服止泻。但在腹泻早期中毒症状未被控制时,不能应用止泻药,以免增加毒素的吸收,而加重中毒症状。为帮助消化可口服酵母片,或胰酶片。如出现因缺钾而引起的腹胀,应请医生补钾。
(4)中医中药。中医根据小儿腹泻的病因和征候特点进行辨证施治。①实热型。特点是病儿面赤颧红、口渴欲饮、身热无汗、大便稀黏、腥臭、小便短赤、舌苔黄或厚腻。可用藿香、茯苓、泽泻各9克,葛根、木香、黄连各3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②虚寒型。特点是病儿表现为发病急或久泻不止,面色苍白、皮肤松弛、肢冷多汗、便下稀水、小便清、舌淡无苔等。对此可用肉桂3克,丁香1.5克,赤石脂、莲肉、茯龙肝各9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③伤食型。特点是病儿表现症状较轻,大便酸臭、腹痛腹胀满、厌食呕吐、舌苔厚浊。对此可用鸡内金3克,焦山楂、茯苓、麦芽各6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5)验方:
①石榴皮15克,高粱米炒爆成花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用3~5日。
②大米炒枯后水煎饮,每日服2~3次。
③伤湿止痛膏或消炎镇痛膏剪成4厘米×4厘米的方块,贴于病儿肚脐上,每半日换一次,腹泻止后再贴2日。
4.家庭护理:
病情轻的病儿可在家治疗,但家长要认真作好护理工作。
(1)隔离与消毒。对腹泻的病儿应参照肠道传染病篇及时进行隔离。接触病儿后,应及时洗手,防止相互传染。病儿用过的碗、筷、奶瓶、水杯等要洗净、煮沸消毒;病儿的衣服、尿布、便盆等也要用开水烫洗。
(2)饮食。要适当控制病儿的饮食,不吃难消化的食物和油腻食品,以减轻消化道负担,使消化功能尽快恢复,对于呕吐、腹泻严重者,应酌情禁食,如为母乳喂养者要暂停喂辅食,缩短每次的哺乳时间;人工喂养者可暂停喂奶1~2次。禁食时间不宜过久,一般为6~12小时。恢复进食后,人工喂养的病儿可先给米汤、糖水、稀释牛奶;母乳喂养的病儿可延长每次喂奶的时间。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3)外阴的护理。病儿的尿布要选择柔软、吸水性强的细布,或消毒过的吸水纸。要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擦洗臀部,以防细菌上行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或引起尿布炎等。病儿臀部发红时局部可涂5%鞣酸软膏等,以保护皮肤。
(4)注意观察病情。要密切观察病儿的神志、体温、脉搏、呼吸、吐泻次数、尿量等,并注意大便性状。如大便味臭,说明是蛋白质消化不良;大便泡沫多,为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大便似奶油状,为脂肪消化不良。牛奶喂养的小儿,正常时粪色较淡,如果大便呈绿色,说明肠道很可能有炎症。在治疗过程中如果病儿出现吐泻频繁,尿少或无尿,有明显的脱水和中毒表现,说明病情严重,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5.预防方法:
(1)合理喂养。要注意喂养方法,鼓励母乳喂养,尤以出生后最初几个月及生后第一个夏季更为重要。避免在夏季断奶,添加辅食不宜过快,要采取逐渐过渡的方式。
(2)人工喂养的小儿要注意食物卫生和食具的消毒。
(3)注意气候变化,勿使小儿穿衣过多或受凉,尤其要避免腹部受凉。
(4)感染性腹泻如为大肠杆菌性肠炎,容易引起流行,在托幼机构及医院中应注意隔离与消毒,以防相互传染。
(5)避免长期给孩子滥用广谱抗生素,以免肠道内菌群失调,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6)对轻型腹泻,营养不良或佝偻病等小儿腹泻,要及早治疗,以防转化为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