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员工
3212800000005

第5章 全身心投入——怎样具备敬业精神(1)

敬业和敬业精神

为什么现在有许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而许多人却在失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人在工作中缺乏“敬业精神”所致。无敬业精神者必无真才实学,下岗是必然结果。所以敬业精神是社会的需要、个人和家庭的需要、也是适应未来竞争机制的需要。这么多的迫切需要,也是一种时代气息和时代呼唤。

什么是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以明确的目标选择、朴素的价值观、忘我投入的志趣、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工作时表现出的个人品质。敬业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

当2003年非典袭来的时候,许多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主动投入到救治病人和探寻病因的战斗之中,不辞艰辛,日夜鏖战。他们为什么能够有如此的勇气和热忱?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被记者问到为什么主动提出把危重病人集中到自己这里来,为什么如此年龄还不顾安危每日到病房亲自查看病人,他的回答很简单:“我要找到那个未知数。”许多医生和护士也是这样回答的:“我们的职业就是治病救人,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没什么可说的。”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但这些简单朴素的语言令人肃然起敬。

敬业,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表达的是这样一种含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怀着一份热爱、珍惜和敬重,不惜为之付出和奉献,从而获得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可以说,如果各个行业的人们都具有敬业精神,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文明进步,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敬业精神,是和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联系在一起的,是和诚实守信、质量效率联系在一起的。

敬业精神是支撑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之一。它是人们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的高度认同和热爱,同时也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化,因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持久的动力,而不是一时的激动和热情。

它是一种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的表现,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境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一定人群达到这种境界是需要很多条件的,也需要很长时间和多方面的努力。

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在考察职业一词时指出:德语中的职业一词是Bemf,这个词含有“职业、天职”的意思,英语中的职业一词是calling,含有“召唤、神召”的意思。

如果一个人以一种尊敬、虔诚之心对待职业,甚至对职业有一种敬畏的态度,他就已经具有敬业精神。但是,他的敬畏心态如果没有上升到视自己职业为天职的高度,那么他的敬业精神就还不彻底,还没有掌握精髓,天职的观念使自己的职业具有了神圣感和使命感,也使自己的生命信仰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了一起,只有将自己的职业视为自己的生命信仰,那才是真正掌握了敬业的本质。

没有真正的敬业精神,就不会将眼前的普通工作与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就不会有对工作的敬畏态度,当然就不会有神圣感和使命感产生。

不做懒惰者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敬业是一种人生态度,是珍惜生命、珍视未来的表现。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责无旁贷地去做好每一项工作,我们都应该为此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敬业,离不开对工作的努力奉献。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位游客看见一个渔夫在海边躺着晒太阳,便问他为什么不出海捕鱼。渔夫反问为什么要出海捕鱼,游客说可以卖鱼赚钱。渔夫追问赚钱来干什么,游客说可以买更大的渔网更好的渔船。渔夫问要更多的钱干什么,游客说那样就可以不干活了。渔夫问不干活了干什么,游客说就可以永远在海边晒太阳了。

口令绕到这里,渔夫最经典的一句话出来了——你看,我现在不是在晒太阳吗?

这个故事里游客的态度代表了工作狂的价值观,渔夫则是懒散一族的代言人。

在今天这个不少人追求轻松生活、崇尚悠闲的时代里,劝说人们去做工作狂,敬业工作,似乎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了,有些人会认为你是怪物,称赞别人“你很懂得享受”比说“你工作很拼命”更能让对方听了心花怒放。

时尚类报纸杂志纷纷开辟专栏,关切地提醒人们“你太累了,该歇歇了”,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安逸、享受的主题。这种不负责任的享乐倾向,塑造出了一批批懒散、叛逆、缺乏敬业精神的“懒散一族”。

然而,目前的社会是否真的富足到了可以让人们停下工作,好好享受的程度?我们的工作负荷是否真的到了急需减压的时候?对于大多数普通的人来说,我们是否真正拥有不经努力就可轻松获得成功的天赋?如果不是,我们怎能不勤奋工作?

