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众望所归
1978年10月,党中央有一个55号文件要求为“右派”摘帽子并同时改正,凡是没有摘掉帽子的尽量摘掉,过去错划的“右派”根据情况改正。1979年1月24日,中共武汉大学党委发出了《关于马克昌同志右派问题改正结论》的文件,大意是根据中共中央(78)55号文件精神,对马克昌右派问题进行复查,认为马克昌虽说了一些错话,但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1958年划为右派属于错划,应予改正恢复级别。马克昌的错划“右派”被通知改正,这样就恢复了名誉,彻底告别了这场历史性灾难。
但这个改正文件还是留了一个“尾巴”,即认为马克昌虽说了一些错话,但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实际上马克昌并没说什么错话,他的意见后来的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又过了5年,到了1984年6月4日,中共武汉大学党委又发了一份文件,即《关于马克昌同志右派问题重新复查结论》,明确指出:1979年1月24日的复查结论留有“尾巴”,现根据中共中央统战部368号通知精神和中共湖北省委鄂发(1984)17号文件精神,做出了去掉“尾巴”的结论。一件并不复杂的改正案居然经过了5年,其间马克昌因为参加审判“四人帮”案件已经名扬全国。
1979年4月,刘道玉正式辞去了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的职务,回到武汉大学任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武汉大学法律系的恢复,刘道玉校长功不可没,也将永载武大史册,成为武汉大学历史上辉煌绚烂的一页。
刘道玉生于1933年11月,湖北枣阳市人,是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年至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校长。他主政武大期间极力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率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等,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改革举措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武汉大学也被誉为“高校中的深圳”。刘道玉校长1985年获法国总统密特朗最高荣誉勋章,1987年获日本东洋哲学学术研究奖章,1993年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二十世纪勋章。
凭着直觉,刘道玉意识到拨乱反正之后,将迎来一个依法治国的形势,为国家输送大批法律人才也就成了当务之急。但是,法律教育又是遭到破坏最严重的重灾区,1958年撤销武大法律系就是突出的表现之一。因此,恢复武大法律系既是拨乱反正的措施,又是重铸武汉大学金牌的需要。更何况过去武汉大学是以法律系出名的,现在法律系没有了,应当尽快恢复。于是刘道玉校长果断建议校党委立即恢复法律系。
建议提出后,在校党委常委会议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法律系是一个敏感的系,既然取消了,何必恢复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有人说,就凭几个“右派”分子能办好法律系吗?这些人即便可以使用,也有一个办学方向和依靠什么人的问题;等等。当时,在党委常委中支持恢复法律系的人并不占多数,难以正式通过决议。在这个决定法律系起死回生的关键时刻,党委书记纪辉同志作为一把手,旗帜鲜明地支持恢复法律系,并明确表态说:“这个问题不要再争论了,作为一把手,我赞成恢复法律系,并愿意为此承担一切责任。”
时任武大法律系主任的马克昌(摄于法律系门前,1985年)1979年8月20日,学校党委下发了关于成立法律系筹备组的通知,恢复法律系的工作正式启动!刘道玉代表学校召开了恢复法律系的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宣布韩德培、马克昌、陈明义、兰远庆4人组成法律系筹备组。大家对于恢复法律系一致拥护。韩德培先生说,法律系是武大的金字招牌,我们一定要重铸这面招牌。当时刘校长代表学校对法律系筹备组提出:“是不是这样,给你们三年时间筹备,筹备以后再招生。”马克昌斩钉截铁地说,“时不我待,我们一定要大干快上,把过去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我主张从1980年就招生。”
当时法律系办公地点在学生宿舍的新四栋,共4间面积不足100平米的简陋用房,资料室更是无从谈起。就是在这样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法律系的恢复重建工作有条不紊迅速展开了。马克昌他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恢复法律系夙兴夜寐,殚精竭力,他们要把动乱年月失去的时间夺回来。他们组织人把武大图书馆法律方面的书都清理出来,为法律系建设做好充分准备;他们迅速从校内调回流失的法律教师,从校外召回或补充师资;恢复图书资料室,建立系内相关机构,有条不紊、紧锣密鼓地进行教学科研的各项准备工作。1980年,武大法律系招收了第一批学生。
恢复法律系后的第一任系主任是韩德培先生,1983年韩德培退居二线,马克昌担任系主任,韩德培任名誉系主任,兰远庆、凌相权任系副主任,陈明义任书记。
2.延揽英才
马克昌和他的同事们不辱使命,谋划重现珞珈法学教育辉煌的宏伟蓝图。法律系恢复后,工作千头万绪,而延揽法律人才、调配师资当属首要任务。由于韩德培先生年事已高,调配教师的重担主要落在了马克昌和陈明义老师身上,他们经常到刘道玉校长家里谈师资调配问题。刘道玉对他们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特事特办,予以全力支持。
马克昌他们奔走相告,召回昔日的同事和学生;他们求贤若渴,不拘一格,千方百计延揽人才。在韩德培、马克昌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巨大热情的感召下,教师队伍由起步时的“七八条枪”,迅速壮大,到1980年新生开学时,法律系的教师由7人增加到30多人,一支覆盖法学主要二级学科的师资队伍基本形成,为武汉大学法律系建设争取了速度。武大法律系很快走在了全国各院校法律系的前列,马克昌对此煞费苦心,居功至伟。
