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心量越大,好事越多
3218000000006

第6章 精神的营养(1)

包容才能和谐,度量多大,事业就有多大;要空出所有,才能建设一切。所以空的哲学,不是佛教独有的思想,应该把它用到生活里。“空”,才能成就万有,不“空”就没“有”了。

精神的营养

现代人都很讲究均衡的饮食,重视营养的摄取。初生婴儿要靠哺乳才能帮助发育,园中的花草要靠施肥才能茁壮。房屋家具需要油漆来保养,衣服物品也要加以适当的保护,所以一切事事物物,彼此依赖,相互依存,互给营养。

其实,万物需要营养才能存活,包括人类也是一样。但是人与万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需要物质的营养以外,还需要精神、心灵上的营养,例如:

一、乐观思考是消除忧郁的营养。人的性格,有的人乐观喜悦,有的人悲观忧郁;人如果不懂得制造喜悦的养分,慢慢就会被忧郁的情绪所淹没,身心都会出现毛病。所谓“喜悦”的性格,就是乐观进取,凡事往好处想,每天都充满希望。人是为了欢喜才来人间的,悲苦的人生没有意义,乐观的思考,可以增加营养,可以消除忧郁,免被感染。

二、适当运动是身体健壮的营养。人是动物,要靠“动”才会健康,“静”才能养性。健康的身体,必须要有适度的运动。运动并非运动员的专利,也不是一定要做赛跑、跳高、跳远等激烈的运动。一般人每天只要能做做体操,动动身子,至少走走路,都能有益健康。所谓“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可见运动对健康的重要。

三、阅读旅游是思想眼界的营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旅游,都能增加思想见闻。思想也像流水一样,必须要有源头,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思想也要有源头,思想的源头就是要靠读书,要靠旅行。佛教主张“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所以见闻、思考、实践,是启发思想、开阔眼界的重要源头。

四、幽默结缘是人我关系的营养。个人的身体健康,要靠营养来增进,人我之间的友好关系,也要靠营养来维持。人我关系的友好,金钱、爱情、礼让之外,重要的是要有“幽默感”。人我之间能多一点幽默、风趣,才能更融洽。所以家庭里,夫妻之间不能只靠金钱来维护,要靠风趣、幽默来维系,才能营造家庭的欢乐气氛。

五、微笑点头是送人精神的营养。人我之间,互赠礼物,表达情意。有时送人一瓶维他命,送人一盒银耳,都是希望给对方营养。假如送人一个微笑,一个点头,让他欢喜,也是营养。身体要营养,心情也要营养,尤其是精神的营养,道德、慈悲、真理,都是精神不可或缺的营养。当然,微笑、点头,让人心生信心,都是最好的营养。

六、信心毅力是转败为胜的营养。人生需要各种力量援助,尤其是失败的时候,更需要别人的鼓励为营养。在自然界里,有的动植物自己本身就能制造营养;一个人在遭遇失败挫折时,如能鼓舞信心、坚定毅力,自我制造营养,就能转败为胜。所以,人需要外来的营养,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要能制造信心、毅力等营养。有信心,才有力量;有毅力,就能勇敢。有力量,有勇敢,就能向前,向前就能成功。

精神享受

一般人认为,住高级的房屋是一种享受,穿名牌的衣服是一种享受,吃上等的料理是一种享受,甚至拥有爱情、金钱、名位,都是享受。但也可以说,这些也都是烦恼。因为从外在获得的一切,从外境拥有的一切,都有好与不好的对待关系;唯有从精神上所体会的快乐,才是真实的享受。因为精神享受是内在的,是心理的,是自我创造的,所以是真正的快乐与享受。

什么是精神享受呢?

一、无私的观念。人都有私心,私心有“我”,我容易执著,容易计较,容易动干戈。无私,也就是无我,无我并不是不要我,而是要从私我扩大为大公、大我的一种包容境界。世界众生需要我负责担当的时候,统统是我的;当他们不需要我的时候,则一切统统不是我的。应该做的,我勤奋、担待;不必要的,一切给它来个“空无所有”,这不是一个精神上很自在的享受吗?

二、随缘的生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大乘起信论》指导我们的生活准则。有条件在人间随缘,必有不变的标准;能有不变的原则,也会有随缘的生活。像六祖惠能大师禅悟以后,在猎人群中生活了十余年;像维摩居士能够发起菩提心,敢在酒肆赌场出入。随缘不是随便,不是随兴;随缘是放松自己,尊重别人。随缘要很快乐地随时示教利喜,要很慈悲地到处广结善缘;能给人欢喜,能跟人结缘,精神上还不够享受吗?

