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荒原生命的奇迹
3201400000006

第6章 走进沙漠(5)

土地遭受沙漠化威胁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对土地上植被的破坏,从而导致沙漠化的蔓延。

小贴士

中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1949年间,共发生有记载的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而新中国成立以来近50年中已发生71次。

是什么使植被破坏严重呢?究其原因是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即点上在治理的同时,面上在破坏。这就是为什么越造林治理,沙漠化、荒漠化面积越大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沙地植被被大面积破坏的直接原因有:

第一,干旱区过度开荒垦殖。有的是因为水资源不足造成部分土地弃耕,还有因过量用水(大水漫灌)造成盐渍化而弃耕。

第二,半干旱(草原区)地区不宜农作的沙质草原土地沙化,沙地植物被直接破坏。

第三,半干旱地区草场(草原)超载放牧、自由放牧、靠天养畜导致大面积草场(草原)退化沙化、沙地植被被破坏。

第四,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如上游过量用水使得下游来水大减,水位大幅下降。这些不合理利用导致大面积人工林及天然植被死亡,造成耕地废弃,风沙活动再起。

第五,利益驱动,如一些名贵物种甘草、肉苁蓉、冬虫夏草等被乱挖,进一步破坏了沙漠植被。

沙漠化形成与扩张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对荒漠生态系统中的水资源、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荒漠生态系统内部固有的稳定与平衡失调。

中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土地沙化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及华北北部。近些年来,中国的风沙区生态建设的治理,虽然在局部地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中国的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防治沙漠化的对策

防治沙漠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管理问题。它涉及社会、经济、生态各个方面和林业、农业、水利、环保等各个政府部门。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沙漠化的治理:一、合理利用水资源;二、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三、调节农林牧渔的关系;四、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当地能源问题;五、控制人口增长;六、推广作物的轮休制度;七、推进土壤保护制度;八、多种植树木。

人类掠夺性地向自然索取,在一些地区造成了土地沙漠化,当我们一寸寸地失去这些土地后,还能再要回来吗?答案是肯定的!无数事实证明,治理沙漠化虽然是很艰巨的事情,但是,沙漠化也绝不是不可抗拒的,只要有组织、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治理办法,沙漠是可以被人类所治理好的。

目前沙漠化地区植被退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而主要成因是以后者为主,故防治土地沙漠化应以防止人为活动的破坏为主,兼顾对不利自然因素的防范,使之与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并尽可能地融为一体,彼此配合、互相促进,以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沙漠化过程具有自我逆转的特性,即沙漠化发展进程中,如果消除人类活动的外界干扰,沙漠化过程可以逐渐终止。其自我逆转能力取决于沙漠化过程发展程度和沙漠化过程发生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实行退耕还牧、压缩牲畜头数、实行封育等办法,让地表自行恢复天然植被。在此过程中,人类不能过度利用土地资源,随着天然植被的逐步恢复和自然更新,土地沙漠化程度会相应减轻和逆转。

在许多情况下,自然的恢复可通过人工方法来促进,主要目的是增加土壤的水分含量,或改善土壤肥力。人工恢复的种类很多,如松土、挖坑、施肥、种植耐旱灌木署口树才,营造薪炭林等。人工措施能较好促进植被恢复,并且保持年份较长。

人工恢复主要包括工程治理措施、生物治理措施。我国沙漠化防治最根本的途径是生物措施,只有在迫切需要时才采取一些工程措施,只是辅助性和临时性的。

沙漠化造成的危害,归根结底还在于风沙流动的风蚀、搬运、堆积的作用。为了防止沙丘的移动,控制沙丘表面疏松的沙粒不被风蚀吹扬。可以利用杂草、树枝以及其他材料,在沙丘上设置沙障。工程治理措施因材而异,种类繁多,一般最常见的有草方格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卵石固沙等。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

用植物来控制和固定流沙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措施。在沙漠化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不仅能长期地固定流沙,而且还能改变沙区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以至达到沙漠化土地改良的目的。我国沙区各族人民在治理沙漠化的过程中,总结出流沙有喜风、喜干旱,怕水、怕草、怕树的“两喜三怕”的特点。水是沙漠化的命脉,有了水,可以长树、长草,可以阻挡风沙。根据沙漠化的这些特点,采用不同的植物治理措施。

小贴士

青藏高原河谷合理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千米不超过20人,而今在该地区却达90人,大大超出土地承载力。过垦过牧,造成风沙肆虐。西南地区山高坡陡,土壤瘠薄,植被破坏后石漠化严重。石漠化使土地永久丧失生产力,因此比沙漠化问题更严重,也更难以治理。

固沙造林措施。利用人工栽植的办法,根据需要,在沙漠化土地植树造林。由于沙漠化土地自然条件差,植物生长困难,必须选用优良沙生植物品种,同时还要加以人工的抚育和管理。

营造防风林。“风起沙扬,风止沙落”,风是形成沙漠化、驱使沙漠化扩张的根本动力。所以,防沙应先防风。在沙漠化地区营造大面积的防风林带,可以削弱沙漠化地区的风力,从而达到阻止沙丘移动的目的。

