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香江鸿儒:饶宗颐传
3184300000027

第27章 高寿多趣名重士林(4)

参与晚会的各界人士也慷慨解囊,纷纷捐赠,把筹款晚会推向高潮,整个晚会充满了香港同胞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为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尽一份力量,成为大家的共同心愿。樊锦诗院长在致辞中表示:“我和我的同仁被香港各界关心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情、被大家关爱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的感情所感动,我们感谢香港各界的同胞之情,我们不会忘记大家的情谊,我们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保护好敦煌石窟,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久远长存,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6

2009年7月,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去世。季老去世的消息,女儿、好友商量好,先不告诉饶宗颐。直到温家宝总理委托送来慰问,大家才知道难以隐瞒了。在位于香港跑马地的家中,饶宗颐逐一翻阅他与季羡林的合影,绵绵思念溢于言表。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学术巨擘同日辞世,饶宗颐即日挥书“国丧二宝,哀痛曷极”,在《南方日报》发表。

饶宗颐与季羡林合影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先生与饶宗颐都是老朋友,尤其是季老,与饶宗颐在语言学、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是相通的,可谓惺惺相惜。季羡林是最早写文章向内地学术界推荐饶宗颐的人。1993年,饶宗颐与季羡林一起创办《华学》杂志,传播汉学。2008年10月,饶宗颐还到北京301医院看望季羡林。

饶宗颐写了一首悼念季老的挽诗:“遥睇燕云十六州,商量旧学几经秋。榜加糖法成专史,弥勒奇书释佉楼。史诗全译骇鲁迅,释老渊源正魏收。南北齐名真忝窃,乍闻乘化重悲忧。”

诗里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的“乘化”二字表示已经超脱生死。“齐名真忝窃”一句是借用了杜甫的诗。原诗是《长沙送李十一》,“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这里意指“南饶北季”是过誉。挽诗最后一句就是“重悲忧”,忧虑后来乏人。

季羡林晚年多次请辞“国学大师”称号。但他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季羡林逝世后,有网站调查显示,饶宗颐名列“国学大师”第一位。饶宗颐谦虚地说:“我是大猪吧(用潮汕话说,‘大师’与‘大猪’谐音)。现在‘大师’高帽满天飞,太多了。其实大师原来是称呼和尚的,我可不敢当。”

对于“国学”的说法,饶宗颐也不太赞同。他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称自家的学问是“国学”,“美国学”、“法国学”,这样叫法不好。他和季羡林都习惯称“汉学”或“华学”,这样更贴切。

7

2010年8月6日是饶宗颐95岁生日的前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央文史研究馆亲切会见了饶宗颐。饶宗颐精神矍铄,身着一套深色西服,配一条彩条围巾,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见到饶宗颐,温家宝高兴地说:“今天我们终于见面了。”温家宝总理向饶宗颐表示祝贺,祝饶宗颐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早在2008年10月,温总理曾致信饶宗颐,对他心系国家、民族和世界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2010年春节前夕又专门派人给饶宗颐送去亲笔题写的贺卡,并多次关心他的健康和医疗状况。

饶宗颐这次到北京是为了赴敦煌出席“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举办个人书画展。温家宝赞扬饶宗颐说:“您最大的优势,也可以说您的特点,就是学贯中西,集学术和艺术于一身,一生潜心研究,身体力行,其实您到敦煌去,不顾高龄,为的也是学术。”

恰巧的是,在会见之所,温总理和饶宗颐身后高悬一幅《多寿图》,画中寿桃硕果累累,一片福瑞之气,正好寄托着温家宝对饶老安康的衷心祝福。

饶宗颐将自己画作《荷花图》赠送温总理,在这幅《荷花图》中,一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形简而神逸,朴拙而清远。荷画留白处是饶宗颐自题诗词《一剪梅·花外神仙》:荷叶田田水底天,看惯桑田,洗却尘缘。

