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则乱大谋”,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人意,当优势不在于自己时。不妨学学乌龟术,该缩头时且缩头!当然,这里的“缩头”不是一味地退却,不是懦弱的表现,它是一种隐忍,一种智慧,暂时的“缩头”只是为了更好地抬头,老于世故的人都知晓其中的妙处。
1、在人屋檐下,要懂得低头
在人屋檐下,要懂得适时地低头。这是处世的一种柔术,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处世智慧。
老百姓有一句俗语,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但对于这种情况,不同的人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老于世故的处世高手会将此当做磨炼自己的机会,借此取得休养生息的时间,以图将来东山再起,而绝不一味地消极乃至消沉;那些不谙世事,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往往将此看做是事业的尽头,或是畏缩不前,不愿想办法克服眼前的困难,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听天由命。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句话可以说是洞彻世间人情世故,相当有智慧的。所谓的“屋檐”,说明白些,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只要你人在这势力范围之内,并且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不多,以人类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来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不知从何而来的欺压,这种情形在你的一生当中,至少会发生一次以上。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个强人,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可是你能保证你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吗?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调整了。
只要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就要厚起脸皮低得下头,不用别人来提醒,也不用撞到屋檐了才低头。这是一种对客观环境的理性认知,没有丝毫勉强,所以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和抹不开面子。在生存与脸面相矛盾时,还是生存第一!这就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智慧。
“懂得低头”,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不会因为不情愿低头而碰破了头;因为很自然地就低下了头,而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沉不住气而想把“屋檐”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你总是会受伤的。因为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不要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要去哪里?这是必须考虑的。而且离开想再回来,那是很不容易的。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把屋内的人赶出来,自己当主人。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权力斗争,极其复杂,有时更是瞬息万变。懂得低头,受一时之罪,以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西汉时期的韩信忍胯下之辱正是这种“低头”的最好体现。因为他不低头就会把自己弄到和地痞无赖同等的地步,闹不好还会吃官司,搭上自己一条小命。
另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低头”,就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觐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会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低调做人,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送上断头台,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王朝的建立。由此可见,李渊也是一位处世高手。
“在人屋檐下”是为人处世经常遇到的情况,它会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现,当你看到了“屋檐”,请不要不低头,而是告诉自己:“一定要适时低头!”
2.“眼泪”是一种低头的艺术
“眼泪”是一种低头的艺术,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用“眼泪”作为武器来打动人心,不失为一种妙方。
“眼泪”一直以来都被看做是女人的专利,是弱者的象征,只有无用之人才会动不动就“以泪示人”。其实,这是我们对于“眼泪”认识上的误区。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深谙人情世故的人,就会抓住人性的这一弱点,将“眼泪”视为自己的秘密武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就是这样的一位处世高手。
约瑟芬是前博阿尔内子爵夫人,一向水性杨花,生活放荡。她刚与拿破仑新婚不久后,拿破仑就前往意大利和埃及作战。此时的约瑟芬一点也没有担心丈夫在前线战场上的生命安危,而是在家中与一个叫夏尔的中尉偷情私通,她以为拿破仑会战死在沙漠中,早已没有再等他回来之心,而像已经没有了拿破仑一样为他安排了后事。
可是,约瑟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1799年10月,拿破仑从埃及回到了法国,并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当这个消息传到巴黎后,约瑟芬惊呆了,拿破仑成了欧洲最知名的人物,法国的救星,前程无量,而自己却欺骗了拿破仑,甚至想抛弃他。这时约瑟芬感到后悔了。于是,她一改往日作风,决定坐着马车去法国南部的里昂迎接拿破仑。她想在拿破仑与家人见面前见到他,并趁着他的兴奋蒙骗他,不使自己的丑事暴露。但当她好不容易到达里昂后,拿破仑却早已和家人会合,从另一条路走了。拿破仑对于妻子的不贞已早有耳闻,只是不怎么相信,直到他从家人口中确定约瑟芬对他不忠后,暴跳如雷,下定决心与她离婚。
约瑟芬知道大事不好,便又不辞辛苦地日夜兼程赶回巴黎。可拿破仑吩咐仆人不让她走进家门。她好不容易勉强进了门,静下神来之后决定壮着胆子去见丈夫。她来到拿破仑的卧室门前,轻轻敲门,没有回答;转动门把,早已从里面反锁上;她再次敲门,并温柔而哀婉地呼唤拿破仑,却仍旧无济于事,拿破仑丝毫不理睬她;于是她又失声大哭,短促呻吟,拿破仑还是无动于衷;她哭着,用双手捶打着门,请求他的原谅,承认自己因一时的轻率和幼稚犯下了大错,并提起他们以前的海誓山盟,说如果得不到他的宽恕,那么她就只有以死谢罪,但这些仍然无法改变拿破仑的初衷。
约瑟芬哭到深夜,见事情没有任何好转的倾向,她也不再哭了。就在她濒临绝望的时候,忽然眼前一亮,她想起了孩子们,她知道,拿破仑爱她的两个孩子——奥当丝和欧仁,尤其喜欢欧仁,这是打动拿破仑的好办法。如果是孩子们求他,他可能会改变主意的。
她叫醒了睡梦中的两个孩子,他们在门外天真而笨拙地哀求着,求爸爸不要抛弃他们的妈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一招终于奏效了。拿破仑心中虽然依旧在意约瑟芬的不忠,但是她的声声痛哭却让他的脑海泛起他们刚刚相爱时的美好回忆;奥当丝和欧仁的哀求声,冲破他心中设下的最后防线,他早已热泪盈眶。于是,房门打开了,拿破仑与约瑟芬重归于好了。后来拿破仑登基时,约瑟芬成了皇后,荣耀之至。
约瑟芬用眼泪向拿破仑表示了自己的“悔改”,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同时也用眼泪为她迎来了一生的幸福。
但是在用眼泪表示自己的“低头”时,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稍微的偏差都会影响它的威力。所以,要想得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得到一个理想的回应,那么在落下眼泪前就必须作出周详的计划与安排。对着强者落泪,可以展现出你的弱小,可以博得他们对你的恻隐之心;对着弱者落泪,可以展示出你对他们的怜悯,从而获得他们对你的感激之情;对着义气之士落泪,可以凸显出他们的刚直,进而获取他们对你的忠义之心……委屈的眼泪会得到别人的同情、无奈的眼泪会令人黯然、喜悦的眼泪则会令人感动……
眼泪是一个人生命力的表现,眼睛被视为人的心灵之窗,眼泪的枯竭通常就意味着心死,意味着感觉的硬化、钝化和老化。只要对生命还有所希冀,眼泪就会流淌,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的时候。也许理智会告诉你眼泪是一种幼稚和孩子气的表现,但有时眼泪也是一种低头的艺术!
