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心量越大,好事越多
3218000000020

第20章 养心之道(2)

三、随喜度众。一个禅者,生活里充满了欢喜。听闻佛法有闻法之喜,听人开示有尊敬之喜。你修持,他为修持欢喜,你弘法,他为弘法欢喜。他可以走到大路上,脚踩着大地,头顶着青天,为度化人间而忙碌,而欢喜;他可以独处一室,观照自心,在寂静中他更感到内心法喜充满。所以,一个禅者为度众而欢喜,为欢喜而生活,他给人欢喜,自己也欢喜。进入欢喜地的禅者,面容一片安详、静穆,可是内心的欢喜,像泉水不断涌出。

四、随心自在。禅者的心,和一般人稍有不同。一般人的心,像猿猴跳动不停,像牛马犯人禾稼,时时被无明烦恼覆盖,时时被嗔爱干扰影响。而禅者的心,时而出于净秽,不做事想;时而走出时空,无限扩大。他走出好恶,走出美丑,不做分别。说他拜佛,他“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说他没有修行,他说“当在三宝身上求”。一棵菜根,他说香甜无比;一杯清水,他说甘露琼浆。他身无分文,但他说自己富有大千世界;他身上垢秽,但他认为自己法性清净。在禅者的世界里,早已泯灭一切对待,所以他能随心自在,如此还有什么要求的呢?

“空”的真理

“空”,是世间最奥妙而神奇的东西。一般人以为“空”就是没有,其实如果没有“虚空”,万物放在哪里呢?由此可知,“空”不是没有,空是成就宇宙万有的条件。就如茶杯空了,就能装水,房子空了,就能住人,口袋空了,就能放钱,眼耳鼻舌身和肠胃都有空间,如果阻塞不通,人就很难活下去了。所以“空”之伟大,“空”与吾人的关系之密切,由此可见。

《般若心经》讲“空即是色”,就是说明“空”才是“有”。但是“有”也是“因缘”所成,缘散则灭,所以“色即是空”,空有是一如的。兹举世间常见的一些现象,说明“空”之用:

一、钟鼓不空则哑。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里,都可见到大钟大鼓。洪亮的钟声发自于钟的中心是空的,咚咚的鼓声也是发自于鼓的中空构造;如果不空,则钟也不鸣,鼓也不响了。所以钟鼓之声,需要“空”才能响亮。

二、沟渠不空则塞。沟渠里的流水,因为没有阻碍,水才能源源不断;假如水沟淤积阻塞,则水不能流动,不能流动的死水,怎么能保持洁净呢?所以我们在享用净水的同时,也该感谢沟渠的通畅,才有净水可用。

三、耳朵不空则聋。耳朵所以能听到外界的声音,主要是耳朵的构造有“空”隙,当声波传到耳朵时,可使耳膜振动,与声波产生共鸣、相应。如果耳朵阻塞,则声波不能震动,将是一个死寂的世界。

四、鼻孔不空则窒。人所以活着,就是因为鼻孔能呼吸,假如鼻子没有空间,呼吸不能通畅,就会一命呜呼,所以《四十二章经》说:“人命在呼吸间。”也可以说,生命需要“空”才能存在,假如没有“空”,则世间上的人,一个也活不了。

五、口腔不空则闭。我们的一张口,要说话,别人才知道我的意思;要吃饭,才有营养活下去。假如口腔不空,如何能说话?饭食、菜肴如何下咽?所以口腔不空,人自然也无法生存。

六、肠胃不空则病。宇宙虚空,甚至我们身体的肠胃都要有空间;肠胃不空,消化不良,产生许多疾病,人活着也是折磨。所以,肠胃要空,才能吸收养分,才能正常消化,身康才会体健。你能说“空”不重要吗?

七、道理不空则滞。世间到处都听人在讲真理,什么是真理?“空”就是真理。不能认识“空”的真理,其他万事万物怎么解释?怎么存在呢?因为有“空”的本体,才能假因缘合和,才有万物的生起。了解“空”、“有”的关系,这个世间的事理才能融和,有无的形相才能成立;假如道理中缺乏一个“空”义,则如《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八、内心不空则暗。“空”的宝贵,吾人最受用的,大概就是“心空”了。“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心不空,不会了解佛的境界;心不空,则真理无法进入心里。所谓“心如虚空,量周沙界”,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才有多大。所以,心要空,学佛才能及第归。

