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别笑!这才是中国法律史
3176700000001

第1章 传说时代:从洪荒中走来(1)

一块板砖引发的血案

这是很多很多年以前的世界。要讲述法律的起源,不得不从这样一个时候开始,再往前,便只有沉默的大地和永恒的苍天相对无言了。那个时候有没有法呢,这有争议。

你现在所看到的这片大地上,草木茂盛,许多动物出没。有今天依然能看到的动物,也有史前没有灭绝干净的兽类。它们有时候也会遭到天打雷劈,但这算不上惩罚,因为谁也不知道它们有没有做错什么。

突然,一头庞大的野猪惊恐地从林子里突驰而出,随后跟来的是乱飞着的木制或者石制的长矛和板砖。野猪被打倒,四周重新陷入了沉寂。许久,一群人探头探脑地走出来。一个稚气未脱的小鬼用一根树枝戳了戳野猪的身子,野猪没动。小鬼一招手,那群人一拥而上,打算把猎物抬走。

“慢——!”对面丛林里走出来一个人,神气十足地曰:“这野猪是我打死的!你们不许动!”大家定睛一看,这个人正是某甲。当然,这是聊公的解说,大家并不认识他。于是有的抬前腿,有的抬后腿,有的抬尾巴,继续打算把猪弄走。某甲不依不饶,扯着猪的一只耳朵,硬说猪是他弄死的。这边的一伙人与他争辩。虽然语言不通,但两边显然是杠上了。最后大家决定找个人来评理。这时候,在一边洞若观火的聊公款款走出,微微一笑,道:“这个好办,我来给你们评个理。”

那伙人委婉地表示了谢绝:“你是和他一伙的,俺们信不过你!”于是喳喳呼呼地把某甲和聊公一起抬上,跑到某草棚子。

铁面无私皋青天

这个草棚子修得气派,足足能呆下八九个人的样子。草棚子里走出来一个人,看上去年纪应该比较大了。此人长了一张马脸,而嘴还突在外面,像乌鸦嘴。除此之外,他的脸色发青。这一切都不是聊公因为要求评理不成而故意糟践他,而是几千年之后的荀子刘安班固之流在自己的书里面编排的。

没错,这个丑人就是上古时代最公正最铁面的中华首任大法官皋陶了。

其实长得丑并不是他的错,实在是由于文献对上古追述的时候总是把图腾和人串在一块儿杂写。皋陶部落也许尊奉鸟图腾,所以把皋陶写成了乌鸦嘴。

某甲一见皋陶,顿时跪下,哭喊:“青天大老爷!小的今天打死野猪一头,这伙强人却说是他们打死的。实际上他们用的是矛,而小人用的是板砖。矛都扎在了猪屁股上,而小人的板砖拍在了猪头上。哪个是致命伤,一目了然。有小人带血迹的板砖为证,请大人明鉴!”说完,双手奉上板砖。板砖上铭着“某甲记”三个歪歪扭扭的甲骨文。

按理说,接下来的程序应该是先验明猪的致命伤究竟何在,然后鉴别出板砖上的血究竟是猪血人血还是番茄酱,事实清楚便可适用相应法律做出判决。有必要的话,聊公也可以上去做个人证。

不过皋陶到底是皋陶,取过板砖,微微一笑,扔到一边,用低沉嘶哑的声音威严地喝令:“牵!”左右牵出来一头神兽。此神兽头上有只独角,毛色发青,四足如熊,神威凛凛,令某甲不禁打了个尿战。

皋陶一指某甲,神兽腾的扭过头来,眼睛瞪得像铜铃,发出闪电般的光芒,一步步向某甲逼近。某甲吓得瘫软在地。神兽越走越近,猛地张开血盆大口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长啸:

“咩 ~~~~~~~~”

再次声明:不是聊公心存嫉妒编排神兽,实在是无数古籍上确凿写着此兽长得极像羊。这个“神羊”(《后汉书》给取的这绰号)便是獬豸,单名一个“廌”字。固然,也有旁的权威书籍说它长得像牛鹿熊麒麟之类,这里为了叙述方便,就径取一说啦。

某甲一见此兽叫出“咩”来,估计是食草动物,便长舒一口气,继续以企盼的眼神含情脉脉地望着大法官皋陶。聊公心知此兽的神威,早已心上一紧。又苦于不能告诉某甲,只好劝他自求多福。

