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甘为法学献春秋:许崇德传
3181200000004

第4章 世乱年荒,艰苦求学(2)

不几天,许崇德跟随韩淑英等人出发了。她有4个同伴,除一个女孩外,其他都是男性。韩淑英自己坐轿,余者全都步行。加上轿夫和几个赶驴的伕子,阵容亦算不小。队伍日行20—50华里不等,走的是原先能开汽车的土马路。但因军事防御的需要,整个道路全已毁坏,被挖满了大坑或者深沟,所以行走不方便。在路上经常遇见三三两两的国民党士兵,走步很不整齐。这里属顾祝同任司令长官的第三战区。顾祝同威望不高,因为他在对日作战中从来没有打过胜仗。他的部下就像许崇德一路上看到的,一个个戎衣破烂,面呈菜色,两条腿细得像棍棍拖着双烂草鞋。听说国民党军官克扣军粮,贪污腐化;军营内赌钱、吸毒流行。许崇德心想,这样的队伍怎能赴前线抗日呀,因而不由得萌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但另一方面,许崇德看到周围层峦叠翠,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盛开(当地叫映山红)的宜人景色,还偶见锦羽雉鸡从花丛中掠过,听到树林里传来的鹧鸪的鸣叫声……这样美丽的环境是生长在江南水乡的人未曾遇到过的。于是又想:这样可爱的国土怎能任由日军践踏呀!就这样,在失望与希望交替中,许崇德风尘仆仆,途经安徽的广德、甲路、宣城、重山关、歙县等大大小小的城镇,终于到达了屯溪(现称黄山市)。

4.皖南山区流浪

抵达屯溪后,许崇德告别了韩淑英等人,按照丁先生在苏州的嘱咐,找到青年学生招致站。可巧在招致站的大门口,许崇德遇到一个脸熟的大龄青年。仔细一看,认出他是苏州振声中学教过许崇德生物课的小朱老师。他乡遇故人,真是喜出望外。小朱老师说,为了反抗日伪统治,他全家搬到内地来了。他父亲原是苏州东吴大学的教授,现在临时在这个青年学生招致站工作。两人边说着,边往里走。小朱老师为他向父亲引见,简要地介绍了许崇德的情况。过了些时,招致站的负责人回复说:“我们这里是上海学生招致站,来此报到的学生一次资助60元。你是苏州的学生,不在本站所管的范围之内。考虑到你情况特殊,就破例资助你30元吧!”许崇德感激不已,点头收受了。

依靠招致站的帮助,许崇德进入了离市区不甚远的梅林中学念书。那是一家抗日战争开始之后才由当地法院的王院长创办起来的。由于王校长为人尖刻,所以大伙儿管他叫王老虎。梅林中学的校舍颇为简陋。男生宿舍是一个大屋,好几十人挤在里面,双层的木床摆得满满当当。这里卫生条件恶劣,人一走进宿舍,腿上就爬满跳蚤,令人奇痒难忍。有一次大家正在睡觉,忽然一条赤链蛇从房梁上跌下,落在许崇德左侧的床铺上,床上的那位本地同学毫不惊慌,一挥手就把那蛇从窗户里扔了出去。据说这是此地的平常事。

学校的伙食尤为差劲,吃的是粗糙的红米饭,饭里掺杂了大量稗子,吃下去不易消化。8人一桌站着吃桌面上的一盆菜。那是用晒干了的萝卜切成的“干丝”,大家必须动作迅速,否则将会一根也捞不到。学生白天上课,晚上每人领一盏油灯和一根灯芯,像鬼火似的照着自习。后来天热了放暑假了,学校就不供给吃的了。幸亏有一位教数学的冯老师邀许崇德到他家里去吃了一个月的饭。老师家的饭对许崇德来说,是免费的高级享受。