“心”的妙用

吾人的身体,每天都在奔波,忙碌工作;心也一样,有着种种的作用。心能支使身体,心也能翻天覆地,“心”之用,可说大矣!兹述如下:

一、心安,则身体安。吾人之心,虽无形无相,但心有种种的作用,最能影响身体,所以一个人心里安定,身体也会跟着安定;心若不安,则食不知味,睡不安寝,自然身体的各种状况都会发生。因此,吾人要求身安,先求其心安,如达摩祖师为慧可安心,一句“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终于为慧可“安心竟”,因而成了禅宗二祖。

二、心通,则诸事通。吾人之心,和眼耳鼻舌身都有相通之道,例如有了“他心通”,则耳聪目明。吾人每天用分别心判断事情,若能有相似的“他心通”,办起事来自能通达顺利。

三、心明,则一切明。吾人之心,有时被烦恼无明障覆,如乌云遮蔽天空,自然光明不显;假如心明,就好像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因此,世间的人我是非、利害得失,只有心明的人才能了知一切。

四、心开,则法门开。吾人的心,实际上都在做着“我执”的俘虏,为贪嗔痴所束缚,不能开脱自由;假如心能打开,则所有事业、法门,都会随之而开。有人说“心中有事口难开”,其实不是口难开,是乃心不开也;心不开,则一切事情都会受到阻碍、束缚,所以“开心”也是吾人应该用功的大事。

五、心空,则万象空。吾人之心,拥有两个“执著”,一个执“空”,一个执“有”。如果“执有”,则心中的高墙阻碍,高山林立,万般不得自在;假如“执空”,比较好一些,因为有空地、空屋、空的器皿,总有其用处。不过,最好是用“真空”来统一“有无”的执著,所以能觉悟到真空,如《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万象一空,当然就能度一切苦厄,而得自由自在。

六、心和,则人间和。平常我们讲“随缘”、“随顺”、“随境”,都是为了“心和”。心和,则人间的一切都会跟着和谐;心不和谐,则人间万事就会纷纭扰攘。眼观色,则青黄赤白;耳听声,则抑扬顿挫;见到人,则你我他等,差别纷扰。假如心中和谐,则所见所闻,一切自然跟着和谐。

七、心平,则万世平。理学家张载先生所谓“为万世开太平”,万世如何能太平呢?必须从“心”做起。二○○六年在中国大陆召开的“世界佛教论坛”,也是提倡“和谐社会,从心开始”。人心真正能平,则和谐社会不难呈现,所以吾人一直都在祈求“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

八、心净,则国土净。佛经记载,药师佛的东方世界是“琉璃净土”,阿弥陀佛的西方世界是“极乐净土”,但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的世界,却是浊恶的娑婆秽土?为什么不能如其他诸佛世界一样清净自然呢?当初舍利弗曾忍不住怀疑。佛陀得知舍利弗的心念后,即刻以拇指按地,霎时大地一片金黄,清净庄严,堂皇无比。这时佛陀才告诉舍利弗,这就是我所建设的世界。所谓“心净国土净”,吾人要求世界清净,万事美好,人类相安,众生和乐,唯有从吾人“心净”做起,否则不为功也。

“知”的价值

世间上有很多圣贤,我们称他们为“先知”、“先觉”;反之,有的人不但“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假如是“无知”还好,有的人虽有“知识”,但知识生病了,那就是“愚痴”、“无明”了。所以做人除了要有“知识”,更要知财、知事、知情、知人、知心、知理。兹述如下:

一、知财者要善用。人在世间生活,先要研究与自己有关的问题,例如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金钱,对于金钱经济,必须要有所知。一个人可以不贪财,但不能不知财的重要,即使现在的大学,都有专门研究与金钱、财务有关的经济学、财政学。因为金钱不是只为了给我们个人花用、享受,金钱乃普天之下大众所共有,有财的人应该要善于用财,所谓“有财是福报,用财是智慧”。善于使用财富的人,如布施、行善,依财成事、以财救苦,这才是财之价值也。

二、知事者要善做。吾人每日的生活,对于家庭的整理,三餐的饮食,健康的保护,朋友的交往,甚至一切事业的经营,都要能透彻地了然于心。甚至一切事不能只为自己做,要欢喜为人而做,为人服务。为己做,小事也;为人服务,大事也。当今社会人口老化,每一个年轻人都负担两位至三位老人的赡养;其实真正有为的人生,应该乐为天下苍生的满足而做,所以“善做”者,则为知事矣!

