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家庭健康生活)
3171500000043

第43章 家庭常见疾病(42)

(2)黄连素每日每千克体重5~10毫克,分3次口服。如疗效不好,可用多黏菌素E,每日每千克体重8万~10万单位,分3~4次口服。病情严重,有脱水者应去医院进行治疗。

(3)中医中药。可用苦参9克,大黄3克,甘草6克,地榆6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也可用地榆、银花、米壳各6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4)验方疗法。马齿苋100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也可用石榴皮30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4.家庭护理:

(1)休息。病儿的居室应安静,设有纱窗等防蝇设备。急性期病儿应卧床休息,解大便时如有腹痛和里急后重时,应坐便盆;婴儿解大便时可用尿布兜住,以便保持体力,防止腹压升高而造成肛门和直肠脱垂。每次排便后要用温水洗净臀部,以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为防止红臀(尿布炎),可用5%鞣酸软膏涂于肛门及臀部皮肤上。家长应观察记录病儿的大便次数及形状。

(2)饮食。因肠道的病理损害,而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可影响病儿食物摄入和消化吸收,同时又消耗了体内大量的营养物质,因此要及时补充营养和维生素。可多给病儿果汁、米汤和糖水等。不吃生冷食品,以免加剧胃肠蠕动。在大便减少、黏液便改善后,可适量增加含脂肪量少的流食,如豆浆、酸奶、米粥、蛋羹等;可采用少吃多餐的办法。在恢复期饮食应以米粥、挂面、饼干、蛋糕、蛋类、瘦肉等高蛋白饮食为主,但进食量不可过多,因此此时病儿食欲增加容易暴食,家长应注意控制其饮食的摄入量。对于转为慢性痢疾的病儿,应着重补充营养,因为慢性痢疾与营养不良之间可相互联系。当痢疾好转后,首先要调节饮食,病儿所进食物要美味可口,必要时在饭前半小时给予胃蛋白酶合剂。饮食应以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食品为主。如蛋类、瘦肉、鲜鱼、豆腐、西红柿、豆浆、牛奶、蛋糕等,便应控制进食量,防止暴食。

(3)补充水分。由于发热、腹泻、出汗,可使体内失去大量水分和盐类,因此要给病儿多喝水,最好是糖盐水、淡菜水、果汁等。对腹泻和呕吐严重者应请医生静脉补液。

(4)口腔的护理。因为病儿可因口腔不洁可发生口腔炎或中耳炎等并发症。因此在吃饭前后,应用温开水给病儿漱口。

(5)注意观察病情。对病儿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面色、精神、四肢温度及脉搏和呼吸的变化,以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如果病儿体温突然升高,出现嗜睡或烦躁不安,四肢发凉时,应及时请医生诊治,以防中毒性痢疾产生。对病儿的腹痛和大便性状作好观察和记录,如病儿出现阵发性哭闹,大便呈果酱色,年龄较大的病儿间断叫喊腹痛,大便像红小豆汤样并有腥臭味,这很可能是发生了肠套叠或出血性肠炎,对此应及时请医生诊治,以免发生危险。对于腹泻频繁的病儿除注意及时发现脱水和酸中毒外,还应注意防止脱肛。一旦发生脱肛后,应及时用干净纱布轻揉还纳,待痢疾好转后脱肛也会自愈。有的病儿在患痢疾后可并发关节炎,这属于一种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多发生在病后的第二周内,起病急,多见于膝关节等大的关节,出现关节肿痛并伴有发热等,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5.预防方法:

(1)大力开展以除害防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这是预防细菌性痢疾和肠道传染病的首要措施。特别应从加强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认真贯彻“三管一灭”,即饮食、水源、粪便的管理和消灭蚊蝇;尽量做到4个不吃,即不吃生冷蔬菜、饮食,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未经加热处理的剩饭剩菜。凡炊事人员在工作前和便后必须洗手,并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教育孩子养成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

