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军中大医:黎介寿 黎磊石合传
3181900000005

第5章 结缘医学

六十多年后,即便面对共和国院士的头衔,黎介寿和黎磊石仍然坦言,学医不是自己的初衷。黎介寿喜欢理工科,黎磊石热爱文学。学医是黎氏兄弟在痛苦的年代里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一旦有所选择,他们就朝着既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1.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今天,人们热议起黎家三院士,总是愿意去揣测黎家人有什么优秀的遗传基因。其实,如果说真的有什么遗传基因,那么黎家的遗传基因就是读书和教书。

黎家是一个教育世家,黎氏三兄弟的曾祖父黎星渠是个教书匠,伯父黎赞唐、父亲黎溥棠是个教书匠;黎鳌、黎介寿、黎磊石最愿意让人称呼的,不是医学大家,而是医学教育家;黎鳌的女儿海蒂、海芪是教书匠,他的外孙、外孙女仍然是教书匠。

他们这一大家子,根本就没有医学的遗传。

少年的黎介寿和黎磊石,都钟情于理工科。这也难怪,理工科这个美丽的维纳斯,似乎是天下男儿青睐的女神。

黎介寿的理想是去学机械,孩提时,他就是拆拆卸卸的高手,小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渴望成为工程师的种子。黎磊石的梦想更夸张,他憧憬着有朝一日,他能去造飞机,在蓝天上放飞梦想。后来,黎磊石又爱上了文学,整日里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

1942年,黎介寿和黎磊石在广西桂林参加了高考,填报考志愿时,哥俩犯了难。按照他俩当时的学习成绩,报考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都绰绰有余。但两所大学四根金条的昂贵学费,让他们望而却步。

既要免收学费,还要能提供免费伙食,这样的大学才是哥俩的首选。选来选去,黎介寿、黎磊石如愿以偿,分别考上了机械化学校和东方语言学校。

黎氏三兄弟注定与长江有缘。黎鳌考上了南京中央大学,在长江之尾;而黎介寿和黎磊石报考的学校又都在重庆,在长江之头。

考上了大学,学费是免掉了,但路费却免不了。从广西桂林到四川重庆,黎介寿和黎磊石实在承受不了昂贵的路费,只好写信向大哥黎鳌求助。

远在南昌国立中正医学院工作的黎鳌看了弟弟的信,沉思良久,回信给黎介寿和黎磊石。

他在信中说,五弟、六弟,考上大学是人生大事,我由衷地为你们高兴。但我们都是没有父亲的孩子,选择职业不能光凭自己的兴趣,要充分考虑经济实力和就业出路。学了理工科和文科,将来工作到哪里落实?在如今这个世道,又如何去发展?思量再三,我觉得不如学医实在,一来可直接服务于百姓,二来也可以解决生计问题。

在信中,黎鳌希望两个弟弟能先到自己工作的医院,找一份练习生的工作,管吃管住,边工作边复习,明年再报考中正医学院。另外,他也婉转地告诉两个弟弟,从桂林到重庆路途太远,路费他也实在是爱莫能助,而从桂林到南昌则花费不多,自己还可以想办法筹集。

黎介寿和黎磊石十分理解大哥的想法。是啊,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饱读诗书已属不易,哪还有穷孩子随心所欲报考自己心仪的大学的权利?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兄弟俩这样安慰着自己,愉快地采纳了大哥的建议,告别母亲和二姐,一路“搭黄鱼”(搭人家的顺车)向南昌赶去。

至此,黎介寿、黎磊石兄弟俩,沿着大哥黎鳌的足迹,也走了漫漫医学之路。

2.结缘医学,懵懂初开

为了“搭黄鱼”,黎介寿、黎磊石兄弟俩一路上受了无数的冷眼,挨了无数的训斥,三天后,终于在南昌见到了大哥黎鳌。

在这三天里,黎鳌也马不停蹄地帮助两个弟弟在国立中正医学院“铺路”。

他找到校长王子玕,恳求为两个弟弟在医学院找一份糊口的工作。“就当练习生,不用发工资,只要给口饭吃、给张铺睡就行”。

对于黎鳌的请求,王校长一口答应。不用发工资就收了两个练习生,还因此卖给了得力干将一个面子,这样的顺水人情,何乐而不为。

黎介寿和黎磊石到南昌后的第二天,就穿上了白大褂,到门诊部检验科当起了练习生。所谓练习生,就相当于现在检验科的化验员,每天洗试管、收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血、尿、大便、痰等,脏、累、重活,连实习生都不愿意干的活,他们干。

兄弟俩的到来,让当时科里的化验技师喜出望外,过去只有他一个人干这些活,现在好了,他可以完全甩开这摊事,做自己喜欢又一直想做的科研工作,真是“想睡觉了就有人送来枕头”。

黎介寿、黎磊石虽然年纪不大,但什么苦都吃过,什么苦都能吃,干这些粗活,对他们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一天,兄弟俩找到化验技师,大胆表示想学一学如何看显微镜。技师冲着他俩工作的劲头,爽快地答应了兄弟俩的请求。很快,他俩就学会了熟练使用显微镜。

练习生的生活极其清苦,说是管吃,可吃的是清汤寡水,顿顿不熬饥;说是管住,可由于战乱,医学院四处搬迁,兄弟俩只能就便睡在门诊部。而这个门诊部,就设在一个破旧的祠堂里,四面漏风,夏天蚊子嗡嗡,冬天寒风凛冽。

