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3181600000077

第77章 人名索引(5)

刘岳兵:《日本における立憲政体の受容と中国——加藤弘之の『鄰草』をめぐって》,岛根县立大学东北亚地域研究中心《北东アジア研究》第17号,2009年3月。

刘岳兵:《〈邻草〉对近代中国立宪思想发展的借鉴意义》,《东疆学刊》2010年第1期。

刘岳兵:《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历史研究》2010年第6期。

刘岳兵:《福泽谕吉的天皇观及其影响》,《读书》(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6期。

刘岳兵:《中江兆民的中国观及其他——由〈中江兆民:鬼子兵的思想家〉一文想到的》,《中华读书报》2003年2与19日。

劉岳兵:《福沢諭吉の「自由」観》(井田進也訳、「訳者のことば」),慶応義塾福沢研究センター『近代日本研究』第26卷(2009年)。

薄培林:《中村敬宇における中国》,北京日本学中心编《日本学论丛 Ⅹ》,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薄培林:《中村正直の「興亜」と漢学》,関西大学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センター編:《东アジア文化交流と経典詮釈》,関西大学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センター出版,2009年。

肖朗:《近代日中文化·教育交流史に関する覚え书き——中村敬宇の場合を中心として》,《名古屋大学教育学部纪要(教育学科)》第40卷第2号,1993年。

肖朗:《近代日中文化交流史の一断面——中村敬宇の〈擬泰西人上书〉を中心に》,《日本历史》1998年8月号。

高增杰:《中村敬宇与近代初期的中日文化交流——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两项新资料》,《中日关系史研究》1996年第1期。

刘雨珍:《〈宫岛诚一郎文书〉中的琉球交涉史料》,中国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黄遵宪研究新论——纪念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戚其章:《近代日本的兴亚主义思潮与兴亚会》,《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2期。

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戚其章:《日本“征清”方策的陆续发现是对甲午战争偶发说的否定》,《历史教学》2001年第1期。

戚其章:《论荒尾精》,《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第12期。

小西四郎:《阿片戦争の我が国に及ぼせる影響》,《驹泽史学》创刊号,1953年1月。

徐兴庆:《日本幕末思想家高杉晋作的中国观——兼论“明伦馆”与“松下村塾”之思想教育》,收入高明士编:《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徐興慶:《「伝統」と近代との間:福沢諭吉の儒学批判への試論》,载《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第5号,関西大学アジア文化交流センター,2010年2月。

罗立东:《日本近代化的中国因素:以高杉晋作为例》,《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区建英:《〈隣艸〉と〈西洋事情〉——西洋理解の思考様式の角度から》,北海道大学法学部《北大法学论集》Vol.41, No.1,1990年。

日比野丈夫:《幕末日本における中国観の変化》,《大手前女子大学论集》20号,1986年11月。

李侃、龚书铎:《戊戌变法时期对〈校邠庐抗议〉的一次评论——介绍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所藏〈校邠庐抗议〉签注本》,载《文物》1978年第7期。

板垣哲夫:《幕末期における岩倉具視の政治意識——政治意見书の検討》,《日本歴史》第392号,吉川弘文馆,1981年1月。

长井纯市:《日清修好条規締結交渉と柳原前光》,《日本歴史》第475号,吉川弘文馆,1987年12月。

森田吉彦:《日清修好条規締結交渉における日本の意図,1870~1872年——藤村道生説へのいくつかの批判》,中国现代史研究会《现代中国研究》第11号,2002年9月。

森田吉彦:《名倉信敦と日清“新関係”の模索幕末維新期の華夷思想的日中提携論》,《东アジア近代史》第四号,2001年。

森田吉彦:《兵学者名倉信敦の幕末海外見聞》,《帝京大学文学部紀要·日本文化学》第40号,2009年。

王士皓:《玛也西号船事件及其国际影响》,《史学月刊》2009年第5期。

韦庆远:《晚清华工出洋与澳门的“苦力贸易”》,载郑培凯主编《九州学林 2004·冬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胡连成:《1872年马里亚老士号事件研究——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件往事》,《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李理、赵国辉:《李仙得与日本第一次侵台》,《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

白春岩:《1873年における清国皇帝への謁見問題—李鴻章と副島種臣との外交交渉—》,早稲田大学大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科《ソシオサイエンス》Vol.16,2010年3月。

叶纲:《百余年来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研究述评》,《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

草野美智子、山口守人:《明治初期における日本人の“台湾”理解:台湾出兵に同行した従軍記者、岸田吟香の関連記事分析を通して》,熊本大学大学教育研究センター:《熊本大学総合科目研究報告》4,2001年。

陈捷:《明治前期における日中間の民間往来について——岸田吟香を通して》,関西大学アジア文化交流センター:《近代日中関係人物史研究の新しい地平》,东京:雄松堂出版,2008年。

陈捷:《岸田吟香的乐善堂在中国的图书出版和贩卖活动》,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

藏世俊:《福泽谕吉的中国观》,《日本学刊》1995年第1期。

周颂伦:《〈脱亚论〉再思考》,《日本研究》2005年第1期。

佐藤贡悦:《重评福泽谕吉的儒学观与“脱亚论”》(王根生译),《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中塚明:《日清战争前的日本对清战争准备》,《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2期。

山本四郎:《1887年日本小川又次〈清国征讨方略〉介绍》,《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1期。

《小川又次的〈清国征讨方略〉》(未标明译者),《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1期。

黄振南:《石浦事件初探》,《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

孙耀珠:《山县有朋对吉田松阴思想和政策的继承》,《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刘泱泱:《曾纪泽〈中国先睡后醒论〉评介》,《史学月刊》1991年第6期。

郑正伟:《曾纪泽与〈中国先睡后醒论〉》,《天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单正平:《近代思想文化语境中的醒狮形象》,《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石川祯浩:《晚清“醒狮”形象探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杉井六郎:《徳富蘇峰の中国観——とくに日清戦争を中心として》,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人文学报》第30号(明治时期的日本与中国),1970年3月。

金桂昌:《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神秘人物——荒尾精》,《日本研究》198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