(2)对细菌性痢疾病人应作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以控制其流行。对儿童机构及饮食行业工作人员,应定期体检,特别要注意发现慢性病人和带菌者,必要时调离工作岗位。对于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病儿,尽可能住院隔离治疗,症状消失后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再出院。为防止急性菌痢转为慢性菌痢,对造成慢性的诱因,如佝偻病、营养不良、肠道寄生虫病等,应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3)在家治疗的病儿,隔离需至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正常后1周。病儿的餐具要单独使用,用后应洗净再用沸水煮沸15分钟。病儿的衣服被褥应勤洗勤晒。病儿的粪便及便盆要进行消毒,可用开水烫,也可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也叫弓形体病,是由弓形虫所致的全身性感染,猫为其终末宿主,中间宿主包括爬行类、鱼类、昆虫类、鸟类、哺乳类等动物和人。弓形虫在其生活史中有5种不同的形态,在中间宿主有滋养体和包囊,在终末宿主有裂殖体、配子体和囊合子。弓形虫可侵入人体任何组织、寄生在各种细胞或渗出液中。在人体特异性免疫形成后原虫即可消灭,病变也渐好转。有些病例,弓形虫以假性囊肿的形态存在,可引起慢性疾病。在小儿时期出现各种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脑疾患中,包括智力不全、头小畸形、眼小畸形等,有相当数量与感染弓形虫有关。很多动物都可感染本病,因而都可能是传染源。弓形虫传染给人的途径有以下5种:

(1)母体感染。当孕妇受弓形虫感染后,无论有无临床症状,病原体都可经胎盘传染给胎儿。据国内文献报道,凡患弓形虫病的母亲,大约有1/8的胎儿生后可发生弓形虫病。

(2)经食物感染。可因生吃或吃了未煮熟而含有活包囊的肉类或孢子的乳类、蛋类等食物而发生弓形虫病。

(3)粪便传染。受弓形虫感染的猫的大便中发现有大量的弓形虫囊合子,狗的尿、唾液、大便中也存在这样病原体。但在正常人、病人的粪便中均无弓形虫。为此认为人的粪便无危险性。主要注意猫、狗的粪便及其他分泌物。

(4)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感染到弓形虫后,其唾液、痰液、组织体液中都含有弓形虫,因此与这些动物接触,玩舐、被咬伤或屠宰这些动物时,都可受到直接感染而发病。

(5)输血和器官移植传染。输入含有弓形虫感染的血液或移植含弓形虫的肾脏都可造成发病。

1.疾病特点:

人体弓形虫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

(1)先天性弓形虫病。先天性感染远比后天性感染严重,这种感染是全身性的,但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神经系统及眼部等多器官病变。妊娠早期胎儿感染后能导致流产;后期感染可致早产或死胎。或使分娩的孩子具有本病的临床表现。如将近分娩时发生弓形虫感染,婴儿产下可以健康,但数周后开始发病。如果在胎儿期能得到母体一定数量的抗体,则出生后可得到一定的免疫能力,但仍不能制止发病,病程多为慢性迁延性。先天弓形虫病的主要表现特点是:

①全身表现。病人出现发热、贫血、呕吐、发绀、水肿、斑丘疹、腹腔或胸腔积液、肝脾肿大、黄疸、心肌炎、淋巴结肿大。新生儿弓形虫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

②中枢神经系统表现。这方面表现较常见。病人可表现为脑炎、脑膜炎。常见抽搐、肢体强直、颅神经瘫痪、运动障碍和意识障碍。晚期在病灶中心发生钙化。个别病例可因脑部坏死组织的碎屑脱落,进入侧脑室,随脑脊液循环,使大脑导水管阻塞,或使其管壁发生病变,从而产生阻塞性脑积水。如果病变局限可发生癫痫。病儿可能在发病几日或数周内死亡。如能好转,常遗留有抽搐、智力降低、脉络膜视网膜炎等后遗症。

③眼部病变。发生眼球病变者较为多见,首先发生在视网膜,偶尔整个眼球被侵犯,以致眼球变小,畸形及失明。一般发生在眼球两侧。

隐匿型先天性弓形虫病较为常见,约占80%。孩子出生时可无症状,但在神经系统或脉络膜视网膜有弓形虫包囊寄生后的数月、数年或到成人期才出现神经系统和脉络膜视网膜炎等症状。

(2)后天性弓形虫病。后天感染弓形虫病以儿童和成年人为多见,多属无症状的隐匿型或以淋巴结肿大病变为主,预后多良好,一次感染可获终身免疫。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型。

①单纯淋巴结肿大型。此型最为多见,有关文献报道,在无法解释的淋巴结肿大的病例中,约15%是本病,其中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其次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数目,可由1~20个或更多,很少自觉有疼痛,但有压痛;其大小为1.5~2厘米或2厘米以上,但从不破溃。同时伴有低热、头痛、乏力、咽痛、肌肉痛、个别病例低热可长达1~2年之久。淋巴结肿大很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钩端螺旋体病,如果病变进展缓慢,可类似淋巴结核或霍奇金(何杰森)病。