封沙育草。引起风沙危害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人为地破坏草场。根据这个经验,人们采取了治理沙漠化的相应措施,即“封沙育草”。在水分条件比较好,而且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化土地上,一定的时期内,封禁起来,禁止放牧和樵采,促进沙漠化土地原有的天然植物得以养息、繁殖,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进行人工初种,从而使流沙固定。经验表明,封沙育草,保护天然植物的繁殖生长,对治理沙漠化土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封沙育草的基础上,内蒙古沙区群众又创造出“草库仑”的办法来改造沙漠化土地。“库仑”蒙语的意思是用柴草、柳条、土墙等围起来的居民点和草原。所谓“草库仑”,就是把需要治理的沙漠化土地、天然草场等用人工的办法,将它们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的天然更新。然后再采用育草、育林等各种措施对沙漠化进行综合治理。把流沙草场化,改造成新牧场。“草库仑”是改造利用沙漠化土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当然,在治理沙漠化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综合的措施,绝不只是单独地使用上述某种方法就可奏效的。例如,为固定流沙进行固沙造林时,若不与工程治理措施相结合,很难取得成功。因为沙漠化地区的自然条件很恶劣,植物生长较慢,需要一定的成长过程和时间,才能起到固沙的作用。而沙区风力强大,能将种下的植物很快吹蚀掉。因此,一般都先用草方格沙障固定沙丘的迎风坡,而后才在草方格沙障内种植固沙植物。所以,治理流沙时,常常几种措施同时并举,综合治理,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今天爱护地球保护环境被视为人类共同的任务,留下繁荣的经济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后代子孙,已成为当代人的神圣职责。

顽强生存的沙漠动物

沙漠干涸、炎热、荒芜,然而,在灼热的地表下,或是你不易察觉的阴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数千种沙漠动物在沙漠中繁衍生息,这些动物都是顽强生存的榜样,让人刮目相看。

其实沙漠并非人们想象中的“不毛之地”,实际上沙漠里的动物种类非常多,它们主要是穴居性动物,如跳鼠、蜥蜴、蝎子、蛇等,大型动物有大象、狮子、骆驼等。不同的沙漠气候,分布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也有很大差别,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在变化。

小贴士

沙漠里一些小动物都十分耐旱,它们不需要喝水,能直接从植物体中取得水分,或依靠特殊的代谢方式获得所需水分,除此之外,这些动物在减少水分的消耗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办法。沙漠里的动物大都营穴居生活,以保护自己避免一切侵害。

水资源的严重匮乏是沙漠里的生命体所面临的最大的威胁,而比起沙漠里的植物,沙漠里的动物还必须面对极端炎热的气温这一威胁。理论上,动物们只能适应很小的温度变化,当超出这个变化范围,动物就会死亡。而在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沙漠中,每年约有4~5个月的时间,日常气温变化都超出动物身体所能承受的范围,沙漠动物到底是用什么特殊的本领来对抗这些威胁呢?

与其他自然环境区相比,沙漠地区的动物数量少,种类贫乏,主要以小型啮齿类和爬行类为主。这是因为些沙漠地区的气候非常干旱,降水极不稳定。有时一连几个月、甚至连续几年不降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数倍以至数十倍。夏季气温很高,温度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很大。这种极为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对动物的生长十分不利。

小贴士

在沙漠中很多动物会将尿撒在自己的腿上,通过尿液的蒸发带走身体的热量;许多鸟类的羽毛和皮肤在长期的进化中变成了白色,能很好地反射强烈的光线。

沙漠野生动物对白昼高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大多数沙漠动物多在晨昏和夜间从洞穴中出来觅食。比如亚洲、非洲的沙鼠、跳鼠和美洲的更格芦鼠都在夜间活动。鸟类亦在晨昏时分寻找猎物。长期的夜出生活使许多沙漠动物的眼睛和听觉系统特别发达。鸟类没有汗腺,只能靠喘气从肺中蒸发水分。因此,它们每天必须得到水的补充。少数昼出性动物则善于逃避高温。它们在最炎热的时刻,要么躲入洞穴,要么躲避在小灌丛下,或者把身体埋进沙里。

总体来说,生活在干燥地区的动物,必须克服三个困难:尽可能少地消耗水分;保持适当的体温;寻找足够的食物。因此,只有那些相当进化的动物,才能适应这种环境。

沙漠动物的求生本领

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生物的部分生理机能或行为会出于生存需要而有所进化,沙漠动物自然也不例外。沙漠动物的特殊生存本领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第一,避暑的本领。为了躲避高温和干旱,绝大部分的沙漠动物都昼伏夜出,它们只在黎明或日落后的几个小时内活动,其他时候则静静的待在凉爽或有阴影的地方,甚至躲藏在地下。不过,有一些极稀少的动物种类会在白天活动,例如极乐鸟,不过,它也需要时不时地在阴凉处歇歇脚。

小贴士

在最热的季节里,最活跃的可能是某些沙漠蜥蜴,灼热的阳光下,它们还会在沙地上奔跑。不过在高温的地表,它们行动极其迅速,只在阴凉的阴影处停驻。它们特有的长腿在奔跑时不会吸收太多地表热量。

第二,散热的本领。避暑并不能完全解决沙漠动物抗热的问题,因此,除了用自己的方法避暑外,它们还有自己独特的散热本领。如猫头鹰、夜鹰经常张大嘴,迅速鼓动喉部,以尽可能地蒸发口腔中的水分来达到散热的目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沙漠动物都能使用这种方法来散热,如果无法获取足够的水分,这种蒸发散热法十分容易造成脱水。

第二三,保持水分的本领。对于沙漠动物来说,能否保持水分是其生死存亡的决定因素。沙漠动物最普遍的行为就是避开干燥炎热的白天,藏在湿润阴凉的地洞里,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第四,摄取水分的本领。沙漠动物大多是靠植物来摄取水分的,尤其是多汁植物,如仙人掌等。沙漠中的生命有自己的一条食物链,例如大多数昆虫都是靠吸取植物的汁液为生,而昆虫的繁衍,又为鸟类、蝙蝠、蜥蜴等物种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