马克昌力主引进的李龙、漆多俊、赵廷光3位教授后来成为法学院响当当的“三剑客”,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具有全国性影响,对法律系以后的发展和在全国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著名国际法学家、武大法学院刘丰名教授曾深情回忆:“作为学长,马克昌对我个人的帮助是难忘的。我得以重返母校任教,他从中尽了引进之力。他作为武大恢复法学院后的首任院长,对法学院的重振旗鼓与新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与武大校史上的前辈法学院长相比毫不逊色。而今我也进入了耄耋之年,环视当年同窗,由于历史原因,坚守法学旧业的为数不多,马克昌在这为数不多的同学中确实堪称翘楚。”
流落武汉中学教育界的著名学者王应暄教授也是马克昌费尽心机调回到刚刚恢复的武大法律系的。王应暄回到武大后不负众望,成为教学研究骨干,曾独立一人操持后来在我国法学界影响甚大的法学专业刊物《法学评论》的编辑出版工作,为法律系、法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恢复后的武汉大学法律系声誉鹊起,全国各地法学人才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珞珈山下,连北京大学法律系系主任张国华教授也主动要求调到武大来。1986年9月,马克昌亲自陪同张国华教授到刘道玉校长家拜访,张教授希望加盟到武大法律系的建设中来,刘道玉向他表示了热忱的欢迎。刘道玉与张国华先生相互通过几封信,尽管张国华先生来意已决,但由于北大坚决不放,最终没有调成。
3.呕心沥血
武大法学院的同事们都知道马克昌特别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他在各种场合不厌其烦地强调一流师资是一流法学院的前提,利用各种途径来壮大和强化师资队伍。为了加强法学院的师资力量,提高法学教师的专业水平,马克昌可以说是殚精竭力,呕心沥血,千方百计,多管齐下。
马克昌非常重视有计划地选派青年学者赴国外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所去学习深造,利用国外先进的法学教育条件,提高法学院的院师资水平。武大法律系和后来的法学院恢复不久,适逢中美之间启动法学教育交流项目。该项目是中美之间有史以来在法学教育领域持续时间最长(最初为10年,后又延长5年)、规模最大(先后有二百多位中国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与)的双边专项合作项目。武汉大学是当时教育部批准的6个中方参与单位之一,其他5个单位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
马克昌是中美法学教育交流项目中方委员会委员之一。他一方面积极参与委员会的各项工作,为整个项目的顺利进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大力鼓励和热情推荐武大法学院青年教师和在读研究生参与该项目。据不完全统计,15年期间,武大法学院先后有四十余位中青年教师和当时在读的研究生通过该项目被选送到一些美国著名法学院攻读学位,或进修课程或从事研究工作,成为武大法学院对外交流与合作史上的一段佳话,对于武大法学院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对外知名度的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国际法学专家曾令良教授当初也是作为定向师资而进入法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他还记得在办理研究生入学手续时,时任法学院副书记的兰远庆和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李双元教授同时找他谈话,经过综合考察,希望他研究生毕业后作为教师留在国际法研究所,不参加毕业分配;如果他同意,读研期间,享受教师待遇,而且优先推荐和选送出国留学。当时曾令良作为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又十分渴望出国深造且有志从事法学教育的青年人,能得到如此的优待,真是喜出望外。
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万鄂湘教授在研究生入学时也是如此这般量身定做的;还有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教授,国际法学者余劲松教授、黄惠康博士,现任云南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许前飞博士等等,也是武大法学院恢复后选拔留校的第一批优秀研究生。当时这批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在法学院老前辈的带领和扶植下,迅速成长为武大法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坚力量。
不仅中美法学教育交流成就卓著,由于马克昌在日本和德国法学界的影响力,武汉大学与日本、德国的著名高校也有了深度学术交流与合作,日本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同志社大学、庆应大学、国仕馆大学法学院、德国马普研究所都有接受武汉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去交流学习或联合培养的项目安排。如他邀请日本原早稻田大学校长西原春夫先生、同志社大学校长大谷实教授来武汉大学访问讲学,促成了武汉大学与日本著名大学的深度合作关系。清华大学法学院黎宏教授、武大法学院陈家林教授,王昭武副教授、陈璇博士、王影硕士等人,都是得到马克昌的大力推荐到国外著名大学深造的。
马克昌同样重视通过法学院的定向培养和选择优秀毕业生留校的方式充实师资队伍,成就斐然。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果的留校经历就是一段佳话。1991年底的一个黄昏,大家正在忙着找工作,他也正在武大枫院研究生宿舍里准备求职简历,突然听到门房师傅喊:“521房间的冯果,下面有人找!”他连忙跑出宿舍,发现站在寒风中的竟是马克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