商业巨子李嘉诚曾对媒体说过:“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功百分之百是靠双手辛勤劳动换来的;20岁至30岁之间,事业已小有基础,那十年的成功,百分之十靠运气好,百分之九十仍是由勤奋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三四成了。”几年后他继续阐述他的观点:“对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国人会自谦那是运气,很少有人会说那是辛勤劳动以及有计划的工作换来的。我觉得成功需要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需要勤奋工作,不断奋斗而取得成果;第二个阶段,虽然有少许运气,但也不会有很多;现在呢?当然也要靠运气,但如果没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掉的。”

想成为企业最受欢迎的人,想成为一名最有价值的员工,勤劳是必要条件。当然我们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老板,但没有人相信一个老板会要一个不勤劳的人,会要一个懒惰的家伙。你不做老板,想象一下你是老板的时候,你会要哪种人。在如今这个讲究效率、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一个懒惰的人是没人会要的,没人会喜欢的,就算是做朋友,条件都有所欠缺。这一点你永远也不要怀疑。

有些人将勤奋工作的“工作狂”看成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工作狂”吃饭没准点,睡觉没规律,工作没日夜。但现在的心理学家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对工作不满的情绪甚至比没有规律的起居作息更有损健康,而对工作的满足感,则对健康有利。”

有一位医生在当了10年的职业医师之后,赚了一笔钱,于45岁宣布退休,全家移民美国,每天从事他最喜欢的两样休闲生活:钓鱼、打高尔夫球。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医生一年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继续做执业医师,朋友们都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实言相告:“连续一个月钓鱼和打高尔夫球把人都烦透了。没有工作形同坐牢,后来我在美国跟许多移民一样,成了‘三等人’”。

朋友们好奇地问:“什么叫‘三等人’?”

医生苦笑道:“首先是等吃饭,吃完饭之后是等打高尔夫球,打完高尔夫球之后就是等死了。这样等了一年实在让人受不了,只好回来再上班了。”

虽然说,好逸恶劳是人类的天性,但是,拿“闲”所带给我们的痛苦,和“忙”所带给我们的劳累相比较,我们仍会发现,“忙”中却有乐趣,而“闲”里只有愁苦。因为工作不仅是一个人获得生活费用的途径,更是一个人精神的寄托。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过惯了上班生活的人,一旦让他赋闲在家,让他不再想到早晨六点起床,七点吃早饭,为的是赶上七点半的公交车去上班;让他不再想到把领带打好,擦亮皮鞋,把胡子刮干净,为的是在主管、同事或下属面前有个整洁的仪表,他一定会整天闷闷不乐。为什么?因为他的生活失去了重心。

西谚说:“No pains,No gains.”这颇能解释为什么在最新一份调查中,有近35%的美国人愿意长时间工作,因为长时间的工作意味着经济繁荣和更高品质的生活。

你当然有权选择最轻松、最惬意的工作,但是,老板也有权选择最敬业、最勤奋的员工。如果对上司交办的事情和其他部门托付的工作,能拖则拖,能推则推,最后你会发现,你已经成为企业里可有可无的人了。

今天比昨天更努力

你的工作态度决定你一生的成就。你的工作,就是你生命的投影。生命的美与丑、可爱与可憎,全掌控在你的手中。一个天性乐观,对人生充满热忱的人,无论他眼下是在洗马桶、挖土方,或者是在经营着一家大公司,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天职,并怀着深切的兴趣。

我们有时候应该站在老板或领导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你挣人家的钱,拿人家的薪水就得给人家一个交代。这是作为员工最起码的职业素养,也是良心与道德的问题。如果你的员工偷懒懈怠,你做何感想?再从自己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想做一番事业,那就应该把眼下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应该有非做不可的使命感。你也许认为自己志向远大,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而不适合做具体、琐碎的小事,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连具体、琐碎的事情都做不好,你又怎么可能去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呢?