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采用“眼泪”作为一种迂回战术,用“眼泪”作为武器来打动人心,不失为一种妙方。
3.低头示弱,不要沽名学“霸王”
当你还不是强者时应该示弱,该“低头”时就当“低头”,千万不要强出头当“霸王”。
什么是真正的强者?或者说有没有一种被人公认的强者的准则?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一种人认为,强者即力量的强大者,权力处在巅峰,占据老大的位置即为强者;另一种人认为,世上并无永恒的强者,强弱是相对的,一个人在某方面的强大或许正掩盖了其在其他方面的弱点。正因为如此,很少有人能在第一把交椅上永远坐下去。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是一位很会示弱的人,但这并不影响他最后成为汉朝的创立者;而项羽英雄盖世,处处逞强,却最后成了垓下之鬼。这两种不同处世方法所带来的不同命运,很让后人深思。
楚汉相争之前,项羽与刘邦说好了先入关者为王,但项羽遇上秦军主力,战斗异常激烈;而刘邦却一路顺畅,只遇上秦兵不痛不痒的抵抗,所以得以先人关。
可是项羽哪里肯做这种吃亏上当的事,明明是自己破釜沉舟歼灭了秦军主力,到头来却被一个无赖抢占了便宜,岂不叫天下人耻笑,加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又火上浇油,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如今进了关中,却变成了另一个人。既不收取财物,又不亲近女色,由此可见,他的野心不小啊!”
因为刘邦经常自诩头上有天子气,范增又添油加醋地挑起项羽的怒火:“我仔细观望了云气,只见刘邦头顶上五彩缤纷,显现出盘龙卧虎的形势,这可是天子的征兆。”
这一说,把项羽气得火冒三丈,下定决心要将刘邦除掉。
当时,项羽的兵马四十万,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兵马只有十万,驻扎在灞上。双方相隔只有四十里地,兵力悬殊,刘邦若要力斗的话肯定不是项羽的对手。
这时刘邦的谋士张良献计说:“项羽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你只要向项羽道歉,并装作很服从他的样子,这样才能平息他的怒火,平息了他的怒火,他就不会杀你了。”
刘邦想了想,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如此。
刘邦挑了个日子,带了一百多个随从,到鸿门去拜见项羽。刘邦一见项羽,满脸堆着谄媚的笑说:“我跟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够先入关。今天在这儿和将军相见,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哪儿想到有人在您面前挑拨,叫您生了气,这实在太不幸了。”
项羽见刘邦低声下气的样子,满肚子的气也消了不少。刘邦见项羽心软了,才大松一口气。后来刘邦巧妙地设计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刘邦的这一示弱战术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6年,推翻秦朝以后,项羽分封天下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属地为巴蜀。
刘邦并没有因为被项羽分封在这路途遥远的穷山恶水而意志消沉,在其得力谋士的辅佐之下,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汉中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等到有了与项羽相抗衡的军事实力之后,突然杀出汉中,将项羽打得大败,逼得一代西楚霸王在乌江拔剑自刎,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思索。宋代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诗中写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正道出了后人的遗憾之情。
楚汉之争这段历史虽然成了过眼烟云,但它留给后人的意义和教训却发人深省。
刘邦虽然力不及项羽,但是他深谙人情世故,懂得做人处世的技巧,遇强则避,适时“低头”示弱.最终开创了四百年的汉朝基业.成为中国历史上汉唐盛世的开山之人。而楚霸王项羽虽然英勇盖世,却不谙世事,不肯“低头”过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为后人所惋惜和感叹。
可见,真正的强者并不是处处逞强的人,在不该逞强时懂得低头示弱,一旦得势便抓住机遇,一举强攻,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这就是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的道理。
4、低调做人,小心行得万年船
人生犹如走路,须牢记“低调”二字。任何时候都要有所防备,一步一步地走稳自己的脚步,否则就有可能遭小人陷害,铸成大祸。
老于世故的人都知道做人不可过于高调,凡事要留一手,以防患于未然,“小心行得万年船”是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