②淋巴结肿大伴有其他脏器病变。除淋巴结肿大外,可见脑膜炎、心肌炎、心包炎、肝炎、肺炎或肾炎等症状。可见肝脾肿大及黄疸。视网膜炎也可常见。

③全身性弓形虫病。病人可出现高热、全身乏力、皮疹、斑丘疹等,神经精神症状也很明显,可见头颈、肌肉和关节痛,经几天或几周后症状可见自行消失。

2.区别要点:

遇有上述表现特点又疑为本病者,应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血清学检查确诊率比较高,常用的血清学检查有:

(1)亚甲蓝染色试验。血清内的弓形虫抗体可以用亚甲蓝染色法来测定。在染色的早期10~14日即开始呈阳性,每3~5周效价可达高峰。低的效价一般代表慢性或过去的感染。孩子从母体得来的抗体,在出生后3~6个月内消失。因此小儿满4个月后,可重复染色测定抗体,如效价仍维持高度,就可证明源于感染。

(2)进行淋巴结活体组织检查和血液、脑脊液动物接种,寻找病原体;也可进行其他方面的血清学检查。

3.家庭治疗:

(1)磺胺类药和乙胺嘧啶能控制症状,可配合同时应用。

(2)螺旋霉素有抗弓形虫作用,而且能通过胎盘屏障,孕妇每日口服3克,脐带血中药物的浓度为母血中药物浓度一半,胎盘中的浓度比母血中浓度高3~5倍。有人认为应用该药可使胎儿先天性感染减少50%~70%。该治疗方法常与乙胺嘧啶及璜胺制剂间隔交替使用,20~30日为一疗程。先天性弓形虫病须用乙胺嘧啶和磺胺制剂进行2~4个疗程的治疗,每个疗程后须间隔一个月,然后用螺旋霉素治疗,剂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100毫克。小儿1岁以后可停止用药,待有急性发作时再重复治疗。

4.预防方法:

应对免疫缺陷的小儿和血清学阴性的孕妇做重点预防。主要方法是:

(1)少接触动物如猫、狗等。食用肉类时,应熟透,以防止食物或手被囊合子污染。

(2)早期用血清学方法检查抗体,可以提示抗体阴性的孕妇重视预防措施,以便保护胎儿不受感染。

(3)临床实践中应对弓形虫无毒疫苗进行研究,以发挥预防作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俗称“大脑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蚊子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媒介。乙脑病毒可在蚊子体内繁殖,并可以蚊卵传代。猪、马、牛、羊、鸡、鸭等葫物体内也可储存病毒。病人的血液、脑脊液和脑组织以及无症状的感染者血液均可带乙脑病毒。如果蚊子吸吮此类病人和动物的血后再叮咬健康人时,就可被传染,这时病毒进入人体后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而引起发病。

1.疾病特点:

(1)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7~9月份,这和蚊子的繁殖有关。3~6岁的孩子容易发病,无免疫力的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也能得病。

(2)被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大多数人仅产生毒血症状,而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这种现象医学上称其为“隐性感染”。少数病人经这种蚊子叮咬后,约10~15日后发病。症状轻重不一。一般起病急,突然发热、恶心、呕吐、嗜睡,年龄较大的孩子还会说头痛。2~3日后病情明显加重,常出现昏迷、躁动不安、抽风、说胡话、呼吸不规则、颈项发硬等表现。极重的病倒可因发高热、抽风不止、脑水肿、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也有一部分病儿症状很轻,只有头痛和低热,几日内就可恢复正常。

(3)大多数病儿在病后7~10日内发热就可渐退,其他症状也随之消失。少数病情严重病人可因惊厥、昏迷时间持续较久,恢复后常留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后遗症,如精神不正常、智力减退、失语、手中强直不能活动等。

2.区别要点:

(1)因乙脑初起时,病儿发热、头痛、呕吐常不严重,很像上呼吸道感染,家长对此不能麻痹,尤其是在7~9月份乙脑多发季节,对有以上症状的病儿,应及时找医生诊治。

(2)如果孩子发热不降低,而且又出现嗜睡,弯颈时脖子发硬不能顺利地前曲而有阻力,用火柴棒划病儿腹壁皮肤,或大腿内侧上方皮肤,不引起皮肤收缩和睾丸上提时,就很可能是乙脑,对此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3.家庭治疗:

对于乙脑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争取早期发现及时住院,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症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