第二学期,许崇德告别冯老师,转到了黟县复旦中学。与许崇德一起转去的还有两个梅林中学的同学,一位是来自江苏武进的戎元培,另一位是来自无锡的赵祖瀛。不久后,戎元培因生活不习惯,很快就离开复旦中学返回老家去了。而赵祖瀛暂时还坚持着。黟县离屯溪大约60华里,是一个十分封闭的小县城。复旦中学就坐落在黟县城外一个小山坡上,校长名叫谢小鲁。那个中学与上海的或者重庆的复旦大学毫无关系,只是有几个复旦的大学生于上海沦陷后跑到内地来创办了这所取名“复旦”的中学。复旦中学的校址还算宏大,本来是当地一个显贵的大家族的祠堂。它与梅林中学相比,显得宽敞多了。但是论卫生条件以及伙食质量,则大体相同甚至更差。

时值秋季,疾病流行,许崇德不幸患上疟疾。这种病带有间歇性,病发时冷得浑身发抖,必须上床睡下,病不发时仍可以来回走动,上教室听课或从事其他活动。后来由于饭食不好,许崇德又闹起肚子来了。一天拉好几次,连晚上也必须起来。有一天半夜,许崇德被肚子痛醒,急忙下床。那个学校是没有厕所的,拉屎撒尿只要找个墙角、篱下或者大树底下即可。许崇德在墙边刚一蹲下,立刻有两条毛茸茸的、眼睛射出蓝色荧光的野狗冲了过来,它俩摆开架势争抢那刚落地的新鲜粪便。唉,这里连狗也饿慌了。

看到许崇德的病情,学校把他送进了城里的县立医院。这个医院很简陋,只有一位医师和两名护士。求医的人也不多。医院是原来一座大庙改造的,从前的神像、神坛都已清除得无影无踪。现在的医院前前后后有三个厅。门口是前厅,是挂号及候诊的地方。中厅最重要,亦最宽大。院方将这中厅划分为左、中、右三部分:正中是医生看病的诊室,左边是药房,而右边则用布幔隔成三小间,每间放一张木板床,是收留病人住院的病房。因为没有别的病人住院,所以医师护士下班回家后,整个医院就只剩下许崇德独自一人了。

许崇德探头往里,想知道那后厅的情景。这一看不要紧,看了使他吃了一惊。原来那后厅破旧不堪,无人居住,是专用来供本地居民停放尸体的地方。那棺材密密麻麻塞满了一屋子。尤其是那后墙根前,棺材像叠罗汉那样,摞得高高的快要顶住屋梁了。许崇德心想:“哈哈,今晚我要和这群鬼魂在一起过夜了。”

许崇德满不在乎,不点灯便睡熟了。本来医院寂静无声,但许崇德总是听到布幔外好像有人在厅里走动,甚至有板凳移动的声音打扰他的清梦。这深夜里的响声难免让病弱的许崇德觉得有些恐怖。他判断这是野猫、野狗或者是老鼠在捣乱,不足为奇,于是心安理得又入睡了。

但出人意料的,真有奇事出现。当许崇德睡到天快亮,起来小便的时候,竟恍惚中看到后院的棺材板上坐着一个女人。这倒确实使许崇德胆战心惊。后来打听明白,那口棺材是新近死的一个男人,在半个月之前存放到这里来的。他生前对妻子特别恩爱。丈夫死后妻子痛不欲生,每到半夜,她经常会摸黑来这里,陪着丈夫的尸骨坐到天明。

“天下之大,难得有如此痴情的女人!”许崇德大为感叹。

5.富春江月不照人圆

现实中不断遇到的挫折使许崇德思考下一步怎样走的问题。本来许崇德为强烈的爱国心驱动,满腔热情地到内地来寻找自由和求得知识的,可是从踏上蒋管区的土地,从张渚到黟县,许崇德的所见所闻以及自身的遭遇,使他越来越灰心失望。如果勉强在这里继续苦熬,许崇德意识到前途茫茫,很可能最终客死他乡,毫无所获。与其如此,不如“归去来兮”回老家去陪伴孤独的母亲为是。

许崇德主意已决,出院回校找到同学赵祖瀛。他知道过几天赵祖瀛就要回老家无锡了,拜托赵带封书信回去,再请他将信从无锡邮寄到许崇德的老家金泽。许崇德在信中向母亲诉说三点:第一,儿决定回家,但要领一张“良民证”送来,因无证不能在沦陷区行走;第二,请母亲经杭州到富阳的大源镇相见;第三,见面的日子是12月20日。

