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病儿发热时,医生通过化验血可见自细胞总数减低,大多数低到(3~6)×109/升,也有低到1×109/升左右的。中性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加70%~90%。热退后白细胞总数逐渐恢复原状。淋巴细胞增多持续时间较久,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无改变。
(8)本病很少有并发症,偶见呼吸道感染或中耳炎。
2.区别要点:
识别本病主要依靠病儿的年龄,突然高热及热退疹出。本病特点是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以及病程短。在皮疹未出之前,识别较困难。如果病儿除发热外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神经症状,应考虑是本病。识别本病时尤其须与以下疾病进行区别:
(1)麻疹。其眼、鼻、咽、喉都出现充血现象。颊内黏膜有麻疹黏膜斑。全身症状较重。皮疹于发热高峰时出现。在出疹初期高热不退。
(2)风疹。其皮疹与幼儿急疹相似。但风疹发热没有幼儿急疹高,而且皮疹出现较早,在发热1~2日内便出遍全身,并多融合在一处。颈淋巴结肿大较显著,通常可造成流行。
(3)发疹性热病。包括柯萨奇及埃可病毒感染等疾患。这类病有较强的传染性,发病年龄多在3岁以上。大多数病儿出疹时体温并不降低,咽部多出现疱疹或溃疡,并伴有显著的结膜炎。皮疹分布于面部和四肢,量比较多。
(4)药物疹。应有服药史。药疹多融合一处,分布范围较广泛。而幼儿急疹多见于躯干。药物停止后皮疹可消退。
(5)肺炎球菌菌血症。特点是可致发高热而无其他症状和体征,但化验时白细胞增高,而幼儿急疹白细胞降低。
3.家庭护理:
本病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加强护理和进行对症治疗。包括,高热时采用头部冷湿敷,或酌情给予退热药。应给病儿多喝水和各种果汁,多休息。对于已断奶的病儿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本病的预后一般良好,但须注意的是家长不要把幼儿急疹误认为是麻疹,以为疹出以后就不再出麻疹了,从而忽视了麻疹的预防,对此医生应向家长交代清楚。
4.预防方法:
由于本病传染性不大,仅在婴儿病室中偶尔流行,因此在托幼机构中,与病儿接触过的婴儿应在10日内注意观察其一般情况。如果出现发高热,应及时就诊,并暂时进行隔离。
猩红热
猩红热俗称“烂喉痧”,是由一种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冬、春两季,3~12岁的孩子容易患病。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进行传播,少数可由被污染的食物、餐具、玩具、文具、衣服及日用品等进行传播。
1.疾病特点:
(1)本病的潜伏期为1~12日,多数为2~5日。
(2)潜伏期过后多表现为起病急骤,咽痛、高热、恶心、呕吐等。如叫病儿张口检查时,可见咽峡部和扁桃体红肿,扁桃体上可有点片状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软腭黏膜充血,轻度肿胀,病初时可见小米粒状红点疹或小出血点,称为“黏膜疹”,这是皮疹出现之前的症状。
(3)在发热1~2日后,开始出鲜红色的皮疹,先出现于颈、腋窝和大腿根等处,随后蔓延至全身。面部两颊也出现皮疹,而且因发高热而出现两颊潮红,但口周围却不发红,故称其为“口周苍白圈”。此外,舌头也显得特别红,而且舌刺突出,很像鲜红的杨梅,医学上称其为“杨梅舌”,这些都是猩红热特殊的表现。皮疹出现后48小时内达到高峰,然后依出疹先后顺序消退,2~4日内完全消失。重症病人消退较慢,可持续一周左右。病程第一周或第二周开始脱皮,皮疹严重者脱皮较早,且明显,多呈片状,在手掌、足底及四肢处可见大片状脱皮。脱下的皮有时可呈手套、袜套状。面部常为糠屑样脱皮。脱皮常可历时数周。皮疹轻者,脱皮也轻。
2.区别要点:
(1)识别猩红热主要考虑以下三点:
①孩子有与猩红热病人接触史。
②具有典型的猩红热的病症特点,如起病急、发高热、咽峡炎、典型的皮疹、杨梅舌、口周苍白圈及疹后脱皮等特点。
③由于猩红热是溶血性链球菌所致,化验血时,可见自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由这一点便可与风疹、麻疹、幼儿急疹、药疹等出疹性疾病进行区别。
(2)本病需与小儿出痱子进行区别。痱子可弥漫性地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而且很像猩红热的皮疹,但它只发生于炎热的夏季,而猩红热多发于冬、春季节,两者有明显的季节区别。痱子的尖端一般为细小水疱,而且小儿不伴有发热、头痛、咽峡炎、杨梅舌等。