廌走到某甲身边,定定地看着某甲,似乎要从他脸上看出事情的真相来。而皋陶亦半睁开眼睛,神色凝重地看着廌的一举一动。

突然间——

A版本,廌用角顶了某甲一下,皋陶眼睛一亮,大喝一声:“拿下!”某甲顿时被拿下,处刑(至于处什么刑,下边再讲)。此版本见《论衡》。

B版本,廌用角狠戳某甲,扎穿心脏(或者颈骨等致命处)。某甲一手捂着心窝,一手指着廌,痛苦地说:“你——你——”气绝身亡。此版本见《淮南子》。

C版本,廌再次张开血盆大口,把某甲整个儿吞进肚子里去。此版本见《艾子杂说》。

D版本,廌冲上来绕着某甲又跑又跳,一个劲地撒欢。此版本见某甲的想象。

B、C两个版本里,某甲死掉,不管。A版本里,皋陶已经可以断定某甲有罪。所谓“审判”,分为“审”和“判”。审理阶段已经结束,下面就是判决。在此之前,某甲提出了抗议:“我抗议!”皋陶一敲法锤:“说。”

换了外国怎么审

某甲站起身来,整了整衣冠,说:“你这种审法太愚昧并且不人道。我建议采用文明国家的审理方式。”

皋陶点点头,问身后的师爷公孙策:“英国采用的是什么审判办法?”公孙策一脸茫然地看着皋陶:“什么是英国?”

聊公咳嗽一声,走上前来,唱个肥喏,曰:“英国采用的是热铁法。”皋陶说:“麻烦先生示范一下。”聊公唤来一个皂隶,命他取来一块烧得透红的铁,放到面色煞白的某甲面前,道:“摸。”某甲扭身就要跑,被身边两个牢头摁着,把手揿到热铁上,嗤——

某甲杀猪般的惨叫,聊公皋陶公孙策皂隶牢头一干人等齐声说:“太残忍了!”

烫手完毕,聊公吩咐:“将此手严实包扎,三日后看。如无溃烂,则是冤枉;如有溃烂,则有罪无疑。”

某甲饱含热泪,道:“英国在这个时代也是蛮荒之地,我要用埃及印度巴比伦三大古国的审判方法!”

聊公沉稳得很,道:“先用印度的。取一只羊脾来!”皂隶甲取来一只羊脾。聊公又道:“涂上各种毒药。”七八个皂隶拿着刷子往羊脾上涂五颜六色的各式剧毒。聊公曰:“吃下去。若无恙,则为冤枉;若有恙,则有罪无疑。 ”

某甲不肯,早被七八个刽子手捆翻在地扒开嘴来塞进羊脾。顿时面色青紫变幻,七窍缓缓流出血来。

聊公大场面见惯,继续说:“换巴比伦的。把他捆在石条上投到河里去,看他是沉还是浮……”某甲惨叫一声:“打住!埃及的呢?”聊公今日誓要卖弄到底,便曰:“好,换埃及的。将某甲心脏取出,称量一下。以其轻重,决定冤屈与否,是该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某甲狂喷鲜血,仰天而倒。皂隶们跃跃欲试,都想一睹新鲜,却见某甲翻身而起,温情道:“还是我中华古国之审理方式文明人道,小的伏法!”

皋陶面无表情地点点头:“早伏了法,又何必受这许多皮肉之苦。来啊,拉下去劓了!”

忽有一人高叫道:“且慢!”

正是:聊公博识无不服,某甲遭刑有人怜。欲知这叫停之人是谁,且听下回分解。

五刑

上回说到有一人保下某甲性命。众急视之,正是聊公。

皋陶在上回中已经见识过聊公手段,恭敬问道:“先生有何嘱咐?”聊公说:“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某甲虽然已经伏法,但显然对什么叫做‘劓’不甚了解。希望大人能给在下一个机会,向他详细讲述五刑之起源,同时也使我们这本书更像科教片而非警匪片。”皋陶问公孙策:“你以为何如?”公孙策回曰:“我根本不知道你们在说什么!”皋陶点点头,对聊公说:“那就劳烦先生了。”

聊公乃作法,时光倒流。

这是一片开阔的史前原野,到处都是断折的胳膊和腿,还有缺胳膊断腿的人横七竖八地躺着,好像被小孩子弄坏了的人偶玩具一样。显然,这是一个战场。几个奇装异服的少数民族士兵在巡检。

