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个农民的手记
3196100000003

第3章 根

水有源,树有根。年过花甲之后,我常常会想到这样的事情:我是从哪里来的?我的根在哪里?我这一辈子做了些什么?我要告诉我的后人一些什么?现在几乎每天都觉得时光比以前过得更快,心中常有一种莫名的“紧迫感”,于是我拿起笔来,开始了寻根问祖。

1.祖籍、祖先

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郭姓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

据史学家们考证,郭姓人最初的发源地在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先秦两汉时期,郭姓人繁衍之地仍以山西、陕西、河南为主,“太原郡望”即在这一时期形成,并成为后来郭姓人繁衍播迁的主要支源,逐渐在阳曲、冯翊、华阳、京兆(今陕西省西安附近)、中山(今属河北省)、彭城(今江苏徐州)、馆陶(今属河北省)、曲沃(今属山西省)、河内、广平、邯郸、河东闻喜、敦煌等地形成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避战祸,郭姓人大批向南迁徙,开始在浙江、江苏等地散居,南迁者尤以太原郭姓为多。隋唐时期,山西、山东以郭姓为第一大姓。这一时期,除战乱使得郭姓人入居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外,还形成以华阴郭子仪为始祖的汾阳(今山西省静乐一带)望族。后汾阳郭姓后裔郭嵩入闽成为福建郭姓始祖。从五代到宋元时期,随着金兵的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南下,迫使郭姓人再度南迁。由此,郭姓人逐步遍布大江南北。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明清时期,郭姓人已散布全国各地。如今,郭姓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姓约占全国汉族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

我等郭姓,当属郭姓的何支何系,手头无据可考,我祖父以上的先辈均不知名字,只听父亲说,祖父名郭新民,祖母欧阳君,湖南湘潭人。按旧时的称谓,家住湘潭县十五总,旧中国的湘潭县政府旁边。祖父靠打杂工养家糊口。据父亲说,祖母37岁时祖父就去世了。

祖母生有两男三女,大儿子名郭紫云,二儿子名郭述云(我的父亲),大姑姑郭庆云,二姑姑郭菊云(16岁亡),小姑姑郭文治。祖母是很了不起的人,祖父去世之后,饱尝中年丧夫的悲惨命运,以一弱女子的微薄之力,孤身独影,苦度时光,克勤克俭,操劳一生,终于把五个孩子抚养成人。

父亲16岁拜师学泥瓦匠,17岁那年到长沙干泥瓦匠活期间,好心人见我父亲诚实肯干,就将他介绍给在国民党部队当团长的周某当勤务兵,从此为周团长服务了十多年,直到解放。父亲是特别老实勤快的人。没在周团长身边干多久,即深得周及其家人的信任。其时恰逢周团长家在长沙办了一家棉纱厂,便安排我父亲到常德、益阳等地采购棉花。为了方便我父亲外出办事,周团长给我父亲挂了一个少尉排长的军衔。这就是我父亲成为所谓“伪军官”,我们也跟着受牵连几十年的由来。父亲在历史上虽然是伪军官,但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打过仗,他的军旅生涯,不过就是为周团长干一些私活杂活,主要是给他的棉纱厂采购棉花。在我的认识中,父亲所在的部队是国民党的正规军,是“国军”,而不是“伪军”。抗日战争中,投靠日寇,为日寇当走狗的才是“伪军”,所以父亲不是伪军官。如果一定要说是“军官”的话,那就是当时民国政府的“国军官”。

大概是1943年左右,父亲在益阳办事时,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的母亲,一年后,来了日本兵,父亲带母亲回湘潭完婚。婚后,母亲留在湘潭祖母家住了一段时间;父亲仍在部队为周团长服务。

1949年初,父亲所在的国民党部队驻扎在常德,不久就被共产党的部队打败了。周团长不知去向,父亲失去了当兵吃粮的可能,就带着我母亲、姐姐,以及我投奔益阳的外祖父家来了。从此,父亲靠着外公、舅舅等亲戚的人脉,在益阳安居乐业,生儿育女,直至现在,虽经种种磨难,但也可以说家门兴旺,儿孙满堂。

2.生我养我的地方

妈妈说,1949年农历二月五日,我出生在湖南常德城区,具体是哪一条街,什么门牌号码,妈妈没告诉我,我当然不知道。我曾经问妈妈,但她也记不得了,只记得我出生的那年还没解放。

我的乳名叫“哈咪”,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妈妈说,我出生后,满舅臧菊生代表外婆一家,担着鸡蛋等礼物,走两天半路来常德为我做“三朝”。那时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交通很不便利,现在益阳到常德不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满舅竟走了两天半,不知道满舅路途吃了多少苦。

按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推算,我随父母到外婆家的时间,应该是1949年冬或1950年春,而1949年冬更靠得住一些。我曾经想去查一下常德的地方志,弄明白常德解放,国民党部队溃散的时间——因为那与我的出生,以及流落外公家的确切时间有很重要的关系。但这涉及很多复杂的问题,以我一个平民小老百姓的身份怎么做得到呢?况且也不十分必要,所以终于未能成行。

我随父母来到外公家,即现在所居住的地方——益阳市黄泥湖乡大海塘村。我在这里长大,成家,创业,养育后代,看着我的一儿一女渐渐长大,与我的妻子共谋如何养家糊口,发家致富,陪伴我亲爱的父亲和母亲……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一草一木,都被我所熟悉,都与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现在的大海塘村高楼林立,漂亮的街道,宽阔的马路,人流如潮,车流如织,是益阳市的中心城区。工作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人大概很难想象,这里原来是一个自然的村落,从村头到村尾有六七华里的路程,大村落内又有许多的小村子相连,我现在记得的依次有:藕塘冲,刘家冲,旦家冲,八家冲,高家冲,邓家冲,蛇形冲,麻坡里,茅坡子冲,木子坡,铜绿坡,罗家冲,烟坡里,荷叶塘冲,乌石冲等。

一个小小的大海塘村里面,居然有这多的冲,这么多好听的名字,我每每想到这些,说到这些,看到这些,内心里有不尽的骄傲,觉得我们中国真是大得了不得。

大海塘村里面的冲口与冲口之间,或冲口与村口之间的山丘,习惯上都称“咀”,如大元咀,水口山咀,竹山咀,卜家山咀,窑丘咀,鲇鱼咀,猫山咀,曾家山咀,炉烘咀,红合咀,庄妈咀等。

我家的三间草房就在烟坡里猫山咀旁边。我的父亲和母亲,我的姐姐和妹妹,全家五口,自1950年到1974年,总共24年,都居住在这三间茅草房里。我的父亲于1968年在这里猝然与世长辞,年仅55岁。中国农村的地名很赋有诗意。我所生长的大海塘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据说新中国成立前夕,因修公路,把这个长达六七华里的自然村变成了一口大池塘的形状,有人就把这口“大池塘”叫“大海”,于是这个村子就叫做大海塘村,这个名字就这样沿用至今。

在我的记忆中,过去的大海塘村里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长年不断,一直流到一个叫“三里桥”的地方,然后与别的小溪汇合,注入资江。三里桥是个小集镇,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是很热闹的地方。沿三里桥再往北去,便是一望无际的洞庭湖平原。每年油菜花开的晴日,蔚蓝的天空中偶尔飘过去几片淡墨一般的云彩,地面上立刻掠过一些影子,春燕低飞,农耕如织,特别令人神往,常常会令我不由自主地念起清代高鼎的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就是我生长的地方。这里留下了我儿时的、青壮年时的许多美好的记忆,也有我许多的痛苦和忧伤。我的成长、婚姻、事业、家庭都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