三、超越的思想。在学校里念书,希望从小学、中学一直读到大学,这是知识上的超越;在机关里做官,委任、荐任、简任、特任,这是名位上的超越。人都希望越高越好,但是更重要的是思想要超越。思想上,有的人心心念念于自己,不想别人,所思所想都只有家人,没有想到社会。人被物质奴役,被金钱使弄,被人我束缚,被妄想左右。要想有超越的思想,事实上非常困难。唯有空去对待,摆脱私执,不受时间所限,不受人我所囿,不受生死所困,不受欲望所扰;能有超越的思想,自能海阔天空,自能心如太虚,如此精神当然会自在。

四、解脱的自如。修行的人,都希望求得解脱,但是有多少人是真正解脱的呢?你有情爱的执著,就被情爱所困,当然不能解脱;你有名位的计较,就被名位所囚,当然不能解脱;你有好恶的分别,就被好恶左右,当然不能解脱;你有学问,却被学问框住,当然不能解脱。人生要从名利枷锁中解脱出来,需要很大的修养,很大的修行,否则人人都是解脱者了。所谓修行,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就能解脱自如;能够蠲弃人我事相,就能解脱自如;能够远离我法二执,就能解脱自如;能够看破世间,就能解脱自如。一个人能够解脱自如,精神还不享受吗?

精神(一)

人在世间,读书、做事都要靠“精神力”。精神力是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可以源源不断地发挥生命的力量,有些肉体能力做不到的事,都要靠精神的能源来支持发展。有精神力的人,容光焕发;有精神力的人,威武不屈;有精神力的人,勇往向前;有精神力的人,能担当责任。总之,精神力比肉体更能负荷,更为重要,一些平常人做不到的事,在愿力和精神力旺盛的人面前,都能一一完成。精神力的重要,举例说明如下:

一、卧薪尝胆的精神。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兵败吴国,被吴王夫差幽囚。在臣事夫差的日子里,受到种种耻辱,但是勾践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甚至亲尝夫差的粪便,以示忠心,因此得以获释返国。勾践为了复国雪耻,所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他以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卧薪尝胆”,表示不忘在吴国所受的耻辱。后来在范蠡与文种等人辅佐下,终于发兵打败吴王夫差。勾践这种复国的壮举,完全靠卧薪尝胆的精神激励,才得以完成。

二、悬梁刺股的精神。战国时代,苏秦本是一介书生,为了求官,游说群雄,但始终不获重用。后来回家,刻苦自励,发奋勤读,不但废寝忘食,甚至悬梁刺股。因得姜太公的兵书阴符,几经深究其理,后来游说赵王,终于得佩六国相印。苏秦威风显赫一时,当他行经故乡时,乡亲父老聚在路边欢迎,相沿数里。人群中,苏秦见到了嫂嫂,问道:“嫂嫂,过去我回家,你连饭都不给我吃,今日为何匍匐相迎?”嫂嫂回道:“因季子位高而多金!”苏秦不禁叹曰:当初我默默无闻时,父母不以为子,嫂不以为叔,妻不以为夫,而今为六国首相,乡亲父老皆所畏惧,人生功名富贵怎么不重要呢?所以,人生能有“悬梁刺股”的精神,发愤图强,就能有所成。

三、闻鸡起舞的精神。西晋末年,祖逖和好友刘琨,眼见胡人南侵,家国残破,立志报效国家,因此弃文习武。每天只要一听到公鸡啼叫,即使再寒冷的天气,两人都会起床锻炼体魄。多年后,终于如愿勤王参军,在沙场上实现报效国家的愿望,这就是“闻鸡起舞”的精神。

四、投笔从戎的精神。东汉明帝时,匈奴经常联络西域数国侵犯边界,大学问家班彪的儿子班超从小胸怀大志,他因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因此和母亲随同到了洛阳,并常为官府抄书赚钱养家。有一次,正在工作中的班超,忽然停下笔来,感叹说:“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至少也要像昭帝时的傅介子、武帝时的张骞一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班超立定志向后,毅然“投笔从戎”,后来奉派出使西域诸国,纵横戈壁沙漠整整三十一年,征服了西域三十六个国家,死后谥封定远侯,终于实现了自己远大的抱负。

精神力是生命的泉源,有精神力才能使生命发光、发热,精神力的重要,由此可见。

精神(二)