一个士兵发现了七窍流血面色青紫一手溃烂的某甲,问聊公:“此人是谁?”聊公恭敬答曰:“炎帝部落的士兵。”士兵便将某甲轻轻提起,扔进战俘和战利品堆里,一起打包带走。

好,趁这个间隙,我们先来讲解一下什么叫做五刑。

所谓五刑,最早乃是指劓、刵、椓、黥、杀五种肉刑,首创者是蚩尤部落,也就是刚才把某甲当战俘抓走的那个小兵所在部落。黥,在脸上刺字涂墨;劓和刵看字形就晓得了,割鼻子割耳朵;椓,分椓阴和椓窃,分别是指男子去势、女子幽闭(简单来讲就是分别损坏男女的生殖器官);杀,砍头。

这五刑,当时还按受刑者身份的异同,分地方执行。平头百姓,在菜市口砍头;贵族,去郊外秘密执行。除五刑而外,还有流刑,就是发配边疆,在当时是用得比较多的刑罚。像尧的不肖子丹朱之流,就被流放到华夏大地的对立面去了。这些当时的政治犯,给边远未开化的民族带去了文明的曙光。

另有说法,认为五刑在当时都只是“象刑”——象征性的刑罚。杀,就拿块黑布把脸蒙上;椓,就戴块黑尿布。这在当时荣辱意识强烈的原始部落是有可能的,到后来世风日下的时候,随着人们脸皮的增厚,象刑就变成肉刑了。也有可能是两套刑罚并存,象刑用来教育部落内部犯了错误的同志,而肉刑用来镇压极少数阶级敌人。

五刑之创造顺序,应该是先有杀,再劓、刵、椓、黥。我们可以以某甲的经历来说明五刑的创制经过。

话说某甲被蚩尤部落俘虏。当时蚩尤族正闹饥荒,把某甲养着吧,肉又不能吃,还糟践粮食,我们自己还吃不饱呢!于是把某甲杀掉,这就是杀刑。

也许杀了以后觉得不解恨,再往他尸首上砍几刀,这叫戮。

如果当时蚩尤族生产力发展了,粮食够吃,觉得某甲可以留着做个猪倌帮忙喂猪,又怕他逃走,大伙一合计,觉得养猪靠手就够了,就把某甲的脚给剁了,这就是剕。这是后来黄帝族要发明的刑罚,蚩尤族可能还没有掌握。

某甲虽然脚断了,但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逃跑,于是每天苦练倒立,终于有一天,靠双手倒立着跑了。蚩尤族人把他捉回来,在脸上刺了“这是蚩尤族的奴隶”,涂了墨,这就是黥刑。想想还不解气,又把丫鼻子给剁了,这就是劓刑。再把耳朵给削了,这叫刵。

某甲身残志坚,趁男人们出去打猎,把蚩尤族一个 MM给泡了。男人们回来一看,怒了。一个机灵的家伙咆哮着“去势!去势!”于是就去势了,这就是椓刑。

当然,某甲这个时候也可以改变性取向去勾搭男人,而且这在当时不算犯法,大约要到商朝的时候才予定罪。以上五刑,都是肉刑,在中国法制史上一直沿用到西汉,才由文帝基本废除。之后又经反复,真正的清除,要到清末修律。这五刑将来要经过皋陶改造,

就是大多数法制史课本上所谓的“奴隶制五刑”,以与后来所谓的“封建制五刑”相区别。始作俑者是蚩尤,发扬光大者则是我们的华夏首任大法官,也就是后来的皋陶了。

聊公说完这些,咳嗽一声清清嗓子,问:“大家明白了吧?”皋陶咽了口口水,说:“大哉其创造力!那蚩尤是怎么想得到刑这种东西的呢?”聊公说:“问得好!要知道这刑是怎么来的——啪!(惊堂木声)且听下回分解。 ”

刑起于兵,法起于律刑是什么?砍头,断手断脚,拿鞭子抽,脸上刺字,千刀万剐?都算,不过境界小了点儿。

春秋时期,大约比孔子早上一百年的样子,鲁国有位大夫臧文仲。当时晋文公派医生拿鸩酒去毒死战俘卫成公(结果是没毒死,可能医生做了手脚)。臧文仲就对此表示了不满。他的理由是:鸩杀是私刑,习惯法和成文法上都没有规定。刑罚一共只有五种:“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中等的刑罚是用刀锯和钻笮,大致是断手断脚挖洞刺面之类;最轻的刑罚是用鞭刑(今天新加坡还在沿用)和扑刑。鞭和扑有区别,严格来讲扑包括鞭刑。扑刑有三种,笞,带个竹字头,就是拿竹板子打;杖,最早是用荆条打,所以老廉颇负荆请罪就是让蔺相如对自己施杖刑的意思;鞭,革字旁,用皮革抽打。这些将来还要细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