三、知情者要善受。人是感情的动物,佛教把人类,乃至一切有生命的,都称为“有情”。虽是牛马,也有夫妻之情、子女之情,所以情有爱情、交情、恩情。我们享受人间无数的温情,既然人间给我以情爱,我也要回报给人家以温情,所以吾人在世间,什么都可以缺少,就是对人的感恩之情,不可缺少也。

四、知人者要善使。知财、知事,都还容易,知人就很难了。因为事物任人安排,没有意见,金钱任你使用,也不吭一声;唯有人,他有意见,有分别,他对于自己喜好的人则爱之受之,对不喜欢的人则厌之弃之。可是人是群居的动物,自古以来多少的帝王,因为善于使用人民,国富民强;很多的团体,善于知人善用,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韩愈说得好:“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知马难,知人更难;如果知人更能善使,则又更难矣!所以吾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非得知人善使,否则不易为功也。

五、知理者要善说。“知理”者就是一些学者、教授,古来都称为“士”。士农工商,把说理的“士”摆在前面,可见对说理者的尊重。在佛经里,也赞叹一些传教士、法师们善说、乐说,提拔后进不遗余力。现在举世各国,对于教育的重视,超过往昔多矣。所以每一位学者教授,应该无私地把知识、经验、技术,传授下一代,甚至让下一代“青出于蓝,更胜于蓝”,这才是善说者的伟大之处。

六、知心者要善护。在很多的“知”当中,能知道自己的心,可以说最为重要了。我们的心如猿猴,跳跃不停;心如盗贼,作恶多端;心如烈火,可以烧坏事物;心如国王,能下达命令。但是心也能有善心、慈心;能有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也能有四弘誓愿的大发心。如果通过信仰,而对自己的善心好好护持,则人间无有不善矣!

“明”的重要

十九世纪时,非洲被称为“黑暗大陆”;时至今日,不只非洲,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生活在黑暗里。外面虽有阳光普照,心灵却是黑暗而见不到希望,所以一般人莫不祈求有个“光明”的前途。不管是政治的清明,还是社会的光明,都说明“光明”对人生的重要。兹述“明”的重要如下:

一、镜子要明,映物才真。世间上,人能看到身外的万事万物,但看不到自己的脸孔,所以要仰赖镜子。自古以来,禅门都说“心如明镜台”,镜子要明,才能看清自己,镜子要明,映物才真。假如镜子被尘埃污染,就会真相不明。所以古代对于做官的人,都用“明镜高悬”做警示,表示在高位者,要好好看清人间,明断是非。

二、月亮要明,皎洁才美。太阳是普世之光,相较之下,月亮的明亮则有皎洁温柔之美,更为人喜爱。因此,自古以来,多少的骚人墨客描写月亮的诗篇,为人所赞美。现在科学进步,人类已登陆月球,但是这并不能让月亮放光,它仍然要靠太阳的照耀,才能见出皎洁的月光。这就如同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照,才能激荡彼此的功能。

三、做人要明,处事才智。俗语说“明人不做暗事”,做人要光明磊落,要能接受社会大众的评鉴。做人处事明快,才是能人,才是智人。一个人如果自私,糊涂不明,为人所不喜,那就真的是“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了。

四、法曹要明,断案才清。世间的人,有时难免糊涂,但是身为一个教育家,不能不明,否则“以盲引盲”,误人子弟。此外,法官断案时,必须清明、正直、公平、仔细,否则冤案不断,自己将来必然也得面对因果的审判。

五、佛陀要明,众生才信。有宗教信仰的人,总希望他所信仰的对象非常灵感;如果佛菩萨都不灵感,我们信他何用?当然,佛菩萨的灵感清明,也要众生的信心恭敬,所谓“众生心垢净”,自然“菩提月现前”。

六、心地要明,行为才善。学佛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发明心地,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古代的修行者,心地不明,如丧考妣;心地已明,也是如丧考妣。因为觉得自己过去无明沉沦,好不容易才摸到自己生命的触觉,才找到自己而能够与佛同一鼻孔出气,所以“发明心地”,实在是一个有心人最重要的功课。

如上所说,“明”的重要可想而知。就如大海的舟船,灯塔是他的明灯;暗巷的明灯,是夜归人的护航。多少学子,在如豆的油灯下,靠着那一点点的光明,学通经论,造福社会;佛前的一盏油灯,或是炉中的一炷线香,帮助多少人重燃生命的希望。所以光明是值得歌颂的,我们知道了光明的重要,继而能做众生的光明,更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