3.家庭治疗:
(1)对症治疗。发热时可参照流感篇,选用百服宁或APC口服。
(2)抗生素治疗。必须由医生酌情选用以下抗生素类药物。
①青霉素类药。阿莫西林(阿莫仙、羟氨苄青霉素)成人每次0.5~1克,每日3次口服。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50~100毫克,分3~4次日服;青霉素V钾,成人每日2~4克,分4次口服。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25~50毫克,分3~4次口服。
②头孢类抗生素。头孢克罗(希刻劳、可福乐),成人每日1~3克,分3~4次口服;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20~100毫克,分3~4次口服。西力欣(头孢呋辛钠),成人每次250~500毫克,日服2次;儿童每次125毫克,每日2次口服。
③红霉素等抗生素。红霉素碱(咸霉素),成人每日1~2克,分3~4次口服;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30~50毫克,分3~4次口服。罗红霉素(罗力得),成人每日300毫克,分2次口服;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2.5~5毫克,分2次口服。
(3)中成药治疗。可酌情选用具有清瘟解毒功效的中成药治疗。
①发病初期或轻症患者,可用五粒回春丹,用法参照说明书。
②重症可用牛黄清宫丸,每丸重3克,每次1丸,日服2次。
(4)中草药治疗。可酌情选用以下方剂,并据年龄减量。
①芥穗5克,银花、连翘、牛蒡子各9克,黄芩、射干、紫草各6克,蝉衣3克。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②鲜茅根、芦根、生地各15克,牛蒡子、银花、连翘、赤芍、紫草各9克,丹皮、竹叶各6克,生石膏15克。每日一剂,水煎,分2~3次服。本方适用于发高热烦渴、咽喉肿痛、皮疹密布、全身赤红、舌质红、有芒刺、苔黄者。
4.家庭护理:
(1)休息。病儿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防止外人探视。室内应保持清洁、安静、空气新鲜,挂上窗帘防止强光刺激,以使病儿安静入睡。每日中午应打开门窗通风换气5~10分钟,通风时应给病儿穿盖好,防止受凉。
(2)饮食。应给病儿吃易消化又富有营养的食品,如蛋汤、豆浆、牛奶、麦片等,少吃油腻大的食品,并注意少吃多餐。在整个病程中应给病儿多饮水和各种果汁,多吃青菜和水果,以便补充体内水分和维生素,这样有利于病情恢复。
(3)发热的护理。发高热时可用凉湿毛巾作头部湿敷,并可适当口服百服宁等退热止痛药。
(4)口腔护理。注意保持病儿口腔的清洁卫生,每次饭后和睡醒后可用温盐水给病儿漱口。病儿流出的口水和鼻涕,应及时用纸擦干净,然后用火烧掉,然后用红霉素膏涂于口唇和鼻孔内。
(5)皮肤的护理。出疹时病儿皮肤发痒,此时应将病儿的指甲剪短,以免抓破皮肤。在皮肤皱褶处如颌下、腋下、大腿根、胭窝、肘窝等处涂些止痒粉,以防止因挤压摩擦而导致皮下出血。病儿在猩红热的后期会出现大片的脱皮,对此应使其自行脱落,不可用手强行撕剥,以免损伤皮肤而引起感染。
(6)注意观察病情。争取早期发现并发症。本病常见的并发症有:
①下颌淋巴结炎、颈部蜂窝组织炎,这种并发症多发生在病后一周,病儿可出现发热不退,患处出现红、肿、热、痛等。
②并发鼻窦炎时,可出现鼻塞、流黄色脓性分泌物,头痛等。
③并发中耳炎时,早期可出现耳内痛,鼓膜穿孔后可从耳道内流出脓液。如果病儿年龄过小一般不易被发现,发展下去可并发乳突炎。对此家长要提高警惕。
④并发肺炎时,病儿可出现高热不退,咳嗽、气喘和呼吸困难等。
⑤并发风湿热时,少数病儿可在病后的第二周并发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四肢大关节呈游走性疼痛,并有轻度发红。如不及时治疗常可转为风湿性心脏病。
⑥并发肾小球肾炎的时间多在病后第三周。病儿可出现尿少,有时可出现血尿,上眼皮浮肿,以后可发展为面部和小腿浮肿。对上述并发症一经发现后,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5.预防方法:
(1)发现病人应立即隔离,并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隔离时间为症状消失后6日。对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校等儿童集中的单位,在猩红热流行期间如发现有急性咽峡炎、扁桃体炎者,均按猩红热进行隔离治疗。
