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
3213700000051

第51章 矛尾鱼

鱼的种类很多,大多历史不长,只有几十万年或者几百万年,但是也有例外。到目前为止,矛尾鱼的发现无疑是所有鱼类中最具震撼力的,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珍稀或古老的鱼,而且因为它是生物演化中“缺失的环节”,它的发现使现今所有陆地上的脊椎动物和水域中的鱼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四足类动物由海洋登上陆地的活化石证据由矛尾鱼鲜活地摆在人们眼前,简直难以置信!

其实,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时期,总鳍鱼种类繁多,分布也很广泛。由于当时气候异常干燥,水中有周期性缺氧的情况,河床干涸,迫使它们用偶鳍支撑身体,在植物杆和干涸的水底移动,转移到另外有水的地方生活。这样,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本来是水生生活的总鳍鱼,逐渐进化成也能在陆地上生活的两栖类,其他大部分因不能适应当时剧烈的环境变化而灭绝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总鳍鱼在白垩纪就完全灭绝了。

1938年,“涅尼雷”捕鱼船在印度洋南非沿岸捕鱼时,船长亨德里克·古森偶然捕到一条从未见过的鱼。它大约1米半长,全身钢青色,眼睛深蓝色,最特别的是,它身子下面的鳍很大,有点像腿。“涅尼雷”

号抵达南非东伦敦港后,有心的船长特意将这条怪鱼送给博物馆研究人员拉蒂曼女士,拉蒂曼看了这条鱼,也认为这是一个新种,应当好好保存下来,给海洋科学家去研究。她请了一位专门做标本的人,把这条怪鱼的皮剥了下来,做成一个标本,随后转送给鱼类专家詹姆斯·史密斯教授进行鉴定。见到这个极其珍贵的鱼种,史密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不就是总鳍鱼嘛!奇货可居,史密斯教授就用发现者拉蒂曼的名字命名,即拉蒂曼鱼,现在通常叫做矛尾鱼。捕获矛尾鱼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全世界轰动,这是由于在中生代有一支总鳍鱼转移到海洋中生活,像矛尾鱼就是那时残存下来的种类,也是总鳍鱼类中现知尚存的唯一代表。史密斯立即登广告悬赏:谁能再送给他一条矛尾鱼,将得到100镑的奖金。遗憾的是,史密斯足足等了14年,直到1952年才捕到第二条。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陆续捕获了100多条矛尾鱼,均在科摩罗岛附近。由于极其珍贵,世界许多国家都竞相以高价向科摩罗购买。为了表示友好,科摩罗于1982年赠送了一条矛尾鱼标本给我国,目前此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柱动物与人类研究所中,之后又送给上海自然博物馆一条矛尾鱼标本。令人惊奇的是,1997年,矛尾鱼在距科摩罗岛9000千米的印度尼西亚也被发现了,正式报告在1998年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后,整个世界又一次为之疯狂了,各国的报纸和电视都争相报道。

矛尾鱼体长约0.75~2米,重13~80千克,生活在水深200~400米的海洋中,游泳速度很快。矛尾鱼体呈金属蓝色,偶鳍基部有发达的肌肉,体外披有鳞片。1975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曾解剖了一条体长1.6米、重65千克的雌性鱼,结果在其右侧的输卵管内发现了5条约30N米的带卵黄囊的幼鱼,才知道它们是卵胎生的,但由于至今还未发现矛尾鱼的幼鱼,它的繁殖情况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1987年1月,著名的德国生态学家汉斯弗里克深入科摩罗岛研究矛尾鱼,这是一个活火山爆发区,地形异常险峻。借助深海潜水器的拍摄、观察、纪录、研究,弗里克历经艰险,终于发现了矛尾鱼的栖息地,并逐渐了解了活矛尾鱼的一些生活习性:它们安静地躺在海底洞穴里,一洞接一洞,蔚为壮观。在1991年的探险中,他发现每个海底洞穴里足有20条矛尾鱼,亲密无间地生活着。到1995年他再次光顾时,惊奇地发现每个海底洞穴中仅有14条左右了。他随后考察了科摩罗岛主岛——大科摩罗岛沿岸,总共仅有200条左右的矛尾鱼。为什么矛尾鱼的数量在减少呢?

原来,当地渔民为了在沿岸附近海域捕捉食用鱼类,常常误将矛尾鱼钩住。矛尾鱼根本无法食用,它散发的浓重的鱼油气味不仅令人倒胃,吃了还会引起胃病。迄今,渔民们仅发现矛尾鱼唯一有用的东西是身上坚硬的鳞片,可以取代日常生活用的砂纸。

最有趣的是矛尾鱼的摄食习性。

一是食量惊人的少。正常情况下,一条重约95千克的鱼每昼夜至少要吃几千克食料,而同样重的矛尾鱼每昼夜仅吃10~20克食物就足够了。像矛尾鱼这样新陈代谢如此缓慢的生物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二是矛尾鱼昼伏夜出。白天,它们安详地躺在约200米深的海底洞穴里,很少游动。一旦日落西山,它们便蠢蠢欲动,纷纷爬出海洞,寻找食物。弗里克的研究发现,矛尾鱼可以灵敏地感受到磁场的微小变化。当小鱼等猎物途经鱼体附近时,鱼体周围磁场便发生变化,矛尾鱼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猎物,饱食一顿。平时,它们也出没于鱼儿经常活动的水域,停悬在海中的有利地势,守株待兔。有时,也向上层海水中游动,活动一下身体。

矛尾鱼的发现充分说明:在过去漫漫的生物演化史中,无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生物,近的或远的,联结的或分开的,总有一架无形的桥梁,将所有的生命连在一起,它或许藏在海洋的深处,或许印在DNA的深处,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尽可以享受追寻探索的乐趣、发现的成就、了解的满足,但千万不要忘记了对其他生命应有的尊重与爱护,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