关于“精神”,前文论过古代文人武士的精神,如勾践“卧薪尝胆”、苏秦“悬梁刺股”、祖逖“闻鸡起舞”、班超“投笔从戎”等精神,其他还有匡衡“凿壁偷光”、荆轲“壮士断腕”、谢安“背水一战”、文天祥“视死如归”等。可以说,自古以来,无数英雄侠士、先贤勇者,他们秉持着自己崇高的理想、抱负,发挥自己的精神力,为自己乃至为国家社会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其实,佛教里也有一些为法忘躯、为教牺牲的伟大人物,现在试论如下:

一、燃指供佛的精神。清末民初的湖南高僧敬安大师,年轻时读书不多,但天资聪颖,二十一岁游岳阳楼时,面对碧波万顷的湖光山色,不自觉地赋诗“洞庭波送一僧来”,被誉为是诗才宿具的禅僧。后来到了宁波,在阿育王寺礼拜佛舍利,当他见到佛陀真身舍利时,感动不已,当下就在自己的手臂上剜下一块肉置入油灯里,并且燃二指供佛,表达内心对佛法的虔信之诚。后来担任“中华民国”早期佛教会会长,世称“八指头陀”。

二、献身殉教的精神。富楼那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曾发心到输卢那国弘法。佛陀告诉他,当地民风未化,民性强悍,此去可能遭遇危险。富楼那问佛陀:有什么危险?佛陀说:他们可能会骂你!富楼那说:骂我没有关系,只要他们不打我。佛陀说:他们真的会打你喔!富楼那说:打我没关系,只要不把我打死就好。佛陀说:他们真的会把你打死!富楼那安然地说:正好可以让我将此一命供养佛法!这时佛陀终于欢喜地说:富楼那,你可以到输卢那国弘法了。

三、西行求法的精神。唐朝初年,沿袭隋朝的法律,边关严禁国人出境。唐三藏玄奘大师,在阅读中文经典时,感到诸多疑问不得其解,因此发心亲自西行印度,希望探取原典。经过重重关卡,横渡八百里流沙,几番死里逃生,终于到了印度,进入世界最古老那烂陀大学,亲近戒贤大师,在他的教导之下,饱学三藏。后来回归故国,当天唐太宗率群臣亲迎,并成立译场,聚集千余僧侣、专家,从事经典翻译,总共译出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藏经。他还把西行所经各国的地理、风俗、民情等,记录成书,是为《大唐西域记》,成为今日考察西域各国的地理圣书。后来印度佛教为回教所灭,时至今日,印度尼赫鲁总理依照《大唐西域记》所载,把佛陀的史迹、文物,一一挖掘、复兴,菩提伽耶的大塔就是最负盛名的圣地。唐三藏对东西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这都是由于他有西行求法的精神所致。

四、冒死谏言的精神。唐朝的智实大师,德高望重,名震遐迩。一日,唐太宗请他吃饭,因太宗主张道教的祖师老子姓李,唐朝的天子也姓李,唐朝与道教同宗,应该将道士的座位排在前面,出家人排在后面,大师认为不妥,不肯委屈就座。太宗大为震怒,当廷用杖责打了智实大师,并且令他换上百姓衣服,流放岭南。有人讥笑智实大师自不量力,不懂进退之道,智实大师慨然叹说:“我明知势不可为,但所以竭力争取者,是为了要让后人知道唐朝有出家人啊!”

佛教史上这一类可歌可泣的大师很多,他们奋勇护教,为教牺牲的精神,永远为后人所传颂。

克难精神

数十年前台湾曾经提倡“克难运动”,体育界有克难球队,社会上有克难乐队,一般民间有克难住家等,一时“克难精神”弥漫各地。

“克难”真好,有的人克服物质条件不够,有的人克服精神能力不足,有的人克服经济实力、外在环境因缘的不具备;克难精神就是在不足、不够之中,大家仍能发挥精神力,克服困难,达成目标。

在推行克难运动的时代里,军人用克难的方法作战,工人用克难的方法管理工厂,家庭用克难的方法节约能源,一时“克难”蔚为风气,那真是民族复兴的契机。现在我们也要提倡克难的精神,例如:

一、如果物质条件不够,用心力思维去补足。现在的社会虽然经济发达,文明发展,物质条件相当富足,但是物质的条件再怎么丰富,总是有限。如果物质条件不够,我们只要有心力思维,就可以补足。例如,床铺不够,大地可以为毡;饭面不够,杂粮也可以维生;桌椅板凳不足,枯了的树干,折断的竹子,都可以当作家具;家中的电力不够,电灯不亮,油灯、蜡烛一样可以照明。只要我们有心、有力,没有事情不能成功。