(2)加强对与猩红热病人接触者的管理,对于在儿童机构的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7~12日。发现咽峡炎和扁桃体炎时,应及时应用青霉素类、头孢类及红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3)及时对带菌者进行治疗,对托幼机构及小学校等炊管人员的带菌者可用青霉素类、头孢类等抗生素治疗7日,并暂时调离工作,至细菌培养连续3次阴性后,才能恢复原来工作。
(4)家长在接触病儿和护理病儿时应戴口罩。病儿的痰和鼻涕应放在手纸里用火烧掉;毛巾、衣服要用开水烫,洗净后晒干;被褥应在目光下晒4~6小时;病儿的餐具应用沸水煮沸10分钟;玩具、文具及其他不便煮晒消毒的物品可用石炭酸水擦洗。病愈后,对上述物品再彻底消毒一次。
(5)本病流行期间,禁止带孩子去公共场所,不组织儿童集会。孩子外出应带口罩。
(6)由于目前还没有预防猩红热的疫苗,所以在本病流行期间,儿童机构的孩子可用1:1000黄连素液喷咽,共7~10日。对于曾患风湿病及肾炎的密切接触者,可及时选用长效青霉素注射预防。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发病率高。百日咳病儿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它有很强的传染性,百日咳杆菌在病儿的唾液中含量很高,当病儿咳嗽或打喷嚏时即可将病菌传染给健康的孩子。在未接种百白破疫苗前,发病率较高,从几个月的婴儿到七八岁的儿童都可发病。普遍接种疫苗后,发病率明显降低,但仍有散在发生。
1.疾病特点:
(1)百日咳的潜伏期,最短3日,最长21日,平均为7~14日。
(2)开始发病时,往往与普通的伤风感冒差不多,病儿可出现发低热、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和轻度咳嗽等,表现为日轻夜重。经过2~3日,以上感冒症状会减轻,但咳嗽会日渐加重,尤其以夜间为甚。经过1~2周左右的时间便发展为痉挛性咳嗽。此时传染性很强,而且常被误认为感冒或急性气管炎。
(3)病情进一步发展,病儿可出现一阵一阵的咳嗽,咳起来连着几十声,咳到最后出现吸长气的声音,像公鸡叫一样,常称其为“鸡鸣”。鸣声一停,紧接着又是一连串的同样咳嗽,如此反复发作多次,最后病儿吐出大量的黏液或肾内的食物而阵咳暂告终止。每日阵咳发作次数,几次至十几次不等,多在夜间发作。病儿的体温大多正常,阵咳严重时,病儿可因血管膨胀,脸憋得发红、发紫,流泪,流鼻涕,呕吐,甚至咳出血来,严重时鼻和眼睛也可有出血现象。医学上常将此期称为百日咳痉挛期。此期病程短则1~2周,长的可达2个月以上,一般为2~6周。
(4)痉挛期过后,病儿开始恢复,此时咳嗽逐渐减轻,“鸡鸣”声消失,最后咳嗽完全消失。如果没有并发症,恢复期大约为2~3周。
2.区别要点:
(1)注意当地有五百日咳流行,孩子是否与百日咳病儿有接触史,孩子是否按时接种了百白破疫苗。
(2)根据本病的表现特点进行识别。病初虽类似感冒、气管炎,但百日咳表现为日轻夜重,这一点与上两种病是有一定区别的。进入痉挛期后,应重点抓住百日咳本身咳嗽特点,如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有鸡鸣声等,与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区别并不难。但是有些年龄小、体质弱的婴儿患百日咳后,往往无鸡鸣样的叹息声,而且有些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有时也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对此有时难以区别。应根据其他症状进行判别,如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也比较剧烈,但没有夜间比白日重的现象,而且咳嗽在发病开始时就有,而不像百日咳那样等低热和感冒症状消退后才出现阵发性剧咳。通过治疗后,支气管炎所致的咳嗽会在短时间内有明显好转,但百日咳却难以减轻。百日咳与肺门淋巴结核应进行区别,由于肿大的淋巴结压迫支气管时,可引起阵发性咳嗽,但无鸡鸣样叹息。另外还可结合其他的结核病症状、接触史及结核菌素试验和肺部x线检查,一般不难区别。
(3)如果怀疑孩子患了百日咳,自己又不能识别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诊。医生在化验血常规时,可发现在阵咳早期白细胞明显升高至2万~5万/立方毫米,淋巴细胞常在60%~70%以上。6个月以下的小儿以上血象改变常不明显,但医生会应用细菌培养、免疫荧光法和血清学检查等手段确定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