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学不失志
周淑华
1963年,我从湖南师范学院毕业,分配到益阳市一中当老师,并担任初中部C57班的班主任。当时这个班已是初三一期。
当年我才22岁,正是青春焕发,满怀美好憧憬的年龄。我的学生都只比我小几岁。他们一个个充满青春活力,奋发学习,积极向上。与这样的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我虽是他们的老师,但更像是他们的大姐姐。我们关系融洽,无拘无束,充满快乐。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我担任班主任的C57班,有一个名叫郭振陵(以下称“振陵”,以表亲切之意)的学生。他是从农村来的走读生,个子瘦小,年龄也是最小的,当年才14岁,穿着蓝色洁净的学生装,总是风雨无阻地按时到校上课。振陵的性格较内向,少言寡语,在班上可谓默默无闻,但他学习刻苦,很守规矩,也很懂礼貌,各科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我当时预料,振陵初中毕业后一定能够考上高中,将来也能考上大学,成为于国家的有用之才。
1964年7月,振陵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初级中学的全部课程。他满怀继续上高中的志向参加了升学考试。然而,由于当时全国普遍开展“面上社教”运动,教育界贯彻阶级路线。旧社会,振陵的父亲在国民党部队当过排长,他望眼欲穿盼来的通知书上写道:“你被批准光荣回乡务农,希望你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
振陵从此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权利。
1966年全国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学校即停课闹革命。我也因为家庭出身问题失去了讲台,下放到宁乡花明楼去劳动改造,从此我与振陵等可爱的学生音讯全无。
2000年的一天,我的一位叫夏仁儒的高中学生,带着振陵来到我家。这次师生见面,相隔整整37年,我已退休,振陵也50出头了。物是人非,一杯清茶话衷肠。振陵回忆往事,不由几次哽咽。他说,这么多年,他一直在寻找我的下落,一直清楚地记得,当年我当他班主任时与他谈话,让他明白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只要自己努力,前途总会有的。振陵认为,我的这些话对他的人生有很大的启迪,使他在后来的生活中经常想起。
想当年,都是由于国家的政治运动,都是由于家庭出身问题,老师失去讲台,学生失去学校,同是天涯沦落人,我对振陵失学的遭遇感同身受,心中百感交集。
这次见面之后,振陵几乎每年都要来给我拜年,出席我的生日宴会。我曾经是振陵的俄文教师。在我70岁生日宴会上,振陵用背诵俄文单词和句子的方式,祝我生日快乐。几十年前的学生,居然用当年老师教给的知识给老师祝寿。作为老师,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珍贵的寿礼么?当时我激动的心情简直没法形容!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讲台,我依然那么年轻,依然在给学生们讲课。作为进入老年的老师,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了!
振陵给老年的我带来了快乐。转眼又是十多年,期间每次见面,师生免不了要谈起几十年来的种种遭遇。我略略地知道了振陵这么多年来的艰苦努力,略略知道了他的成功与挫折,欢乐与悲伤。
2013年,振陵也是64岁的人了。有一天,他给我的邮箱发来一部书稿,十余万言。书名为《一个农民的手记》(以下称《手记》)。打开看,方知是振陵的自传。我细细地读了两遍,深为书中的情节所感动,有时甚至禁不住热泪盈眶。
振陵发来书稿之初,并没多说什么,只是自谦地说,不过向老师汇报学生几十年来的经历而已。后来,振陵说出了他将自传书稿发给我的本意,是想请我作序。我心里想,今非昔比,如今振陵在益阳城也算知名的老板,认识的官员和知名人士一定不少的,他的自传怎么能由我一个穷教书的作序呢?且我当振陵班主任的时间仅仅一年,当时的我,亦几近一个“黄毛丫头”,怎能但当如此重任?振陵说,他出身贫寒,早年丧父,做出一份小小的家业固然不易,但他的一生别无他爱,唯酷爱读书,最敬重的人便是老师,深知爹娘生我身体,老师育我成人。是故孔夫子成为中国人心中的至圣,万世师表,因而振陵的自传序言非我莫属。
看振陵说得如此恳切,我顿生恭敬不如从命之感。凭着真挚的师生情谊,我再一次打开振陵的《手记》,细细地寻找其中的精华。
