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与佛有缘
3210100000002

第2章 心中有佛是佛缘(1)

佛缘,是心与佛的交流。学佛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修佛是修心,佛无处不在,修佛不在表象,而在内心,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佛。佛不是要我们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并不能代表本质的相同。佛是心灵打造的幻象,太过于执着外在,反而会迷失其中。心中有佛,便是与佛有缘。

一只听经的老鼠

清朝有一位静然尼姑,是杭州武林门内一座庵堂的住持。她每天早晚焚香诵经礼佛,很有修行。在顺治五年的元旦清晨,庵里正准备早课时,突然传来老鼠的吱吱叫声。静然尼姑朝梁上看说:“老鼠啊!你爬得比佛像还高,是不礼貌的,赶紧下来吧。若要听经,可以到我身边来。”那只老鼠歪着头,好像很注意听的样子,然后往下窥探了片刻就跑掉了。

不久,尼姑们开始早课,老鼠听到木鱼声,就又跑出来。起初,它只敢伏在门边,渐渐地胆子大了起来,后来竟敢跑到静然身旁,接着又爬到供桌上,伏在佛经旁,听尼姑们诵经念佛。

早课完毕,静然尼姑便对老鼠说:“你也知道听经念佛啊!嗯,难得你有如此善根,以后你就经常来听经修行吧!你要知道,听经修行不仅能够帮助你找到内心的幸福,而且能够让你脱离畜生的身体啊!”老鼠听了,仿佛有所领悟而惭愧的样子,低叫了数声,缓缓离去。从此,每当木鱼声响起,老鼠便跑出来听经念佛,庵里的人也都习以为常,而且很欢迎它。

如此过了一年。有一天早课念佛完毕,老鼠突然起身向佛像顶礼三拜。大家都觉得这只老鼠不可思议,都好奇地注视着它。接着,老鼠又回头向静然尼姑顶礼一拜,便寂然不动了。静然尼姑俯身看了看,高兴地说:“阿弥陀佛,它往生了!”随即拿起引磬,招呼大众齐声念佛,送他上路。几天后,老鼠的身体坚硬如石,并且散发出一阵阵旃檀香味。老鼠听经念佛修行,也能坐化往生,真是稀有难得啊!

佛缘悟语

佛法中的有缘人,指的就是闻、思、修佛法机缘已经成熟的人。世间万物,皆有佛性,不管我们过往如何如何,也不管我们是何等身份,如果有心修佛,佛自在我们心中。

参禅悟道

门人道悟问希迁道:“曹溪的禅法宗趣,谁人获得?”希迁道:“会佛法的人获得了!”道悟说:“那师父是不是也获得了呢?”希迁答道:“我不会佛法!”另一位僧人问道:“怎样是解脱?”希迁道:“是谁捆缚了你?”又问:“什么是净土?”希迁道:“是谁污垢了你?”再问:“什么是涅盘?”希迁答道:“是谁给了你生死呢?”

佛门术语

涅盘

涅盘,是修行学佛的最高目标,为圣者所证的究竟境界。涅盘又称泥洹,意译为灭度、寂灭、不生、解脱、安乐。涅盘是念心由染污转为清净,由相对达到绝对,由凡提升为圣,离开一切烦恼、生死,彻证究竟安乐的圆满圣果。涅盘有四种,即“有余涅盘”、“无余涅盘”、“无住涅盘”、“性净涅盘”。

佛门轶事

“对面夫妻”的由来

相传韦驮原是鲁班的弟子,住在峨眉山下。他生活贫困,但心地善良,当看到嘉陵江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常有渡江者不幸丧身水中的情况,就下决心要靠自己的手艺挣钱为百姓造桥。从此,韦驮每天拼命地干活,积下钱来,希望早日实现在嘉陵江上架桥的愿望。

有一次观音菩萨云游峨眉,经过江水汹涌的嘉陵江,见百姓为过江而发愁,慈悲之心又被打动。观音与梢公商量,准备化缘造桥。这位梢公在嘉陵江航行多年,深知渡江危险,造桥乃是为民造福的好事,所以大力支持。当天,嘉陵江畔方圆数百里,贴出了内容相同的告示:“农历三月十三日,有位美丽的少女站在嘉陵江上,谁能用银锭击中她,就可以娶她为妻。”是日早晨,当地人几乎都拥往江边看热闹。只见一条渡船横于江心,船上一位少女婷婷玉立,艳丽非凡,光彩照人。贫穷百姓没有银子可掷,那些官宦人家的公子哥儿以及富商巨贾、财主老爷们,迫不及待地将银锭朝少女掷去。但见银子落于船中,却没有一个能投中少女的身体。