闲随秾艳共争妍,风也翛然,雨也恬然。

雨过风生动水莲,笔下云烟,花外神仙。

画中寻梦总无边,摊破云笺,题破涛笺。之所以以荷为题,以此词为跋,饶宗颐透露寓意有三:共勉高洁如莲的品质;褒扬温家宝临危不惧、敢于担当的风范;赞赏总理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气魄。饶宗颐这是赞赏温总理“风雨不倒”的品格。温总理在接受这份礼物时感言:“您很了解我,我就是‘风雨不倒’,我就是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在会见后,饶宗颐的随行人员、香港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接受了中国之声记者的采访,在李焯芬眼中,饶宗颐是真正的博学之士,精通多国语言,既是敦煌学的大师,对竹简和古文字非常有研究,在文学和书画艺术领域也造诣非浅,对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外交通史非常有研究,借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是“大师中的大师”。但李焯芬认为,饶宗颐最让自己佩服的则是“有一颗不老的童心”。李焯芬提到,有时去问饶宗颐问题,他可能不一定马上有答案,但可能过两个月他回来找你,说:“我做了一个研究,写了一篇论文了。”他现在也是这样,对我们做学问是非常重要的。

饶宗颐的女婿、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艺术统筹主任邓伟雄说,饶宗颐读书极多,而且记忆力极好,你问他一个问题,他常常可以告诉你到哪本书的哪一页查找资料。邓伟雄说:我们说他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因为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以前我们和他一起去别的地方,他在旅途上就一直在读书,这是他最大的乐趣点。所以我们家有很多很多书,到处都是。他看书很快,记忆力很好,这是他特别的地方。我们书房有4万多册藏书,80%都是他看过的。他不是一个藏书人,他是用书人,不是收藏版本,他买书都是要用的。这是饶宗颐先生难能可贵之处,其不但嗜好藏书、读书,更是一流的用书家,甚至是书中精品的撰写者。

8

为庆祝国际编号10017号小行星以汉学大师饶宗颐的名字命名,来自香港和饶宗颐家乡潮州的各界人士于2011年11月19日晚在香港举行“饶宗颐星”命名仪式暨庆贺酒会。年逾九旬的饶宗颐亲临现场,接受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赠予的《国际命名公报》和“饶宗颐星”照片。

命名仪式由潮州市委市政府、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潮属社团总会、香港潮州商会及香港海外联谊会联合主办。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中央驻港联络办副主任李刚、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詹永新等担任主礼嘉宾。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知名天文学家杨捷兴介绍说,“饶宗颐星”是紫金山天文台在1978年10月30日用40厘米双筒望远镜发现的。此后历经21年,在苏联、美国等天文台站的多次观测证实下,这颗新小行星于1999年3月获得国际小行星中心的正式编号10017,紫金山天文台拥有发现命名权。

为彰显饶宗颐老人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体现国际社会对其学术艺术成就的高度褒扬,紫金山天文台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并在2011年7月17日获得国际天文联盟批准。

杨捷兴宣读的《国际命名公报》说:“饶宗颐,号选堂(1917年出生),是蜚声中外的汉学大师和书画家。他游学四海、著作等身,曾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著名大学讲学,学术著作80多部,被称为‘导夫先路的汉学大师’。”

饶宗颐出生于潮州、治学于香港、扬名于国际。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党委书记鲁春林致辞称,以饶公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是“香港之光”、“潮州之光”,彰显了他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这对弘扬中华文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将产生深远影响。

饶宗颐出席了当晚的命名仪式,还将亲笔书写的墨宝“景星庆云”回赠给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仪式的最后,饶宗颐和主礼嘉宾、主办机构代表一起按动亮灯装置,一颗模拟“饶宗颐星”在现场闪闪发光,赢得阵阵热烈掌声。

“他(指饶宗颐)听说时都不敢相信。”饶宗颐的女儿饶清芬对中新社记者说,对于命名一事,饶公好开心。“不过,他一向低调,做人‘求是、求真、求正’。受到这样的尊敬说明大家认同他的原则。”

作为太阳系中的重要天体,小行星自1801年首次被发现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国天文学家的重点观测研究对象,也是浩瀚星空中唯一能由发现者提出命名的天体。命名一旦获准,将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并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永载天文史册。“文曲转世”是赞人博学,自此,这位国学界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名字,进入了宇宙星空,与日月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