生活就是一锅滚水,鸡蛋煮进去变得像石头一样硬邦邦;只有茶叶,在滚水里煮,慢慢舒展开来,最后变成可口的香茶。黎介寿和黎磊石深深懂得,目前的生活,已经是自己能够争取来的最好的工作了。尽管肚子里没有一点油水,身上没有一点暖意,他们仍然高兴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精神的力量,让他们的学识和内心世界不断丰富起来。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黎介寿和黎磊石成了优秀的练习生,原本就好的功课更加烂熟于心。

这一年,中正医学院的考场就设在江西永新县附近的界化垅,离医学院很远。临行前,黎鳌特意走街串巷,买来了猪肉,做了一碗红烧肉,为两个弟弟壮行。在那个兵荒马乱、物资匮乏的年代,有碗红烧肉吃,是什么样的口福啊!黎介寿和黎磊石的脑海中,早已没有了红烧肉的记忆。

看着两个弟弟大口吃着红烧肉,大哥黎鳌就像一个慈祥的父亲,“好好考,不要慌,不要提前交卷,做完要复查”。听着大哥那些老生常谈的话,黎介寿、黎磊石眼里噙着泪,一个劲地点头。

3.双双高中,喜入杏园

目送着两个弟弟消失于自己的视线,走向属于他们的人生考场,黎鳌的心里很踏实。他相信,弟弟们一定会成功。他始终认为,不管在哪条路上,只要持之以恒地走下去,一定会得到承认和回报。

“黎教员,有你的信件!”一个月之后,喜报如期而至,打开信封,只见两张红艳艳的录取通知书,就像两个弟弟的笑脸一样,展现在黎鳌的面前。他兴奋地拥抱了妻子汪素娟,收到这个喜讯,真比自己当年考上医学院还要高兴。

1942年8月,黎介寿和黎磊石终于如愿以偿,考取了管饭、管宿又不用交学费的国立中正医学院。

大学的门是跨进了,可是兄弟俩的心却不在医学上。黎介寿还在幻想着当工程师,黎磊石则做着造飞机的美梦。兄弟俩对医学兴趣不高,生物、解剖、伤寒论、本草纲目……学得人直发晕。

黎鳌得知两个弟弟学习成绩平平,心里很急。他板起面孔,苦口婆心地对他们说:“医学这门学科,是哭着进去,笑着出来。很多名人都是学医出身,孙中山、鲁迅都是先学的医学。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我们既然当不了良相,为什么不好好当一个良医呢?医学院条件这么好,免收学费还管饭管住,但这些条件不养懒汉,你们这届学生的淘汰率是很高的,能不能吃得这碗饭,还要看你们的学习成绩!”话糙理不糙。黎鳌的话没有一句大道理,却深深打动了两个弟弟的心。

当时,作为有着国家级水平的国立中正医学院,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学生的英语课全部由外国传教士来教,上医学课也全部用英语教学,黎介寿、黎磊石在这里潜心研读,接受了正规的医学教育。

大学二年级,功课开始丰富起来,解剖课和组织胚胎学课就是个时候开始的。兄弟俩脑子里装满了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的位置和走向,连做梦都是在解剖尸体。

老师上午讲理论,下午就让学生到实验室做动物实验。黎介寿和黎磊石从不用实验室的动物,他们总是结伴出去逮青蛙、逮兔子,逮回来一道做实验。黎介寿从小就喜欢拆拆卸卸,动手能力极强,做起动物标本来又快又好;黎磊石文字功底好,写起实验报告来一套一套的,兄弟俩合作起来,总是受到老师表扬。

表扬一多,兴趣就来了。有时候,大学生也跟小学生心理一样。

更让兄弟俩高兴的是,在临床课期间,他们的外科学科教员,就是大哥黎鳌。跟别的同学一起喊着“黎教员好!”兄弟俩特别得劲儿。

这种得劲儿,很快就被大哥的丰富学识所替代。看着大哥在讲台讲得条理清晰、头头是道,黎介寿、黎磊石佩服之至。黎鳌讲课很少看教案,却从来没有卡过壳,仿佛知识就装在他的脑子里。作为同胞兄弟,黎介寿、黎磊石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聆听到大哥的精彩讲课,回到家里还能单独开小灶,他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医学的无穷魅力。

黎介寿和黎磊石的心性彻底变了,当命运之神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后,他们变得义无反顾。人体的奥秘千变万化,发病机制也瞬息万变,有很多领域,现代的人还远远没有涉猎,即便穷尽一生也难以通晓。从这个角度看,在医学上学贯中西并不比亲手造一架飞机更简单。

行动上的自觉,来源于信念上的坚定。黎介寿、黎磊石终于成了医学女神的忠实追随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种认可和追随,使得兄弟俩的学习成绩就像升温了的水银柱,呼呼往上升。

最终决定莘莘学子命运的,还是国立中正医学院的应试教育。医学院实行严格的淘汰制,一门功课不及格就要补考,补考不及格就要留级,而且只允许留级一次。如果有两门功课不及格,那就只有退学。家境好的学生不怕淘汰,反正只是来医学院镀个金,可黎介寿、黎磊石不一样,只有一条路,狭路相逢勇者胜!

各门考试兵不血刃却危机四伏,黎介寿和黎磊石过五关斩六将,硬是从书山文海中杀出重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回望自己的大学之路,兄弟俩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入学时班里共有130个同学,通过激烈的优胜劣汰,有101个学生被淘汰出局,到了毕业时只剩下了29个。

想当初,要不时及时调整心态,奋起直追,两颗未来的医学巨星恐怕就要遽然而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