赵祖瀛走后,许崇德计算时间,按期步行经渔亭到屯溪大桥的新安江码头,坐上开赴桐庐富阳的木头航班船。一路上出新安江,进富春江,顺流而下。虽然顺风顺水,但冬天是枯水季节,舟行很慢,坐在舱内可以清晰地听到木船底部和江中卵石的摩擦声。有些河段甚至船身搁浅,需要船夫下水肩扛手推方能走动。有的时候索性停船等候江水涨潮再走。这样一波三折,与母亲约定见面的时辰就受了影响。及至许崇德抵达目的地已经是12月27日,晚到了7天。那一头,母亲黄佩忍在收到赵祖瀛转来的书信后,立刻到乡政府领“良民证”。由于都是本地老乡,所以办证非常顺利,不几日就领到了。母亲计算日期,虽然为时尚早,但她望儿心切,实在等不及,迫不及待地提前出发了。她是17日抵达大源镇的。双方差了10天,终于母亲因旅费花光,不能久待无奈地回家去了。

许崇德下船登岸,不见母亲人影。他看到大路口有个长亭,走近一瞧,但见长亭内外的墙上和柱子上,写满了母亲用毛笔蘸上黑墨写的大字,表达了她望儿心切的心情。看来这些字不是一口气写就,而是今天等不来,她就留下一行字;明天见不到儿子,又留下一行字。在墙角里写的看起来像是最后的留言:每天在此等候,望眼欲穿仍看不到儿影。现在她身上的盘缠已用尽,不得已只好独自回家了。最后她嘱咐许崇德先到建德表兄家暂住,待过两个月后,再来接儿回乡。

这时,长亭里坐着两个人,一个应是附近的居民,另一个像是过路的商人。居民说:“那是一个半老的妇女写的字,这个妇女真可怜,她是外省来的,天天在这里等候儿子。可是等呀等呀最终也没有见着面就回去了。”那商人说:“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她那儿子不知今在何处?”接着又喃喃地说:“这妇女的字写得不差,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大学生。”

许崇德听了他俩的谈话,转过身去,潸然泪下。接着,他毫不犹豫地回到船上,决定逆流而上,到建德找表兄去。当时一轮明月升起,远山近树一片青苍。许崇德站在船头仰天长叹:“富春江月啊,不照人圆!”

6.嘉兴中学毕业

许崇德在建德住了两月,随母回到金泽老家。经过母亲的精心调理,健康日益好转。1944年秋,经同乡陈驾苍老师的帮助,许崇德进入邻镇章练塘的私立颜安中学学习。1945年冬,许崇德又与颜安的钱永年、陆家骐等多位同学转入嘉兴中学读高三。苏、嘉、杭历来是文化发达的地区。就中学而言,杭高是浙江省立第一中学,而嘉兴中学则是第二中学。嘉中的师资力量很强,许崇德印象最深的是语文老师盛亮夫先生。他是清朝的举人、江浙名士。给许崇德授课的时候他已是鹤发童颜、胡须飘逸。他一登讲台,就有一种诗仙般的魅力。

许崇德对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有一次语文作业,许崇德交了两首“七律”,自以为写得很精彩,而且费力不小。岂料遭到盛亮夫老师毫不留情的否定。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许崇德诗作的三大毛病:一曰平仄不调;二曰对仗不工;三曰韵脚错乱。经此一击,许崇德清醒地意识到,想要入门必须先掌握诗词的格律。否则犹如缘木求鱼,是得不到收获的。许崇德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终于有了长进。后来,许崇德于1993年5月在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许崇德诗草》一册,1997年又在香港编成《香草诗词》三卷。《香草诗词》汇编了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们的诗词作品,由安子介、钱其琛、查济民作序,刊印有时任国家领导人给本书的题字,虽属非卖品,不公开发行,但在一定范围内,影响还是很大。这些成果的取得,都应归功于嘉兴中学时代盛亮夫老先生给予许崇德的诗词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