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商品价格?商品价格是怎样构成的?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例如,1双鞋30元,一支笔10元等。
商品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也就是以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价值总要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必将不断下降。商品的价格同商品价值成正比,而与货币的价值成反比。此外,商品的价格还受市场商品变化的影响。
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物化劳动的价值,就是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它的货币形态就是原材料金额、折旧费、修理费、燃料费、动力费等。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它的货币形态是工资、附加工资、福利费等;另一部分是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它的货币形态就是税金、利润。
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形态,叫做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价格的主要构成部分。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继续消耗的劳动,其货币表现称流通费用。
总上,商品价格由生产成本、流通费用和利润、税金所构成。
2.按定价形式分,有哪几种价格?
我国国民经济体系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这就决定了我国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确定各种商品的价格。
(1)国家定价。它是价格体系中起基础作用的和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价格;它关系到价格变动的方向、国家的安定、社会主义的根本利益。实行这种价格的,有主要农产品(如粮、棉、油等)的收购价格,主要工业产品、工业原材料、能源等的供应价格,重要消费品的零售价格等。这些商品在种类上数量不多,但在金额上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国定价格包括中央定价价格和地方定价价格。
(2)国家指导价格。它在价格体系中有重要作用并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属于国家指导价格形式的商品有着逐步扩大的趋势。浮动价格就属于这类价格形式。
(3)市场调节价格,也称计划指导下的自由价格。属于这种形式的商品价格,可以在国家计划允许的范围内由买卖双方自由协定价格。这种价格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但它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的经济政策和价格政策、国家的法令。集市贸易价格是自由价格的一种形式。
3.什么是保护价格?
在一定条件下,国家为保护生产者或消费者的利益而制定的价格称为保护价格。其形式有以下四种:
(1)限价保护。在收购价格中,明确规定最低限价,以保护卖方的利益;在销售价格中,明确最高限价,以保护买方的利益。例如,在边(边疆),山(山区),老(老根据地)、少(少数民族)的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中,就有最低限价的规定;而对某些工业品的销售,有最高限价的规定。
(2)降价保护。如某些商品已收款预售,顾客在未拿到商品时,遇到国家宣布降低价格的规定。这就应按降低后的价格到期准时付货,并退回订金余额。
(3)提价保护。买方按现行价格订货或消费者已预交货款,在到期交货前,如果遇到价格上调,应仍按原订价格供应并准时交货。
为了促使购销双方严格履行合同,根据《经济合同法》规定:执行国家订价的,在合同的交付期限内国家价格调整时,按交付时的价格计价。逾期交货的,遇价格上涨时,按原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新价格执行。逾期提货或者逾期付款的,遇价格上涨时,按新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原价格执行。
4.什么是浮动价格?
国家按照等价交换的要求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对商品有计划地规定基价和浮动幅度,允许企业在规定幅度内自行定价的价格。浮动价格的特点,一是计划性和稳定性,浮动幅度由国家规定,受到严格的限制,不会造成价格的剧烈波动;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竞争性,企业有一定的定价自主权,可以随着供求情况在规定的幅度内,变动价格扩大销售。
浮动价格有以下三种形式:(1)在国家规定的最高价格之下浮动,适于原定价格偏高或必须限定最高价格的商品。(2)在国家规定的中准价上下一定幅度内的浮动,适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的,但品种花色繁多、市场需求变化频繁的商品。(3)在国家规定的最低价格之上一定幅度内浮动,适于供求变化较频繁但又必须以最低价格保护生产的商品。
浮动价格属于计划价格的范畴,但它具有灵活性,它比较灵敏地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有利于调节生产、流通和分配。
5.工业产品在各个环节的价格是怎样构成的?
工业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要经过工厂、商业批发和商业零售等环节。
8.农产品在各个环节的价格是怎样构成的?
农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经过农业生产单位和批发、零售等环节。
7.什么是顺加作价?
以一种既定价格为基价顺加一定差价来制定另一种价格的方法。我国计划价格中的商品零售价格、农产品产地销售价格和调拨价格、工业品销地批发价格、物资供应价格等,一般均采取顺加作价方法。其作价公式是;
商品零售价格=商品批发价格×(1=批零差率)
农产品产地销售价格=农产品收购价格×(1=购销差率)
农产品产地调拨价格=农产品收购价格×(1=地区差率)
物资供应价格=出厂价格=管理费=运杂费
部分工业品产地批发价格,在国家已经制定出厂价格和商业进销差率的情况下,也采取顺加作价方法。其计算公式是:
工业品产地批发价格=出厂价格×(1=顺加进销差率)
8.什么是倒扣作价?
“顺加作价”的对称。以一种既定价格为基价倒扣一定差价来制定另一种价格的方法。我国计划价格中的工业品调拨价格、农产品销地调拨价格、部分工业品的出厂价格、个别商品的批发价格等,采取倒扣作价方法。其作价公式为:
工业品调拨价格=产地或调出地批发价格×(1-调拨倒扣率)
农产品销地调拨价格=中心销地或中转地批发价格×(1-调拨倒扣率)
工业品出厂价格=产地批发价格×(1-倒扣进销差率)
商品批发价格=零售价格×(1-倒扣批零差率)
9.怎样制定和计算工业品的出厂价格?