韦驮恰在此时从外乡干活回来。经过江边,看到人山人海,便也去凑热闹。不看不打紧,一看傻了眼,船上那位婀娜多姿的少女,使他顿时生出一片爱心。囊中虽有一两银子,却是数月辛勤劳动所得,为造桥而积储,欲扔向少女又有点不舍得。韦驮身旁站着一位老人,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只要真心爱这位少女,我保证你能扔中她。”韦驮将信将疑,顺着老人的手势,将唯一的一两银子朝少女扔去。银子不偏不倚,正好投在少女的怀里。观音菩萨大吃一惊,定睛一看,原来是吕洞宾在跟自己开玩笑,实在哭笑不得。但既已有言在先,不便在众目睽睽之下赖账,便将一船银子交与梢公负责造桥,自己来到韦驮身旁。美丽的少女突然现菩萨身,向韦驮说明真相,他才知是观音为了化缘造桥,才化为少女现身人间的,因此对她更加爱慕,一定要娶她为妻。观音走到哪里,韦驮就追到那里,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

观音菩萨已修得正果,岂能再动凡心?但菩萨念韦驮确是一片真心,便将他带回普陀山,委任他当自己的护法神。从此以后,无论在观音道场普陀山,还是在其他供观音菩萨的佛寺中,一定都有身穿戎装的韦驮塑像,人们称这是“对面夫妻”。

这个传说,在《普陀洛迦山志》里有所记载。

和佛祖的公平交易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听讲的人都挤得水泄不通。于是,信徒间有人提议,建一座比较宽敞的讲堂。

其中,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50两黄金,送到寺院给诚拙禅师,说明是捐助盖讲堂用的。禅师收下后,就忙别的事情去了。信徒对禅师的态度很不满意,因为50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而禅师拿到这笔巨款,竟连一个谢字都没有。于是就紧跟着诚拙禅师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袋子里装的可是50两黄金。”

诚拙禅师漫不经心地回答说:“你已经说过了,我也知道了。”禅师并没有停下脚步,信徒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50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你难道连个谢字都不会说吗?”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的佛像下:“你怎么这样唠叨呢,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对你说谢谢呢?你布施是在积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一定要将功德当成买卖,我就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请你把谢谢带回去,从此和佛祖银货两讫了吧。”

佛缘悟语

追求安宁并非真的安宁,一切顺其自然最好。我们给予了,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失去了,也该相信总有人会得到,无论动与静,得与失,都不要过于执着。布施不图回报,才是佛所说的真正的布施。

参禅悟道

在一次法会上,唐肃宗向南阳慧宗国师请示了很多问题,但禅师却不看他一眼,肃宗很生气的说:“我是大唐天子,你居然不看我一眼?”

慧忠国师不正面回答,反而问唐肃宗道:“君王可曾看到虚空?”

“看到!”

“那么请问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唐肃宗无话可对。

佛门术语

禅,来自梵语“禅那”,意为打坐顿悟,启迪智慧。禅,诞生于佛祖的“拈花一笑”,经达摩带入中国,传至六祖慧能,“中国禅宗”也应运而生。它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禅,不立文字,以心印心。

佛教旅游圣地

莫高窟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它是我国最大、最着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公里。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像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壁画内容多为佛经故事,如释迦牟尼一生和前生行善牺牲的故事。还有佛、菩萨、天王、力士、小千佛的画像和羽人、飞人、花鸟、动物等。壁画虽经千百年的风沙侵蚀,仍然色彩鲜艳,线条清晰,使人不得不赞叹古代艺术匠师们的精湛艺术和创造精神。

“敦”,大也,“煌”,盛也。因为这个地方对开发广大的西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自汉代以来即取名为“敦煌”。由于开石窟开发在沙漠高处的石崖上,所以取名“漠高窟”,古汉语中“漠”与“莫”通用,后来就叫成“莫高窟”。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春秋时期因盛产美瓜,称为“瓜州”。唐代因城南有鸣沙山又名“沙州”。汉唐以来,丝路商旅往来频繁,敦煌成为出西域和入长安的要道,因居于丝路咽喉之地,可谓一方重镇,当时村坞接连,鸡犬相闻,史称“华戎所交一都会”。佛教和其艺术自西域东传以此为第一站,因此佛塔遍地,市集繁荣。据文献所载,元宵灯节的盛会仅次于长安,其兴盛可见于一般斑。白杨、新疆杨像一根根鸡毛掸子般,是敦煌最明显的植物景观。