假使你对你所做的事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像奴隶在主人的皮鞭督促之下一样;假使你对你所做的事感觉到厌恶,没有热忱和爱好之心,不能成为一种喜爱,而只觉得它是一种苦役,那你在这个世界上一定不会有大作为。

许多人不知道尊重自己的工作,把工作视为取得面包、奶酪、衣服、房子的一种需要,一种无可避免的苦役。他们不把工作当作一件锻炼能力的事情,一个训练建造品格的学校。

他们不懂得工作能激发他们内在的最优良的品格,让他们在奋斗中去发挥出他们所有的才能,去克服一切成功路上的障碍。他们不懂得毅力、坚忍力以及其他种种高贵的品格都是从努力工作中得来的。一个人抱怨、鄙视自己的工作,他的生命绝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他的结果只能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1946年,年轻的吉米·卡特从海军学院毕业后,遇到了当时的海军上将里·科费将军。将军让他随便说几件自认为比较得意的事情。

于是,踌躇满志的吉米·卡特得意洋洋地谈起了自己在海军学院毕业时的成绩:“在全校820名毕业生中,我名列第58名。”他满以为将军听了会夸奖他,谁知里·科费将军不但没有夸奖他,反而问他:“你为什么不是第一名?你尽最大努力了吗?”这个问题让吉米·卡特惊愕不已,很长时间答不上话来。

但他牢牢地记住了将军这句话,并将它作为座右铭,时时激励和告诫自己要不断进取,永不自满和松懈,尽最大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最后,他以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永远进取的精神登上了权力顶峰,成为美国第39任总统!卸任后,吉米·卡特在撰写回忆录时,曾将这句话作为书名:《你尽最大努力了吗》。

在工作中,有的人常说:“我觉得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惜结果令人失望。”说这话的人,是否真的尽了最大的努力呢?未必!

他们把做得有点累视为尽了全力,其实还远远未能充分发挥潜力;或者一曝十寒,并未时时努力。

我国台湾企业家王永庆说:“有压力感,觉得还不够好,做出苦味来才会不断进步,一放松就不行了。”只是感到有一定压力,并不等于竭尽全力,“做出苦味来”,才说明你已努力到十分。

1974年12月的一天,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听说微型仪器公司的老板罗伯特生产出了微型电脑,预感到电脑向家庭普及的时代已为期不远,那么,他们这种软件天才的前途将妙不可言,但当务之急是跟罗伯特携手合作,以便在软件市场上占得先机。

他俩当即跟罗伯特联系,表示愿意替他的微型电脑提供软件。罗伯特表示,至少有50个人提出要给他提供软件,而他只想看结果,谁先提供了成熟的软件,他就跟谁合作。

盖茨和艾伦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必须抢在别人的前面。一连8个星期,他俩在哈佛大学的电脑房里埋头苦干,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当感到非常疲倦的时候,就躺在工作台后打个盹。一醒过来,又接着干。最后,他们终于设计出了一个能在微型电脑上运行的软件,并与罗伯特达成了合作。以此为契机,他俩成立了微软公司,并终于称霸软件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轻易成功,已成功的背后一定隐含着许多感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以汗水乃至鲜血为基本色调。你必须逼出自己的全部能量,然后才能心想事成。

从平凡的工作中脱颖而出,一方面由个人的才能决定,一方面则取决于个人的进取心态。这个世界只为那些努力工作的人大开绿灯,直到他生命的终结。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以赚钱为第一目的,为了达到这个基本目的,老板要解雇那些不努力工作的员工,同时也吸引新的员工进来,这是每天都会有的整顿工作。不管业务多么繁忙,这种优胜劣汰的现象一直在进行之中。那些无法胜任、工作不敬业的人,都将被摒弃于就业大门之外,唯独拥有一定的技能并且努力工作的人被留下。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必定要努力找工作。今天比昨天更努力的员工,是企业最受欢迎的人。

干一行,成一行

你可能由于能力、经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正从事着自己内心不太愿意干的工作,这是现实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事情。

不论什么原因,你既然从事了眼前的这一职业,选择了企业的这一岗位,就需要接受它,以高度的事业心投身其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实现工作卓越和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