工业品出厂价格是工业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的第一道价格,也是商业部门对工业品的收购价格。
工业品出厂价格,有三种计算形式:
(1)按成本和利润制定出厂价格。计算工业利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成本利润法,即以本行业每种产品的平均成本,计算利润率;另一种是采用资金利润法,即按照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占用资金的多少,计算产品的利润率。这两种方法在我国理论界是有争论的,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取前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出厂价格=[生产成本×(1=成本利润率)]/(1-税率)
(2)按批发价格倒扣商业进销差价率确定出厂价格。这是指工商部门在商订出厂价格之前,先根据产品的生产成本,考虑制定市场销售价格的各方面因素,确定这一商品的批发价格,然后再扣除工商商定的进销差率,计算出这一商品的出厂价格。其计算公式是:
出厂价格=商业批发价格×(1-进销差率)
(3)按产品的工商利润分配比例确定出厂价格。先确定这一产品的市场批发价格,根据拟定的工商利润总额,按照工商分配比例或金额,计算这一产品的出厂价格。其计算公式如下:
出厂价格=(生产成本=工业利润分配额)/(1-税率)
10.怎样制定和计算工业品批发价格?
工业品批发价格分产地批发价格与销地批发价格。
工业品产地批发价格,是由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商业进销差价构成的。计算公式,有理论计算公式和实际工作中使用的计算公式之分。理论计算公式是为了测算进销差价以及产地批发价格是否合理。其公式为:
产地批发价格=[(出厂价=市内运杂费)×(1=周转天数×日利率)]/[(1-损耗率)×(1-经营管理费率-税率-利润率)]
实际工作中使用的产地批发价格计算公式有下面两种:
(1)按出厂价格求产地批发价格,其计算公式是:
产地批发价格=出厂价格÷(1-进销差率)
其中,进销差率=(批发价格-出厂价格)/批发价格×100%
目前也有少数商品的产地批发价采用下列公式:
产地批发价格=出厂价格×(1=进销差率)
(3)以产地零售价格求产地批发价格。这种方法适于全国或一个省、市、自治区范围内,规定有统一零售价格的工业品。它以零售价格为计算基价,按规定的批零差率,计算产地批发价格。其计算公式是:
产地批发价格=产地零售价格×(1-批零差率)
但也有一些工业品的产地批发价格采用下列公式:
产地批发价格=产地零售价格÷(1=批零差率)
工业品销地批发价格,是在产地或口岸地批发价格基础上,加地区差价制定的。其理论计算公式是:
销地批发价格=[(进货地批发价=运杂费)=(1=商品在途天数×日利率)]/[(1-损耗率)×(1-经营管理费率-税率-利润率)]
上述公式计算繁琐,效率既低又易出错。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常采用以下方法:
(1)综合差价率法,把利息、损耗、经营管理费和利润,综合换算成一个固定的差率,得出的计算公式是:
销地批发价格=(起算地批发价格=实际运杂费)×(1=综合差率)
或=起算地批发价格×(1=综合差率)=运杂费
(2)固定地区差率法。把运杂费和综合差率两部分合并换算成一个固定的差率,称为固定地区差率,得出的计算公式是:
销地批发价格=进货批发价格×(1=固定地区差率)
(3)固定差额法。把从进货地调往销地的各项费用和利润,换算成为一个固定金额,即固定差额,其计算公式是:
销地批发价格=起算地批发价格=固定地区差额
11.怎样制定和计算商品零售价格?
零售价格是商品的最终销售价格,我国目前指零售企业或生产者直接向城乡居民、社会集团供应消费品及向农民供应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一般由批发价格加运杂费、利息、零售损耗、经营管理费、营业税和零售利润所构成。
零售价格的计算方法有理论公式与实际应用公式两种。
理论零售价格公式,主要是用来研究和测算各类商品批零差率的。其公式是:
零售价格=[(批发价格=市内搬运费)×(1=周转天数×日利率)]/[(1-零售损耗率)×(1-零售经营费率-营业税率-利润率)]
实际应用公式,是以物价主管部门核定的批零差率,来制定零售价格。其计算公式是:
零售价格=批发价格×(1=批零差率)
其中批零差率=批零差价/批发价格×100%
批零差率的大小,一般要根据各种商品的经营难易、价值大小、损耗多少,周转快慢等因素来确定。
农产品零售价格,是在批发价格的基础上,加批零差价(率)计算的。其计算公式是:
农产品零售价格=批发价格×(1=批零差率)
12.什么是商品比价?
商品比价简称比价,指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市场)不同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商品比价主要有以下三种:
(1)工农业产品比价。它是指在同一市场和同一时间内,工业品销售价格同农产品收购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单位或个体农户,向国家交售农产品所得到的价款能买到多少工业品。工农业产品比价的计算方法有两种:①单项比价,即农村市场上某种工业品零售价格与某种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对比。②综合比价,是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与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的对比。可分别以正指标或逆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工农业品综合比价(正指标)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0
工农业品综合比价(逆指标)指数=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100
(2)农产品比价。它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不同农产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其计算方法有以下两种:
①单项比价,指一种农产品与另一种农产品价格的比例,公式为:
农产品单项比价=交换品收购价格/被交换品收购价格
②综合比价,指某一类农产品价格与另一类农产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公式为:
农产品综合比价=交换品(类)收购价格指数/被交换品(类)收购价格指数×100
(3)工业品比价。指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不同工业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工业品比价具体包括:以农产品为材料的工业品和以工矿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之间的比价;轻工业产品和重工业产品之间的比价;加工工业品和非加工工业品之间的比价;主机和辅机比价;整台设备与配件的比价;同类产品中不同品种间、不同型号间、不同系列间的比价;不同类别产品间的比价;新老产品间的比价;成品与半成品间的比价;代用品和被代用品间的比价;国产品和进口产品间的比价;大批量产品和小批单件产品的比价;机器工业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间的比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