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天下为公:孙中山思想家剪影
3183800000001

第1章 自序

1960年我与王知常、王学庄共同撰写的《孙中山哲学思想》以“王学华”名义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初次参与孙中山研究。那本书,完全是王知常主导,说实在话,当时对孙中山所知甚少。1979年以后,陆续参加了几次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也撰写了几篇论文,但1985年在河北省琢县召开的“孙中山研究述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当就孙中山是不是一个思想家展开激烈争论时,面对一些学者所说孙中山只是用西方教科书中一些常识性知识,构建了他的三民主义和他的整个革命理论,我就深感先前对孙中山的了解实在太过肤浅。在这之后,我便特别注意从知识学角度,考察孙中山思想的知识资源由来及其生产过程。在接触到上海孙中山故居的藏书之后,尤其是在日本看到孙中山在丸善书店选购最新出版的英文原著的目录及相关情报后,我受到极大的震撼。后来,我又在广州、台北,努力寻找可能散失在那里的孙中山藏书。因为从孙中山选书的目光和品位,可以清楚看出,孙中山对西学绝非泛泛地了解,他的西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20世纪中国恐怕很少人能够与之匹配。对照这些论著,再来观察孙中山的言论与他的思想,便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孙中山的思想渊源、理论的明确针对性、思想内核同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本书以“孙中山思想家剪影”为副标题,是试图凸显孙中山的思想家地位和他的特色,是对1985年那场争论做出较为明确的回答。

孙中山有着坚实的西学知识基础,但他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的儿子,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贯穿孙中山的一生,贯穿于孙中山的全部革命生涯。借鉴西方的经验,是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谋求人民的幸福与解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信念,就是孙中山献身革命的最大的最根本的动力。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选择社会主义为中国发展的目标,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先行者,正因为他毕生都以“天下为公”为终极理想和最高价值。这正是孙中山思想家独特性之所在。本书以“天下为公”为书名,立意的根据就在这里。

孙中山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思想遗产,本书只能算是孙中山作为20世纪中国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一个片段的剪影。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正检验着也正极大地丰富着孙中山的思想与学说,从这一点也可深知,孙中山的思想与学说,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值此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全世界都已看到,中华民族已经扬眉吐气地重新自立于世界文明民族之林,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在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努力奋斗,并且非常积极地在推动整个世界建立起和谐的经济与政治新秩序,我想,这一切,当是对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诸烈士诸先贤在天之灵最好的纪念和祭奠。

1996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孙中山基金会丛书“论集”中,有我一册《大道之行——孙中山思想发微》,本书选录了其中一部分相应文字。

最后,当本书出版之际,我真诚地要特别感谢数十年来给我进行孙中山思想研究提供了各种支持与帮助的所有师长和中外众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