一支军队可以因为某种原因战败,失去主帅,而一个人,哪怕是一个普通的人,不可以因为任何原因失去志向。夫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振陵是受到过良好家教的。童年时在父母的训导下,立志读书,长大后要成为有学问的人。错误的国家政策剥夺了振陵在学校读书的权利,但不可能剥夺他读书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志向。这正如他自己在《手记》中所言,失学不失志。人之立志,贵在矢志不移。吾生七十余年,所见之人,初始几乎皆有大志,然则人生道路不平坦,几经磨难,志向亦随之磨蚀,乃至一事无成,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振陵可不是那样的人。《手记》中可以看出,振陵失学之后,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如饥似渴地坚持看书学习,并运用于实践。为了凑够6毛4分钱买一本专业书,他两次往返于新华书店,跑了近30里路;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他三十多岁时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去报考自修大学,并获得毕业文凭;为了延续自己的读书梦,他含辛茹苦地培养自己的子女,他的两个孩子都成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自己经济并不算特别宽裕的情况下,资助了十多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了大学学业,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由此可见,振陵在立志读书这一点上,真做到了矢志不移,尽善尽美。
磨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自古成就卓越者,多崛起于忧患磨难之中。孟子列举舜、傅说、胶鬲、孙叔敖、百里奚等古人历经磨难而崛起的事实之后,结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想,振陵对这样的古训是恒记于心的,像振陵这等历经磨难却孜孜不倦地学习求知者,不成就事业是不可能的。
志向即理想,理想贵在付诸实践,切忌空谈。世间万物,皆有本末。实现理想之本何为?修身也。《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振陵实现自己理想的秘籍何在?全在修身。以我观之,振陵的修身,全在“感恩、孝和、诚信”六字之上。
振陵是特别知道感恩的人。12岁时,邻居借给他家1块钱买米过端午节,50多年之后,他还记得真切,写在《手记》里;在校读书时,有同学请他吃了一碗光头面,他还记得,也写在《手记》里……振陵是特别懂得孝道的人。读初中时,一次学校劳动,他获得了学校发给的一个“茴饼”,但他只吃了一半,另一半留给了正患水肿病的母亲。我也是做母亲的人,看到这里,不禁泪如泉涌。振陵是一个特别低调谦和的人。他因此广积人脉,以至于说话有人信,做事有人帮。《手记》中这类事例随处可见,无需赘述。振陵是特别诚实守信的人。在他的徒弟、朋友中,振陵简直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符号。他在建设自己的大型商厦之时,遭遇资金的极大困境,他的徒弟和朋友,自担风险为他筹款。这固然是他的徒弟和朋友们的善心善意,然则有哲人云:道德是发生在“熟人社会”中的现象,倘若振陵平时是一个刁滑赖账之人,会有那么多人为他慷慨解囊吗?
我并不知道振陵的家业有多大。他不曾说,我亦不便打听,但振陵经多年奋斗,已有些许积累是无需言说的。我老居于陋室,对外界之事知之甚少,却也时常听说某人有了家财,抛妻弃子,只顾自己奢靡享乐。而我亲眼所见到的振陵,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家庭和美,穿戴一如往日的农夫。所以我说,振陵不仅是善于创业的人,也是能够守业的人。
以上所述,皆以振陵个人立志奋斗,发家致富为因果,然则我们的国家,是有几千年高度集权历史的国家,国家何等之强大,个人何等之渺小,人所共知。倘若没有邓小平先生昌兴改革开放的国策,挽国于崩溃的边沿,救民于水深火热,我即不可能重返讲坛,振陵亦不可能有今天的家业。是故只盼国家改革开放、依法治国于永久,天下百姓,振陵一家珍惜目前所获得的一切。
老眼昏花,举箸提笔多有不便,不知所云,权作振陵《手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