素食文化

“素食一族”的营养搭配

如今,出于保健和瘦身等目的,“素食一族”越来越成为“时尚一族”。但素食也面临着如何达到营养均衡的问题。专家认为,关键要合理搭配营养。

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物质,而不同食物的组合、互补,可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例如谷类和豆类混食,可提高蛋白质的质量,因为谷类缺乏赖氨酸,而豆类缺乏蛋氨酸,两者结合可以取长补短。因此,素食者要避免吃单一的食物,每天应吃谷类、豆类、薯类、蔬菜、鲜果等几大类食物,加上适量油脂等调味品,并要经常变换花样。从营养需求上看,乳蛋素食和乳素食要比净素食合理些。净素食者,应多食大豆制品,因大豆是植物性食品中蛋白质质量最佳的。此外,应注意不要把可能影响营养功效的食物同一餐食用,如菠菜中草酸含量高,与豆腐同食,其中的草酸与钙可变成草酸盐,影响钙的吸收。

肥胖的人易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但过于消瘦者则会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每日摄入的能量应以维持理想体重为原则。素食者如体重较轻,应先检查一下有无病理情况,如已出现营养不良等问题,则说明实际摄入的能量不足,应适当增加摄入量以维持理想体重。

素食者最容易缺乏的就是动物蛋白和脂肪,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应补充更多含在种子里的植物蛋白,如大豆、花生、红豆和黑豆等;还可以从菠菜、芝麻、核桃等植物中摄取和补充铁、钙、锌等微量元素。此外,素食者应注意自己是否有脚气病、夜盲症、牙龈流血等现象,如果能够增加菜色的变化,每天补充一粒综合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可有助于避免微量营养素的不足。

老人、儿童、孕妇、哺乳的母亲,最好不要纯素食。

大师超度小狗

宋朝新罗的高僧元晓,年轻的时候曾跟随大安禅师修行。大安禅师是和布袋和尚、济公一样的人物,穿着破烂,每天在街上击钢钵向人乞讨食物,并且祝福那些布施的人能大安,久了,大家都叫他大安禅师,却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名字。

大安禅师乞讨食物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流浪的野狗,他常把流浪动物捡回山上,化缘来养活他们。

有一次,大安禅师在街上捡到一条小流浪狗,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对元晓说:“这小狗快饿死了,我得赶紧去讨些奶来给它喝,你帮我看着。”大安禅师拿着钵,匆匆跑出去了。没想到大安才出去不久,小狗就咽下最后一口气,死了。

元晓非常难过,但他没超度过小狗,不知如何是好,心想:“就和人一样的办吧!”于是,元晓跑去取来了一些树叶回来,覆盖在小狗身上,自己端坐在旁边,开始严肃地为小狗诵经超度。

大安化缘回来,看见元晓那么严肃的为小狗诵经,就问他说:“你念这么深的经给一只小狗听,它怎么听得懂呢?”接着,大安禅师把化缘得来的奶放在小狗身边,揭开它身上的树叶,对小狗说:“你好好地吃吧!希望下辈子去往生善处,天天都有好东西吃!”元晓在一旁看了大为感动,原来这就是为小狗念的经呀!

从此,元晓大师对妓女说妓女的法,对乞丐说乞丐的法,他说:“如果有一个众生能够做到慈悲为怀,他说的话必然会震撼法界,不管他是以什么形式说法。”元晓大师时常对偏执于来生解脱的人说:“今生的问题都不能解决,担忧什么来世?灯火不明,周遭必然黑暗,追求来世的修行而放弃今生的智慧,就像不点灯而去找光明的地方。”他也反对神通,他说:“要飘落的花瓣,连一天也不能等待。确实,那些号称有神通的人,连一瓣花的落下都无能为力,何况是阻止人生的无常与痛苦呢?”

佛缘悟语

真正的佛也是最真实的生活,它即不会执着于理,也不会执着于物。不一定吃斋念佛就具有佛性,佛性是发自内心的。很多时候,最浅显最真实的东西就是佛的化身。

参禅悟道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活着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